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务川龙潭仡佬族古村落的标本
发布日期:2016-12-16

600年前,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两土司因争夺丹砂矿坑,兴兵械斗相互仇杀。明成祖朱棣派重兵前往镇压,并借此机会废除了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在其地设置八府四州,又在此基础上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省)。

至此,贵州正式建省,结束了元末明初贵州分别隶属于云南、四川、湖广几行省边隅之地的局面。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永乐十一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同治。领府八,州一,县一,宣慰司一,长官司三十九。”其中,“县一”即务川县。

务川县是贵州境内置县最早,至今一直保持建置的古县。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县,属巴东郡。至元十八年(1281年),务川县城因婺星飞流化石坠地,改务川县为婺川县,隶思州宣抚司。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婺川隶属湖广行省。永乐十二年 (1414年)属思南府。清朝、民国仍婺川县。

1950年,婺川县解放;1959年,改名务川县;1987年,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务川地形东西横跨62公里,南北长达125公里,特别是新田至丰乐镇,拖着南北长约20公里的长坠。整个务川看似一片树叶,像夹在中华民族史书里的书签,等待着世人来翻开它独特神秘的篇章。

务川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的交界处。这一地区的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民间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

务川地势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洪渡河低山谷地降低。洪渡河发源于湄潭县西河乡,流经凤冈县在务川县丰乐镇大滩口入境,洪渡河在务川境内干流全长125公里,流域积水面积2150平方公里,占洪渡河全流域的58%。洪渡河作为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仡佬族的母亲河,养育了全国近1/3的仡佬族人口,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发展的历史。

 

龙潭村的“汉灶”农家乐

大坪镇龙潭村,是务川最为富庶与人文秀发之地。它距离务川县城东8公里,位于洪渡河南岸,平均海拔600米。洪渡河从上游连锦的丘陵峡谷流经中段,转了几道弯后向东北方向流淌,河水在这里变得宽阔,山也变得平缓,于是为“大坪”。

龙潭村作为仡佬族栖息地,已成为务川县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先后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及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今年春节过后,在务川县文化旅游部门的介绍下,笔者来到了位于前寨的申学祥家。

申学祥,仡佬族,今年60岁,中等身材,短发,面红慈祥,热情好客。申学祥夫妻共生育两女一男,均已结婚生子,在县城工作、生活。现在家里除了夫妻俩,还有84岁的母亲与他们同住。

申学祥的家是一栋两层楼三开间的民居,中间为堂屋,比左右两间卧室要凹进一部分,形成一个厅口,堂屋大门分别挂有一幅木质黑漆嵌描金对联“处世光明须磊落,持家节俭莫奢行”。堂屋是仡佬人的精神空间,设有“天地君亲师”神龛,是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和重大仪式的地方。屋外门窗、立柱遍贴了新春对联,气氛热烈,年味十足。

在堂屋外墙上挂有一块牌匾:务川仡佬族饮食文化“三幺台”指定接待点。所谓接待点,也就是农家乐,在达到旅游部门规定的标准后,方可接待游客。4年前他家开办农家乐,平时主要由老伴王学花(苗族)照看,他自己在大坪镇教办工作,不上班时也帮帮忙。自从经营农家乐以来,全家每年也有十几万的收入。目前,像这样的接待点在龙潭村有10多家。

听说有游客来吃饭,申学祥的母亲也到灶房帮忙,老人家精神矍铄,一会帮着做豆腐,一会坐在灶口前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禾。灶膛里火光熊熊,映红了老人的脸颊,也映出了申学祥一家的和谐美满。

正当笔者羡慕此情时,突然发现灶口一左一右嵌有两块有几何形花纹的砖。于是好奇地问申学祥这是什么砖,申学祥说:“汉砖。”申学祥家怎么会有汉砖,又怎么会把汉砖用来砌灶呢?于是申学祥讲述了发现汉砖的往事:“十几年前,我家盖房子,挖自家菜地的土来烧瓦,当挖到半米深时发现地底有许多平放的砖,一块紧连着一块,估计有200多块。当时不知道什么是汉砖,于是用砖垒了这个灶台。见砖的花纹好看,就在灶口立了两块做装饰,剩下一些砖堆放在菜地里。”

