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主任丁卫东专访
发布日期:2016-12-12

巍巍六盘,赫赫千仞,泱泱黄河,汤汤万里,厚土苍天,物阜民丰。青史浩繁,写满沧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看春秋更迭,载舟于民。登高怀古幽,缅先贤之圣绩;放眼望长空,思兴亡之常伦:千秋大计,以公为基;民生鸿业,以人为本!

——摘自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民生赋》

 

作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是一个“小”省区——面积小,人口少,但是这个“小”省区自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却并不小。如今的宁夏,川区越来越丰饶美好,西海固更加奋发有为。在这片6万多平方公里热土上,640多万回汉各族同胞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早已成为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一个友爱温暖的大家庭,珍视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大局深深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013年8月,本刊记者就宁夏民族工作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典型经验专访了自治区民委主任丁卫东。

 

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是自治区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保障

记者:丁主任,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族同胞一直为践行“中国梦”、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2012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会在宁夏召开,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在您看来,宁夏的民族工作主要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丁卫东: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稳定就没有保障,发展就没有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缺乏根基和动力。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坚持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民族地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中央赋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牢牢抓在手上,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惜眼珠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将和谐放在第一位,明确主题,突出重点,长抓不懈。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列入党委政府重要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党政组织共同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注重立法保障,围绕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先后制定了150多件法规和文件,推动民族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落实。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注重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现实考验中、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识别、使用干部,让更多优秀民族干部走上重要岗位。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占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31.3%,55.5%的市县党政一把手由回族担任,其中有5个县区党委书记是回族;各级人大代表占到39.3%,各级政协委员中占到33.7%,接近或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坚持把“两个共同”贯穿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区情。我们坚持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任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把“两个共同”转化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实践,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以两大战略统筹发展。加快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高标建设准沿黄城市带,高水平建设宁东基地,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扬起龙头、带活全区,切实增强统筹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加快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打好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两场硬仗,对居住在不宜生存、不宜发展地方的35万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区域,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用10年时间推动移民群众逐步致富奔小康;对其余65万贫困群众,采取整村推进、定点帮扶、黄河善谷、社保衔接等措施,入户到人,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以民生改善检验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每年实施10项民生计划、办好30件实事,认真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过去5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72.9%,各族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全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建有卫生室和文化室,户户通广播电视,336万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房危窑改造,35.5万户、1百多万群众受益。着力完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建立高龄老人、孤儿最低养育和残疾人津贴。坚持把教育作为提升民族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完善民族教育体系,改善民族聚居地区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银川新建六盘山高级中学、育才高级中学,专门面向民族地区免费招生,使少数民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围绕“四个认同”,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民族地区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把传承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有机融为唱响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相统一的过程,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回族文化等宁夏特色文化,建设中华黄河坛,组织感恩母亲河活动;创作了电影《同心》,揭示回族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得解放的深刻道理;推出了《月上贺兰》等民族歌舞,阐述了回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渊源,寓意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回族器乐、歌舞、服饰、饮食、回医回药等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四个认同”深植各族群众心中,使多姿多彩的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动力。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宗教和顺促进民族团结。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重点做好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教派内部和顺工作,切实维护现有宗教格局。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抓早抓小抓细”,未雨绸缪、超前防范,努力把各种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宗教人士培养教育,扎实推进“和谐寺观教堂”、“同心同行促和谐”等活动,实行党政领导与宗教界人士约谈制度,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以群众为主体,以基层为重点,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只有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才有生命力。我们坚持把创建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贴近群众实际,与尊重风俗习惯、增进群众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具体化、生活化。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传统节日,给全区人民放假两天、自治区领导贺节慰问,形成回汉群众互贺佳节、共庆佳节的和谐局面;开展“社区邻居节”活动,使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互帮互促成为自觉习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坚持创新载体,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层次、分对象,灵活多样地开展创建活动。在乡村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好”、民风建设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在高校,开展“民族之花香溢校园”,在中小学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还创新开展了“首届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模范人物。通过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树立正确导向,营造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从生态移民到特色村寨建设:宁夏结合黄河金岸建设、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出一批支柱产业发展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记者:确实,在宁夏我们看的最多的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听的最多的是团结进步的生动事例。我们知道,宁夏西海固地区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民”成为宁夏最有力的扶贫举措,也是宁夏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从“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劳务移民,到现在的“生态移民”, 西海固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及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且成就显著。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进展情况。

