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南疆十二村记
好日子正在到来——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央阿克勒克记
发布日期:2017-01-10

2016年3月20日,欢庆诺鲁孜节(4村工作组提供).JPG

2016年3月20日,央阿克勒克村村民欢庆诺鲁孜节


本次我和同事韩东峻采访的四个村,隶属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

我们的第一站是九村库木艾日克,接着是四村央阿克勒克,之后是五村阿木特勒克和六村拉依喀。我具体负责后面三个村的采访报道。回到北京,我最先完成了六村的稿子,四村的则放在了最后。虽然与采访的顺序不一致,但也让我有机会将几个村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这里的人和事。

走过这四个村,我感受最深的是工作组和村民之间那种亲如家人一般的感情。每天随工作组走家串户,我看到的都是热情的笑容和真诚的眼神。路上遇到的许多村民,不论老人还是青年,都会主动过来和你亲热地握手。有的手粗糙有力,紧握着还要摇两下;有的手很柔软,只是轻轻一触。但你面对的,都是一双真诚的眼睛。有时在路边听到一声稚嫩的问好,扭过头来,会看到孩童友好纯真的笑脸。


偶遇维吾尔族婚礼


4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央阿克勒克村。这天中午,曾在九村采访过的一家村民为儿子办婚礼,主人邀请我们参加,九村和四村工作组的组员们也一起去了。

并没有想像中唱歌跳舞的热闹场面,或许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已经在别的时间里唱过跳过了,也没有见到新郎新娘。在一间装饰漂亮的屋子里,我们吃了一顿正宗的维吾尔族婚宴大餐。烤肉、拌面、馕、奶茶、酸奶、水果应有尽有,还有各种饮料。我们又见到九村工作组的老朋友,感到格外亲切。昨天晚上,才分别一天,我的搭档韩东峻就陷入一种莫名的情绪当中,经常楞神,似乎对九村颇为留恋。今天又见面了,心情大好之下,烤肉吃得格外多。

作为主人的托合提麦麦提·乌吉外力一直微笑着招待大家。他的两个弟弟也里外忙个不停。客人们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九村工作组的副组长艾白都拉·赛都拉口才极佳,总能将主客两方的话用更艺术更华丽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主人说了,女人们都在灶台上等着呢!大家有什么想吃的快提出来吧!”我向主人表达感谢之情,并祝福结婚的新人百年好合、健康如意。艾白都拉翻译了长长的一段,主人高兴之余提出疑问:“尊贵的客人才说了几句,你怎么讲了这么一大堆?”艾白都拉说:“他的意思我明白了,我替他把他心里想的但没有说出来的话也说了!”


蔬菜大棚


下午5点,我们参观了两座蔬菜大棚。2012年,自治区民委对口帮扶50万元,村里盖起了三座设施完备的大棚。截至去年,村里共有45座大棚,全部是自治区民委帮扶的项目,但有些大棚还需要村民自己投入部分资金购买相应设备。大棚属集体所有,由村民承包。土木结构大棚每年上交600元,设备齐全的砖木结构大棚每年上交3000元。

今年32岁的茹克娅·热希丁,在村里已经种了5年大棚。她和丈夫一起承包了一个8分地的砖木结构大棚,种油菜、小白菜、萝卜、西红柿等。种菜的时候丈夫和她一起干活,平时男人外出打工,她自己管理大棚。附近有12座大棚,管理者之中只有她一个女人。用她自己的话说,这让她“有一点点自豪”。

每天上午10点,茹克娅带孩子一起来,在大棚里干两小时,洒农药、浇水、除草,去掉多余的枝叶。天热时,她会提前两小时来。种西红柿时忙一些,常常要干到晚上才能回家。以前承包的土坯结构大棚蜘蛛很多,现在的大棚蜘蛛少多了。茹克娅说,自己家的大棚一年种两次:6月至9月一次,之后休整三个月,让地晒晒太阳;9月至来年6月再种一次。扣除各种成本,每年纯收入有12000元。工作组副组长陈其军说,按照自治区的标准,12000元可以使四个贫困人口脱贫了。

茹克娅勤劳而且有生意头脑。去年,她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店,卖自己种的蔬菜。今年事情多,她把菜批发给了菜农。陈其军告诉我们,最近准备请她给工作组送菜,这样两边都方便了。

平时,茹克娅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工作组的阿里木江·米吉提说:“每天见到她都像变了一个人,眉毛画的都不一样。”参观她家大棚时,她正外出做事,没有见到。晚上采访她时,她刚从九村学跳舞回来。因为九村村委会场地大,乡里统一组织的活动经常在那里排练。为庆祝“五四”青年节,乡里组织青年跳萨玛舞、唱团歌。每个村出10个人,茹克娅是四村选出的成员之一。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跳舞,乡里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前段时间乡里组织大家学跳“小苹果”,她也参加了。茹克娅还喜欢刺绣,村里庆祝“三八”妇女节举行刺绣比赛,她得了第二名。

