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梦想所系 粤创粤新——广东省广州市侧记
发布日期:2017-09-06

广州古称“番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港口城市之一,其内临珠江,外接南海,自建城之始,一直作为“海丝”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而闻名于世。

自秦汉时期开始,作为河港兼海港,广州就利用江海联运的方式,沟通了内陆各地,对外开辟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以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成为东亚地区唯一伴随千百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的城市。进入现代,已有60年历史的广交会正是广州悠久的商贸历史积淀的最佳传承。在这座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超大城市,处处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老城区保留较为完整,相关遗址多达20余处。

广州在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有阅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黄埔古港;有我国古代海神庙中唯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南海神庙,庙中唐玄宗钦赐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上有中国首次明文镌刻的“海事”一词;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印度象牙、波斯银盒、阿拉伯乳香等舶来品,见证了中国“远洋外交”历史。还有佛教最早从海上登陆广州的见证——光孝寺,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怀圣寺及清真先贤古墓,有广州圣心大教堂等,皆记录着多种文明互联、互通、互鉴的历史。


浓浓年味的广州.jpg


南国的冬天,向来短暂。年后的广州城,青枝纷纷吐露新芽,纤细舒展的紫荆花瓣乘风飘起、落英遍地。一湾开阔的珠江水与苍翠秀美的白云山,共同守望着这座千年商埠。

人们都说,广州是属水的,广州人的血脉与珠江之水、南海之水息息相连,他们温和、开放、包容;他们务实、拼搏、乐天;他们汇同五湖四海的来客在这里干事创业;他们自由、果敢、创新,推动广州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这里,市场意识、契约精神是凝结新老广州人的纽带,“思变、沟通、敢为天下先”的海洋文化,早已成为“南国明珠、千年商都”代代相传的基因。

在这里,似乎一切都融合得刚刚好:街巷深处、地铁站里不时传来阵阵粤语、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闽南语、四川话、湖南话、英语、阿拉伯语……没有官话与方言之分;市中心的越秀区,低矮古旧的城中村与摩天大楼连袂依存,无论白领蓝领皆有一方立足之地;弯度坡度都极大的马路免不了有些拥堵,路边却潜藏着各种小菜市场、甜品店、烧卤店、服装店、五金店,方便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走上街头,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身影。“广州不只是气候暖,人心也都很温暖。”这似乎是花城最吸引人的地方。据统计,广州常住外国人数量约8万,最多时(广交会期间)接近12万人;常住外国人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加拿大。由于地域关系,亚洲国家人员已占广州在住外国人总数的60%;而非洲国家人员1.1万多人,约占在住外国人总数的14%。

在这个中国南部的大都市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居民如同这温润的气候一般,自然自在,活出自己的精彩,成就自己的梦想。


关尚持:唯琴一生,誓愿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这样一件拥有西洋血统,代表西方精致、顶尖传统手艺的木质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强,被人们视为音乐艺术的皇冠——提琴。


关尚持 工作照.jpg

关尚持


有这样一位中国匠人,44年与它相伴,不忘初心,不惧艰难,只为让世界听见中国最一流的琴声——他是关尚持,国家一级提琴制作师、高级乐器设计师、广州格利蒙那提琴有限公司董事长。

通常琴弓和琴身是分开制作的,绝大多数的制琴匠人往往只专攻其中一个领域。但关尚持却不同。

在世界制琴工匠中,只有两人同时获得过提琴和琴弓国际奖项,其中一位就是关尚持。他在1990年加拿大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琴弓金奖、银奖;在1992年第十届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提琴音质银奖。

40余年的制琴之路,关尚持走得纯粹执着。他把一个初创时仅有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壮大为如今300人规模的全国最大的高档提琴生产企业。“格利蒙娜”(gelimengna)已是世界提琴著名品牌之一。多年来,其产品90%出口至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那一把把远销海外的提琴,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琴师追求卓越的匠心。