申学祥又说:“过去在龙潭村好多人家都挖到汉砖,后来县文物局来人告诉这是汉砖,是文物,不准再挖汉砖,即便挖到了也要回填。文物局的人还说,在地下埋着比挖出来更易保护,等条件具备时再组织考古挖掘。”

笔者执意请求主人家带着来到了申学祥家菜地,只见随意堆弃的汉砖,残缺不齐,大大小小有20多块,并还能从中找出几块品相较好的汉砖。

吃午饭时笔者在想,这饭菜可是用汉砖砌的灶台做的呀!用汉砖砌成的灶台,也许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灶了。

 

申佑——龙潭村人的骄傲

午饭后,在申学祥的陪同下笔者开始了对龙潭古村落的探寻。申学祥有问必答,可谓是村里的“百事通”。据他介绍,龙潭村现200多户,800多人,多是仡佬族申姓家族,仡佬族占全村人口98%。可以说全村人几乎都是亲戚,他们互助互爱,构成一个温馨祥和的社会群落。

龙潭村的小道几乎都用青石板铺就,经过岁月的打磨已变得光滑。小道宽度约在1米至2米间,两旁是用石块砌成的民居院墙或菜园围墙,高矮不一,高的约有3米,矮的也有1米多,组合成无数条不同的巷道在寨子里蜿蜒。这些幽深古朴的巷道,对于初来龙潭的游客来说简直如同“迷宫”。穿行于石板铺就的小道,不知进了多少院子,听了多少传说与故事。也不知从哪个巷道走出,转眼便来到了申佑故居。

申佑故居始建于明早期,为申佑曾祖父所建。申佑曾祖父申世隆因平定黔地战乱有功,曾任大万山长官司长官、都濡五堡三坑等处巡检司土巡检。至父亲申俊时,因明朝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借故以不系世袭为由改流。从此家道中落,举家以农为业,农闲时经营丹砂度日。其母李氏,贤惠淑能,颇识桑麻。

申佑(1425-1449年)是贵州建省后的第三个进士,短暂的一生因“虎口救父,义救师难,忠君殉国”,成为集孝、忠、义三烈的历史人物,所以后世对其评价和赞誉甚高。明英宗北伐时,身陷重围,申佑代君殉难于土木堡(史称土木堡之变),时年24岁。朝庭为了传颂其千秋忠烈,下旨在西安、思南、务川、正安等地修建申忠节公祠又名申佑祠。

当来到前寨寨门的石台阶时,申学祥指着磨损光滑的台阶兴致勃勃地说:这个地方叫“十八步”。据说这里原来是一块峻峭、突兀的山脊,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于是申俊带领众乡亲抡锤打钎,硬是把这块山脊琢成了十八步阶梯。申俊借此告诉申佑这叫“琢石成器”,并望子用心读书以成大器——有道是“鲁国有孟母三迁,龙潭有申父凿石。”

 

防御严密的城堡:丹堡

如果说前寨出才贤,是以申佑故居为代表,那么代表龙潭富贾的就要首推中寨的丹堡了。

丹堡位于中寨与后寨的结合部。丹堡的朝门是整个龙潭村最为复杂与严密的,共有三道。第一道是幺门,高约1米,为木质方格结构,以防止家禽、牲畜等进入。第二道是防盗门,第三道门是防土匪的,实木门的厚度约10公分,门上还设有枪眼,以方便观察从而随时应对外来攻击。

除此之外,丹堡四周高高的院墙还有许多用来防御的瞭望台和掩体,瞭望台紧贴院墙,距离地面约1米多高,用于家丁站岗放哨,人站在上面可伸出墙头来观察外面,一旦发现情况不对,便马上进入掩体。掩体内可容纳一人,从掩体中的瞭望孔可清楚看见外面的一切。掩体内的枪眼可形成交叉火力,有效阻止入侵者。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犹如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与龙潭其它简朴的民居形成强烈的反差。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住在这里呢?