丁卫东:宁夏中南部地区“苦瘠甲天下”,聚居了宁夏60%的回族群众,贫困人口超过百万,扶贫压力巨大。为拔除西海固穷根,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了宁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工程,计划5年把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既是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又是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也是全区特别是35万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两年多来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在移民定居方面,已累计搬迁移民14.74万人,其中,生态移民13.57万人,劳务移民1.17万人。在住房建设方面,现已建成5.31万套。其中:生态移民完成4.34万套,劳务移民完成0.97万套。在产业培育方面,建成设施农业3.98万亩(座),发展枸杞、葡萄、枣树、马铃薯等特色种植26.45万亩,完成移民教育培训6.36万人,实现务工就业3.52万人。在生态建设方面,新建村庄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带3.21万亩,移民迁出区已有63.21万亩土地用于恢复生态。

记者:去年12月,国家民委印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在您看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对宁夏各民族村寨有着怎样的影响?自治区民委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丁卫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结合黄河金岸建设、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支柱产业发展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永宁县的纳家户村。纳家户回族特色村汇集了中华回乡文化园、纳家户清真大寺、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大院等项目,集回族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购物为一体,很好的体现了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培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还有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主要以陕义堂清真寺、毛主席曾住过的小屋、红军长征遗址、围寺而建的村民院落为主,构成了集革命传统教育和特色经济为一体的回族特色村寨。还有青铜峡余桥村,这个村依托黄河金岸建设,结合移民庄点的搬迁,建设了200多户具有回族特色的“塞上农民新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家乐,带动周边乡村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发展,开辟了农民致富增收新途径。

像纳家户、单家集以及余桥村这样的特色村寨,我们都重点给予资金项目支持。这些特色村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保护回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中阿经贸论坛”、 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清真产业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等品牌项目,共同构筑了宁夏清真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记者:宁夏是我国的回族聚居区,清真产业发展迅速,从宁夏运货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比从华北、东北地区节省近两个小时。自“2010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成功举办之后,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实现了新的突破。那么,自治区民委在培育回族企业、促进中阿经贸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丁卫东:支持和发展清真产业,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向心力。近年来,我们主动服务全区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依托中阿经贸论坛重要平台,发挥民族工作部门优势作用,全力支持清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近年来,我们在用足用活国家民贸民品优惠政策上狠下功夫,有力地推动我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批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88家,并组织评定民贸企业达到59家。2012年,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为主的民贸民品企业享受国家贴息达到2.72亿元。同时,我们每年还从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和技术改造。

组织承办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参与三届中阿经贸论坛,承办了清真产业发展论坛、全国回族名小吃评比、清真饮食文化论坛、清真产业国际标准化理论研讨会和清真食品认证标准签约会等活动,支持吴忠市举办回商大会,组织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评选等活动。今年,中阿经贸论坛升格为中阿博览会,将举办清真食品认证标准签约会,与巴林、阿曼等国签署互认协议。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区间合作交流,与上海市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宁夏清真食品和土特产销售中心,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扶持政策;与陕西省建立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合作机制,每年举办一次两省区少数民族经济交流合作对接活动,为清真产业企业开拓市场、加强合作、发展壮大搭建广阔平台。

加快清真食品认证。2008年,自治区成立全国唯一的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编制出台我国首部地方性的清真认证标准。目前,我们对内与云南、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签署认证地方联盟标准协议,制定公布了6个清真产业专项标准,认证了70多家清真食品企业;对外与马来西亚、沙特、埃及、卡塔尔、新西兰、澳大利亚、约旦等7国签署清真标准互认协议,为清真食品出口搭建了平台。