提及自己以制琴为终身之志的缘由,关尚持很感念自己的家庭。作为清代乾隆年间南下驻防广州的满洲八旗军的后裔,到关尚持已是第七代。他的祖居在越秀区米市路,属于过去的旗人区。太爷爷和爷爷一直在广州海关工作,较早就接触对外商贸和西方文化。父亲从小就学英语,并在教会中学读书期间学会了小提琴。“10岁起我就学习小提琴,那是爸爸‘逼’的。其实我小时候最爱放风筝,可是爸爸对我要求太严,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练琴和阅读《九三年》等世界名著。”也可能就是这样的教育熏陶,慢慢变成了关尚持的命运。“我当年学琴时可不敢拆开呀,那时候琴很贵的,10元钱一把,我爸爸一个月工资也就是30多元。”

上世纪70年代初,刚满18岁的关尚持进入广东乐器厂高级提琴组当学徒。虽然会拉琴,可是缺少动手能力,一对一的学徒制让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可他丝毫不觉苦和累,至今手上还有干活受伤留下的疤痕。当学徒的第一年,他就做出了第一把提琴。1983年,关尚持制作的琴弓获得广州市比赛的第一名。

虽然技艺在不断进步,但关尚持却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属于一把琴的独特的声音。的确,工匠只能雕刻出琴的外形,而制琴者必须要赋予它内在的气质和独特的音色。“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但每一把我造的琴我都认得,即使琴弓上的一个小小部件,我和徒弟也做得细微不同。因为每把琴都浸透着人性。”造琴过程中,关尚持逐渐把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改革开放后,年轻的关尚持抓住新机会,和同道办起自己的提琴工厂,创业之初就把制作高档次、高规格的提琴作为目标,坚持提琴产品规范化、品牌化的模式。

提及创业生涯最为自豪的时刻,关尚持坦言是当年代表公司与全球著名的乐器制造商——日本雅马哈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之时。那一次,日方举行最高规格的接待仪式。一进企业大门,关尚持就看到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那一刻,他含着热泪向国旗行礼致敬。这不仅是对制琴工匠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提琴制作业的敬意。

在格利蒙那提琴有限公司会议室里的墙上挂着十几面荣誉牌匾,关尚持最看重也最满意的是这样的一块——“广东省连续24年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这都是父亲对我的教导,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父亲自上海同济大学道路桥梁专业毕业后,于上世纪60年代负责施工建设了我国第一座环形立交桥——广州大北立交桥和跨越珠江、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人民桥。半个世纪过去,大北立交桥几乎都没有大修过。”关尚持非常感谢自己的父亲,“也正是由于自己有英语的优势,可以在知名的国际展会上与外国同行们面对面切磋,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阅读英文原版的珍贵资料”。由于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探索精神,瑞士、意大利、德国等知名提琴博物馆请他近距离端详和亲手度量世界名琴。艺术无国界,东方和西方在这一刻对话与交融,一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用汗水与热忱,参与改变了世界弦乐器的生产格局,缩短了中国琴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

身为世居广州的满族人,关尚持对企业的少数民族员工有种天然的亲切感。目前,职工中有满、瑶、土家、布依、壮族等。在公司管理层,少数民族干部占15%。虽然他们大多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通过公司的精心培养,都成长为业务骨干。数年间,公司不时邀请德国、意大利提琴制作艺术专家进行现场技术辅导;请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家进场演奏;让少数民族员工去星海音乐学院学习乐理知识。公司5大车间中,两个车间主任都是少数民族。公司5个管理部门中,两个部门正经理级管理人员也是少数民族。

为让少数民族员工安心以广州为家、以企业为家,公司工会还特别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增进相互理解,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员工的实际困难;在春节、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送上公司的关心关怀;在工作间隙开展“征文大赛”“摄影大赛”以及乒乓球、台球、体育、篮球等体育活动。

提琴制作的手艺需要精美绝伦的手工和严密的传授体系。如今,关尚持的儿子关祖贻也从事提琴制作的工作。

在2017年鸡年新春,作为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的副会长,关尚持还亲自策划、操办了一台别出心裁的汇聚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交响音乐会。这在广州各界民族人士迎新春活动中尚属首次。关尚持邀请了广州青少年交响乐团4个声部的首席乐手献上独奏。巧的是,长笛手是回族、单簧管手是朝鲜族、大提琴手是土家族、小号手是满族,再加上广州本土民乐团、摇滚乐队等音乐元素,那一晚的星海音乐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不敢忘初心,信念‘尚’能‘持’。”这也许是年过六旬的关尚持继续留在制作提琴、向公众普及提琴艺术一线的原因吧。