我们看的第二个大棚,是52岁的村民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兹打理的。他承包了两座大棚,分别为40平方米、80平方米,每年至少有25000元纯收入。阿布力克木已经种了13年大棚。2003年,专业技术人员用整整一年时间培训了12人,他就是接受培训的村民之一。

“种10亩地的收入也比不上一座大棚!”阿布力克木对种大棚充满了信心。上周西红柿批发价每公斤8-8.5元,这一周每公斤6元。冬天每公斤能卖到十几元。阿布力克木说,他种的这个40平方米大棚能出两吨西红柿。冬天,其他村民在家里休息,他仍然在大棚里干活。种大棚让他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


2016年4月14日,央阿克勒克村迎五四青年节签名活动(村工作组提供).JPG

4月14日,央阿克勒克村迎“五四”青年节签名活动(住村工作组供图)


打工带头人


4月20日上午,我们在村里采访国家民委帮扶项目——精品核桃林和机井的实施进展情况。与其他几个村已经种上核桃树不同,四村的560亩精品核桃林项目基地目前还是一片刚平整好的荒地,田地周边种上了防风林树苗。陈其军介绍说,目前工作组正和县民宗局、水利局等单位对接协调,争取6月底建好防渗渠,借洪水期把地浇了,然后种小麦或苜蓿改良土壤,明年种核桃。央阿克勒克村人均只有6分地,全村345户村民计划每户分1亩核桃林。这样,人均耕地面积可增加两分。2014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修建的机井每小时保持180-200立方米的出水量,一小时可浇两亩地,是最受村民欢迎的项目。


2014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机井项目(江凌).JPG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的机井项目


中午,我们在村委会医务室看到了由父母带着前来吃预防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孩子们。医务室的医生介绍说,上午已经陆续来了50多个孩子。直到晚上10多点结束采访,我们看到医务室的灯仍然亮着,村里还有孩子来吃糖丸。陈其军说,有些村民没带孩子来,医生们会到村民家里去,完成预防普及任务。

下午,陈其军带着一袋面、一桶食用油和两打鸡蛋,去看望摔伤腿的村小组长托乎提·麦麦提。维吾尔族工作组员阿里木江·米吉提给我们当翻译。与九村的副组长艾白都拉·赛都拉一样,阿里木江也天生具有语言天才。他说话不多,但却句句有温度、有味道,用流行的话说叫“接地气”。

今年52岁、15年党龄的托乎提·麦麦提是村里外出打工的带头人,任过10年治保主任,今年1月才当上小组长。我们到他家时,他正趴在被窝里养伤,只露出一个脑袋看着我们。

“是不是不想上班了,有意的?”阿里木江上来就是一句调侃。

“疼!老婆为我哭了一夜!”托乎提拉起裤腿露出膝盖上的伤口作痛苦状。

2001年,37岁的托乎提第一次来到阿克苏打工,老板马建新比托乎提小两岁,是当地兵团职工。当时,工人中只有托乎提一个维吾尔族。以至于后来他在工人中见到另一个维吾尔族时,激动得哭了。2004年,他从科克铁热克乡带去180人打工。有位留着大胡子的维吾尔族同乡问他:老板会给我们工资吗?托乎提肯定地回答:”放心!老板从来不拖欠工资!”他还指着牛圈里100多头奶牛,对大家开玩笑说:“那些都是老板家的牛。如果他不给你们工资,我就带你们把牛牵走!”说起与汉族老板马建新的故事,托乎提打开了话匣子,姿势由趴着转为伸直腿坐着,手也激动地比划起来。

2014年,托乎提一家四口去阿克苏拣红枣,一公斤6角钱,三个月挣了65000元。去年,托乎提向马建新借款3万元买了5头牛。今天招待我们的酸奶,就是用母牛产的奶做的。托乎提说,老板对他很信任,借给他的钱并没有催他还。

马建新夫妇对这些维吾尔族工人十分尊重。马建新自己不吃大肉。他的夫人拿花生给托乎提吃时,都会先把手洗干净,再捧着给他。马建新还腾出专门的房子,供维吾尔族工人作礼拜之用。