丹堡现在的主人申学志,今年63岁,仡佬族。他平时务农,并与老伴照看孙子,儿子、儿媳在温州打工。申学志个头不高,中短发,穿件大翻领的中长款外套,内穿夹克衫,一只手插在裤兜里,另一只手不时地比划着,讲述着丹堡曾经的富庶。据申学志介绍,他们家过去是做朱砂生意的,曾是龙潭的富商,房子是他家祖辈于明中期修建。据说刚建好的房屋及门窗大多涂上朱砂,鲜艳的朱红,美丽夺目。“丹堡”便由此得名。至今,仍能从门窗上看见朱砂残存的痕迹。

丹堡大院,一正两厢坐落其间,中间是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院子,全用石板铺设,平整洁净。丹堡的厢房比别处的都大,为三间。申学志指着正房两排的厢房说:“楼下过去是给家丁、佣人居住的,二楼是专给客人看戏的地方。在正房对面,即院子最前端居中处有一高台,过去是戏台。每当有重大节庆、祝寿、结婚等喜事时,丹堡的主人便差人到城里请来戏班子,连唱几天大戏。”申学志边说边比划,仿佛上座权贵乡绅、两厢宾朋,戏台上正演出一曲仡佬古歌、唢呐曲牌,或一出仡佬傩戏……而家丁们却站在院墙上,不时向外张望,看家护院。

 

后寨的美人“巴清”

后寨出美人指的是“巴清”。相传巴清出生于后寨,其父是位炼丹术士、巫师。巴清女大十八变,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相貌与气质出众,是巴郡远近闻名的美女,远嫁巴郡涪陵(治所在今彭水)一青年才俊,后来丈夫病故,便回到后寨的娘家,继承父业,同时经营丹砂生意。巴清精通易学并以巫师的身份接近秦始皇,许诺“长生不老丹”,借助其势力做大了丹砂、水银生意。传说其家财之多,富可敌国,是秦始皇眼中的“一姐”,曾出巨资修长城,建阿房宫,秦陵中大量的水银,也都是从务川运去的。晚年,巴青被接进秦宫,封为“贞妇”。

即便有美女,如今来龙潭的游客也不可能看见,因为大多数的村民远离了自己的栖息地,选择在城市生活、工作。笔者在后寨看到的,更多是破败不堪的房屋,木柱歪斜,瓦片残缺,因年久失修面临随时坍塌的危险,那些已经没人居住的老宅在杂草中孤寂地伫立,尽显苍颜。不仅如此,随处可见的凌乱稻草、木柴,给这古老的村落增加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个悖论:务川仡佬族作为贵州原住民,理应会保留许多民族服饰特征,可如今在龙潭村村民的服饰上已很难找到仡佬族文化的特点。如果想仅仅只通过其外表服饰来了解这个民族,可能会令游客失望。

在古代,随着丹砂贸易的繁荣,仡佬人积极融入商品交易大潮,尝试着创造更高的附加值。长期以来,在中原文化与经济的强势渗透中,仡佬人逐渐接纳了汉文化。务川仡佬族聚居之地从前不仅是历朝历代商人夺财之地,必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化“俗效风华”的地方。这应当是如今难见仡佬族服饰真面目的根本原因。

有着千年历史与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丹砂古县、龙潭古村,一草一木皆为历史之积蕴。短短几天的走访已让笔者心灵撼动,带着对智慧先民的敬畏与厚重历史文化的仰慕,定当更多地了解古村落,为更多即将走向消失的古村落发出呐喊。 (责编 吴迪)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