马强&热则古丽:对广州的爱非一朝一夕

如果说“商贾云集,洋货如山”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广州引领时代变革的襟怀,那么正当年的高学历70后、80后青年,则日益成长为整个社会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张扬着古老又极具生命力的广州精神。

来自陆上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新疆伊犁州霍城县的回族青年马强已过而立之年,自2003年考到中山大学电子系起,他在花城度过了人生最灿烂的青春年华。

“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高考那年是全疆第92名,数学、物理、英语竞赛等都拿过奖。”现在已是广州知名证券公司中层管理者的马强非常自信:“我的很多同学都留在了北京、上海,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更高。其实,我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能有这样的发展,是广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商业精神和城市自身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魅力吸引了我。这座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创新包容的城市,是一个伟大的城市!”

其实,当初刚来广州的马强很不习惯华南温暖潮湿的气候,加上助学贷款的还款压力,假期他都得留在广州勤工俭学,那时他的成绩也不算理想。大二时,教授概率统计的老师无意间激发了马强对数学和证券投资的浓厚兴趣。说干就干,他联合几位朋友在学校的BBS上建立了论坛,并筹集一些同学的零花钱,在股市红火的2006年入了市。虽然前期有所斩获,但后来还是重重地摔了一跤。这一次“血淋淋”的风险教育让马强失眠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立志要钻研清楚。在一遍遍啃书和向老师同学讨教的过程中,马强“学霸”的感觉又回来了。此后的他年年都拿校级奖学金,线性代数等专业课还拿了满分。


mmexport1494235498558.jpg

马强


毕业后,马强选择了走金融投资这条路。研究生期间他又念了管理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25岁时成为广州市最年轻的策略分析师。中大打开了他的眼界,广州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金融机构集中,要素市场齐备,金融交易活跃,金融服务完善。2016年,马强带领他的团队把业绩做到了全公司55家营业部的第一,完成预定目标的213%。

事业之外,让马强更开心的是娶了汉族太太,并成为一名“新广州人”的爸爸。工作之余,他喜欢带着孩子游览这座古今交映的城市,参观那些很小众的地方,比如荔湾区博物馆。“我的工作是要了解各个不同的行业,我的生活是要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马强把异乡变成了故乡。

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步伐,马强计划今年带投资伙伴回自己的家乡——霍城县去考察。那里西邻哈萨克斯坦,境内有联结中亚和西欧各国的通道、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自治区级开发区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他希望能以金融服务助力家乡的发展。

同样,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城市——飘着梨香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的80后青年热则古丽毕业后,也选择了在广州落地生根。

2006年,热则古丽以优异成绩考进广州市第六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作为第一批承办新疆班的学校之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六中自开设新疆班以来,共吸收了500余名新疆学子,如今有近400名学成毕业。第一届学生阿卜杜莎拉木考上了清华大学,多年来学生的本科升学率更是达到100%。在这里,老师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关怀着热则古丽和她的同学们。毕业时,热则古丽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mmexport1494235515916.jpg

热则古丽(左二)


2013年,大学毕业的热则古丽正忙于各处求职,来自母校的工作邀约,改变了她的职业选择。原来六中新疆部正招聘一名维吾尔族老师,老师们觉得热则古丽再合适不过了。

“走过来之后,才会明白这一切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热则古丽深知内高班学生的不易,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家庭到陌生的环境学习,还要面临多种文化差异,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她希望能为这些怀揣梦想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但父母则希望她回到身边。在经过与六中老师的多次沟通后,父母最终理解了女儿,支持她的选择。

工作之初,热则古丽坦言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了让新疆班的孩子更快地适应广州的文化和生活,热则古丽当起了“桥梁”。她鼓励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多与本地学生交流,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组织他们去学校附近的社区做义工、看望孤寡老人;积极参加广州市民宗局、教育局举办的“民族知识进校园竞赛活动”,精心策划班里的古尔邦节等活动。短短数月内,通过同学习同住宿,新疆同学和本地同学亲如一家,不少本地学生家长也自发地关心起这一群新疆娃娃。