最让托乎提感动的是马建新帮助自己的老婆治病,甚至可以说救了她一命。2010年,妻子患了严重的肺病,肺上破了个洞,咳血不止。三岁的孩子也被感染了。托乎提以为妻子得了癌症,慌了手脚。妻子咳出的血洒到沙地上,托乎提急忙用沙土掩盖。偶然路过的马建新发现了血迹。问明情况,他狠狠踢了托乎提一脚:“老婆病成这样了还不快送医院!”讲到这里,托乎提两眼放光,似乎在回味当年自己挨的那充满感情的一脚。

在马建新的催促下,托乎提带妻子去了医院。妻子得救了,但三岁的孩子却因为感染过重、抢救不及时去世了。听说托乎提的孩子在医院没了,马建新当即要从阿克苏赶过来。“如果是医疗事故,我帮你打官司!”托乎提谢绝了马建新的好意:“不用了。孩子已经走了。”

托乎提和马建新还互相学习语言。刚开始听不懂汉话,马建新的儿子叫马建新母亲奶奶,托乎提以为是名字,也跟着叫,结果闹了笑话。交往十几年,现在两人已经可以简单对话了。节假日,两家会互相串门。

托乎提说,今年秋天自己还想带二三十个村民去阿克苏打工。但作为小组长,村里不让他出去。工作组表示工作组会和村里做工作,支持更多的村民出去打工。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6年3月8日,工作组入户走访(村工作组提供).JPG

3月8日,工作组入户走访(住村工作组供图)


给主麻清真寺大毛拉发的手机


4月20日晚上9点多,我们在工作组住地采访了两位教职人员。他们展示了4月9日刚由乡统战办发放的安装了维吾尔文客户端的手机,不仅可以即时阅读国内外新闻,还有语音播放模式。乡里为他们每人交了100元话费,之后每月自己交48元即可使用。

今年50岁的艾合麦提·马木提是央阿克勒克村主麻清真寺的大毛拉,他对近年来家乡的变化感受很深:“上个世纪末,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挑水吃,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家里。以前电线要从500米以外拉过来,现在电杆架到了家门口。”

47岁的麦麦提·阿布力克木是三小组清真寺的大毛拉。虽然身上因为白天劳动而沾满沙尘,但他彬彬有礼,沉稳自信,目光坚定友善,让人心生敬意。麦麦提说,他的爷爷也是伊玛目,自己从爷爷处学到了宗教知识。如今,卧尔兹讲经的题目由自治区伊协统一定好了,内容注重与重要时间节点的结合。比如开春时讲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三八”妇女节讲尊重妇女等等。本周五讲的内容是提高法律意识,做一名懂法守法的穆斯林。

工作组向我们介绍说,教职人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穆斯林信众的纽带,给教职人员发放配备维吾尔文客户端的手机,是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帮助教职人员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自治区每年拨专款,给200座清真寺、20000多名宗教人士每人配备一部价值2000元的手机。有了这个手机,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用维吾尔文了解国内外信息。


2016年3月29日央阿克勒克村妇女读书活动(村工作组提供).JPG

央阿克勒克村的妇女读书活动(住村工作组供图)


国家民委帮扶的养鸽项目


4月21日,我们到村里几家养鸽户看了已经建好的鸽舍和鸽子。国家民委帮扶的2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养鸽项目。和田地区老百姓有养鸽子传统,也有交易和销售渠道。除本地外,青海、广东也有吃鸽子的习惯。四村的养鸽项目去年实施了一半,今年接着实施。鸽子养殖项目计划覆盖325户,每户5000元。其中3000元用于盖鸽舍,2000元用于买鸽子。目前,养鸽项目已发放资金75万元,后续资金即将到位。


村民家牛羊鸽一体化棚圈(江凌).JPG

村民家的牛羊鸽一体化棚圈


陈其军介绍说,养鸽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成熟的鸽子每个月都下蛋抱窝,幼鸽3个月就可以成熟。按50元一对计算,2000元可买40对。一年可繁殖1000多只,带来20000元收入。

4月17日,在采访九村的间隙,我们参观了皮山县的大巴扎,并特别关注了鸽子交易市场。这个大巴扎,绝对是此次南疆之行我们所见到的最为震撼的场面之一。县城数公里长的公路两边摆满各种商品,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公路下面,还划分了多块分类的市场。鸽子市场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市场上不仅有普通的肉鸽,还有每对数千元的观赏鸽和信鸽。鸽子市场的繁荣,也验证了养鸽项目所具有的前途和基础。


回到北京,脑海中皮山县四个村的印象已连成了一片。走访这四个村,我有过喜悦和感动,也有过较深入的思考。偶然在网上看到李克强总理最近说的一段话,让我瞬间有了一种感悟:“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说得太好了!南疆乡村的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事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只要心中有“敬民”二字,就有了灵魂和方向。

包括央阿克勒村在内的所有南疆乡村,好日子正在到来。对此,我们都信心满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