加大清真产业人才培养。为更好地适应清真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12年,我委牵头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产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近两年,我们按照全区人才工作部署,围绕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实施“清真产业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清真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实施“清真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切实加大了清真产业人才培训力度,为我区清真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深化

记者: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源泉。尊重一个民族,就必须尊重它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就必须发展它的文化。近年来,宁夏始终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进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繁荣发展。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丁卫东: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先后提出“小省区办大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今年4月,国家民委召开了全国民族文化工作现场交流会,宁夏民族文化发展经验作了大会交流,受到兄弟省区关注。

加强政策引导。2009年,自治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09〕8号),在财政、税收、投融资政策、土地和人才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及国发〔2009〕29号文件下发后,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了汇报,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和要求,制定下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从加快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八个方面明确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召开后,自治区党委又制定了《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夯实基层基础。2009年以来,自治区整合资金,建设各类博物馆75座,公共图书馆26个,群艺馆和文化馆2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24个,农村(社区)文化室2146个,农民文化大院733个,区、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各族群众。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个、支中心26个、乡(镇)村基层服务点256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565个,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89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无盲点、“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坚持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演出,年均演出1500场以上;推出“清凉宁夏”等特色品牌广场文化活动近40个,年均演出1200场以上。促进全区社火大赛、农民艺术节、网络秦腔大赛、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精心组织开斋节、古尔邦节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丰富群众节庆文化生活。

打造文化精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先后创作推出大型回族舞剧《花儿》、《月上贺兰》、《九州花儿美》,歌舞剧《回乡婚礼》、《西夏之恋》,话剧《工会主席》、《沟底村移民纪事》,秦腔《开边大将》、《花儿声声》等一大批体现我区“四大文化”和民族区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多项大奖。《花儿》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月上贺兰》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中国文联第七届“荷花奖”舞剧诗铜奖;《月上贺兰》、《花儿》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分获剧目金奖、表演金奖等13项大奖。今年,组织创排《大移民随想》、《回族干娘》等新剧目,邀请国内名家打造一台能在国内叫响的剧目,打磨提升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原创优秀剧目。启动实施“回族音乐汇宁夏”项目,邀请知名专家,创作汇编宁夏回族音乐歌曲集,组织开展音乐名家回乡行、“回乡之韵”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回族歌曲大家唱等系列活动,推出在全国传得开的回族音乐作品、在全国唱得响的回族歌手,不断提升宁夏民族文化影响力。

培育文化产业。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积极为文化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牵线搭桥,采取免税、投资优惠等政策推动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扶持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由宁夏电影集团主导拍摄的电影《画皮Ⅰ》和《画皮Ⅱ》总票房达到9.5亿元,《同心》、《英雄无语》等电影受到观众好评。“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12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4.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5%,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宣传交流。联合国家民委、文化部等国家五部委成功策划举办了四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举办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举办了七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届全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推动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加强文化交流。赴国外和港澳地区举办“宁夏文化月”、“文化周”活动。组织文化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文化企业赴10余个国家访演、展览、艺术交流研讨等活动。《月上贺兰》赴埃及、卡塔尔等国,《回乡婚礼》赴阿联酋迪拜、卡塔尔等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为推动宁夏文化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2010年8月16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为创建活动的目标写入其中。作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各族人民始终和睦相处、和衷共济。那么,自治区民委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及亮点展现?

丁卫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平台,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用新思路开拓新境界,用新机制激发新活力,使创建活动常抓常新。近年来,我们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涵,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主题,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实施民生建设结合起来,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的“五个十”创建活动。围绕宣传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围绕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大力发展节日经济,举办文艺汇演、展演,开展优秀图书进宗教场所等活动,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记者:谢谢您!

丁卫东: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对宁夏民族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