“我班上有个叫加德拉的姑娘,腿经常肿得很厉害,走不了路,孩子急得只想回家。我们带她去医院看了,但不能根治。她的同学崔子伊把这事告诉了家里。家长们马上帮助加德拉挂上了广州市最好医院的号,还专程在市里买了新疆特产来看望她。”热则古丽有些激动,“每当学校举行成人礼活动时,由于相隔千里,很多新疆孩子的父母都不能出席,广州本地的家长们就会自发地多准备几份礼物,送给新疆的孩子们”。工作一忙起来,热则古丽常常忘了吃饭,她的办公桌上常常会有学生们悄悄放上的一块清真肉夹馍或几盒酸奶。

“其实每当看到很多父母来学校给孩子们送饭补充营养时,我还是有些想家的。但我在广州也有这样的家人,他们就是市民宗局、海珠区民宗局的领导和朋友们。他们都非常关心我,为我介绍新朋友,给我送他们家乡的特产。”工作之余,热则古丽还经常志愿参加广州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流动法律咨询服务。

可以说,热则古丽本人正是六中“亲爱精诚”校训的最好诠释!


张燕燕&艾克热木·艾尔肯   做撒播民族团结种子的使者

与关尚持同年龄的张燕燕,是一个民族团结友爱大家庭的掌门人——广州市民族艺术团的团长。张燕燕的家乡在苍山洱海、蝴蝶泉边的云南大理,她继承了白族同胞美丽善良、灵动活泼的天性,有她的地方就有欢歌笑语。能歌善舞的她带领民族艺术团走进广州的企业社区、大中小学、敬老院等,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歌舞艺术。

张燕燕早年是文工团的业务骨干。1978年,26岁的她随丈夫工作调动到广州安了家。“因为我是白族,所以一直很热心咱们少数民族的事儿。”多年来,张燕燕发挥文艺特长,在越秀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为大家服务。退休后,恰逢广州市民宗局筹划组建一支民族艺术团,大家一致推荐了她。“艺术团成立之初,我真是万分焦虑。连我算在内,也只有五个人,其余四人是维吾尔、回、水、土家族。几乎没有活动经费,我们都是靠一腔热情四处招揽人才,利用周末时间进行排练。”让她感动的是,即使如此,大家都把艺术团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


张燕燕(中)和团员们在一起.jpg

张燕燕(中)和团员们在一起


在市民宗局、满研会、回研会等多方帮助下,艺术团慢慢壮大,并汇聚了60余名少数民族文艺骨干和热心文艺爱好者,涵盖蒙古、回、维吾尔、苗、壮、满、朝鲜、汉等十几个民族,有老师、医生、护士、创业者、企业员工、高校学生等。广州市回民小学还免费为艺术团提供了练功房,聘请张燕燕为回民小学少儿艺术团团长。

回族同胞苏盈是广州市民宗局的工作人员,也是艺术团的金牌主持。“刚开始时,张团觉得我声线条件好,就让我主持,可我一点都不会,她就请来了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资深专家一点点指导我。”在张燕燕的帮助下,苏盈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结合节目内容和不同的群体,在串场和互动的环节生动地宣讲了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

演员有了、音乐编导有了、队伍壮大了,张燕燕又开始琢磨排练丰富多彩的节目。从最简单的双人舞到现在的川剧变脸、杂技、柔术、滑稽和魔术表演,并将民族文化与粤剧、粤曲等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用她的话来说,做梦都在想宣传普及民族政策、弘扬时代精神的好节目。当张燕燕聆听了习总书记新年致辞后,《再唱山歌给党听》《党啊我想对你说》等节目构思就出来了。艺术团的《彩蝶飞花》《进城》《畲乡情》《心中的岗拉麦朵》等代表性剧目深受市民们的欢迎。今年,结合广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重大战略,她又在构思舞剧《踏歌》。

“其实我们团的演员们都挺不容易的,由于太受观众欢迎了,每次我们都要多准备几个节目。每年我们都要参加广府庙会的慈善演出,那时很多演员都还在老家,我一个电话,他们都不远千里立刻从内蒙古大草原、甘孜州山村、东北林海雪原赶回来。这份情谊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说到这里,张燕燕的眼眶湿润了。

艺术团还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外援”——演员们都亲切地称呼张燕燕的丈夫为“鲁爸爸”。因为每次演出都是“鲁爸爸”负责借还演出服,去接送住得远的演员们。“其实我的女儿早在日本定居了,她一直想接我们过去,可是我真的舍不得广州,舍不得我的团员们。是老伴的全力支持,我才会如此坚定地做着这份有意义的事儿。”张燕燕一边说,一边翻动着手机里上百张演出照片。

“其实,在我们的心中,总会涌现那么多的感动时刻。”一旁的苏盈补充道,“就拿前几天在广东商贸卫生学校的演出来说,观众以青海籍的藏族学生为主,当我们团的藏族歌手、广州市青年歌唱家协会理事桑杰次旦一出场用藏语问候孩子们时,全场都沸腾了。那些腼腆的孩子主动上台为他伴舞,去后台争着和他拥抱、合影。在最后一个互动的跳锅庄舞的环节,音乐都停了,大家还久久不愿离去,纷纷问你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与80后的老乡热则古丽一样,90后的新疆乌鲁木齐小伙子艾克热木·艾尔肯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同样留在了广州。怀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选择在广州市越秀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登峰街道宝汉直街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工作。他说:“我的中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附中的新疆内高班就读的,我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我的爷爷、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还有,宝汉直街的清真餐饮特别有名,从新疆的羊肉烤馕到土耳其的烤肉,丰富多样。大学期间我经常过来改善伙食,和这里许多民族餐饮摊位的老板都很熟,我对这里特别有感情。”

参加工作之初,小艾才感到并非如此轻松。当时广州市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的综合治理行动正在宝汉地区紧锣密鼓地开展。宝汉是典型的“城中村”,本地人、外来人口、中东人、非洲人混居程度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如同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是广州市城市管理的重点区域。小小的几条街道竟汇集了多达80余家少数民族同胞开设的摊位,从饮食到服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登记每一户的台账资料、让店主规范经营、帮助协调解决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租房、上学、看病问题,是小艾每天的具体工作。有些摊位的老板并不太配合这个年纪轻轻、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小伙子。小艾并不泄气:“我和他们讲着同样的语言,他们一定能理解并支持我们。”好多个夜晚,小艾都吃住在办公室,手把手帮店主办理居住证、营业执照、拟订经营合同,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各项民族法规政策以维护相关权益,并化解店面间的小纠纷等,引导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文明经商、合法经营。“确实,我之前没有想到我做的工作如此具体、如此细致,但确实涉及这些同胞融入广州、平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很多同胞并不了解广州,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我们做的这些基础工作,就是方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小艾打心眼里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如今的宝汉街道已从昔日小贩遍地、拥堵难行,变成了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风情街,大家伙都觉得生意更好了,邻里之间温馨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层出不穷。

去年元旦期间,玛伊拉餐厅的全体员工在少数民族工作室的协助之下,邀请了辖区内10名环卫工人前来就餐。餐厅老板麦麦提伊敏·麦麦尼亚孜还出资给环卫工人送了米、油、红包等慰问品,共迎新春;凯维萨尔餐厅的老板阿布都西库尔则定期帮助越秀区光塔路社区的贫困户李珍妹一家,每个月都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或生活费等,帮她度过难关。


玛伊拉餐厅向环卫工人发放福利,小艾(右一).jpg

玛伊拉餐厅向环卫工人发放福利


“我觉得还有一件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特别高兴的事儿”,小艾特别开心。原来,为丰富街道各族同胞的文体生活,登峰街民族团结足球队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由汉、回、维吾尔、瑶族以及安哥拉外国友人等16名队员组成。成立不久,球队就代表街道参加了由广州市越秀区团委组织的友谊赛。这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也是加深彼此沟通和信任的好方法——这是全体队员的共识。

工作之余,小艾还盘算着接父母到广州来过一个暖冬;转正后,为减轻父母的压力,小艾每个月要给在广东医学院读书的妹妹1000元生活费。“我在广州挺好的!”这是小艾对朋友们常说的一句话。

一程海丝路,帆影上千年。这座2000多年来浸润悠久的海洋文化积淀与海上丝路风雨的商都,以开放的胸襟与包容的气度,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正在让70万少数民族同胞拼搏于此,安居于此,圆梦于此。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