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守望相助全天候 冬去春来如一日——河南“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中原行”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中原大省河南,56个民族齐全,是全国少数民族散居人口最多的省份。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共生、薪火相传、血脉相续,堪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在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河南省对新时代民族工作作出了新部署,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总目标,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河南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使民族团结之树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各族群众心中。
  初冬乍寒,记者随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组织开展的“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中原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河南郑州、汝州、南阳、焦作等地,与各族群众拉家常、谈变化,感受了民族团结和谐氛围所带来的阵阵暖意。


救治脑瘫患儿筑起梦想天梯


  新疆和田与河南汝州相隔4000多公里,近年来两地共同救治脑瘫儿童的事迹,将它们紧密相连。汝州金庚康复医院,便是连接豫新两地守望相助的桥梁。该院于2015年7月起接收新疆脑瘫患儿,不仅为他们进行免费治疗,而且还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筑起梦想天梯。
  来自新疆哈密的维吾尔族儿童加苏尔江出生刚10个月,因患上脑瘫无法站立。在医院康复室里,医生每天要为他进行按摩治疗。母亲阿依古丽介绍说,自发现孩子病情后,他们就在乌鲁木齐到处寻医问诊,但治疗效果始终不好,直到5个月前经朋友介绍来到汝州。
  跨越数千公里来到异地,阿依古丽一家只为治好孩子的病。值得庆幸的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下,孩子的情况渐渐有所好转,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与少数民族患儿家庭在一起_副本.jpg

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与少数民族患儿家庭在一起


  2015年6月,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在新疆和田考察时了解到,和田地区230万人口中6岁以下的脑瘫患儿就有2700余名,而当地却没有一家治疗脑瘫病的专业医院。出身中医世家的宋兆普知道,治愈脑瘫所需的费用,对边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于是,他决定用祖传的中医康复疗法免费救治新疆患儿,并先后从墨玉、洛浦等7个县市接收49名维吾尔族脑瘫患儿。
  “刚来时有些担心,但医院很尊重我们的民族习惯,照顾得很好。”图尔逊古丽的女儿热依麦在医院治疗2年,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在汝州的生活。实际上,大多数从新疆来的患儿家庭一开始对汝州并不了解。医院考虑到患儿及家庭的民族习俗,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宿舍和清真厨房,还免费为患儿提供奶粉、尿不湿等物品,使他们打消顾虑安心配合治疗。
  如今,图尔逊古丽不仅能够熟练地帮助自己的女儿进行康复训练,而且还经常帮助其他家长。目前,医院共有8名脑瘫患儿家长学会了康复技术,有的甚至已经回和田的康复医院就业。图尔逊古丽希望尽快把孩子的病治好,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人。
  为让更多的脑瘫患儿得到救治,宋兆普与和田的罗科曼医院合作组建了3家脑瘫康复医院,并通过派驻专家组和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汝州金庚康复医院已在和田培训康复技师425名,3家金庚罗科曼医院共救治1981名脑瘫患儿。
  2016年4月,汝州市与和田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汝州每年为和田捐赠500万元,用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下一步,宋兆普打算在新疆喀什建立康复机构,让民族团结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各族脑瘫患儿。


掌握语言扎根第二故乡


  “中国人当然要学普通话,如果语言不通就做不了生意。”在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玉石交易市场内,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商户阿卜杜拉·热合麦提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
  阿卜杜拉·热合麦提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因普通话与玉石生意结缘的故事。“有一次,我在老家和田看到一个做玉石生意的维吾尔族商贩和汉族顾客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我就给他们当翻译。后来,我经那个商贩介绍做起了玉石生意。”他是2014年来到石佛寺镇的。其实,早在2004年起就有维吾尔族生意人从新疆来到这里做玉石买卖。十几年间,这座小小的乡镇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玉雕生产销售集散地,常住维吾尔族人口最多时达到3000余人。
  为帮助维吾尔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镇平县投资4100多万元建起容纳408套公租房的天下玉源社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他们,让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商贩在这里扎下了根。23岁的祖丽皮亚随丈夫来到镇平,平时在幼儿园里教孩子们学普通话;毕业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语专业的萨伊普加玛丽·麦麦提敏,也在社区当上了普通话义务教师;在镇平经商10年的哈哈尔·阿布都热依木,已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与顾客讨价还价……
  目前,天下玉源社区有400多名维吾尔族群众在政府开办的培训班接受普通话培训。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大多数人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政府为我们开设了免费的培训班,每天组织两小时的培训,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我也不能掉队。”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商户阿依先姑·麦麦提坚定地说。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增进相互理解和团结友爱。天下玉源社区的维吾尔族群众通过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了在“第二故乡”的美好生活。祖丽皮亚告诉记者,自己最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深刻了解。她说:“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各民族都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回汉结亲 续写团结新歌


  焦作市博爱县大新庄村有人口7000余人,回族占85%,是该县第二大回族聚居村。从大新庄村向西15公里,是居住着约1万名汉族群众的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这两个地理位置并不相邻的村庄,却有着传承500余年的“邘新社亲”习俗。
  相传明代正德年间,大新庄回族青年闪耀忠去山西贩羊时,在两省交界关卡同收税官发生争执,收税官突然因病倒地身亡,闪耀忠因此蒙冤获罪。时任山西省陵川县令的邘邰村人陈我捷,借充军之名将闪耀忠释放。为表示感谢,每年邘邰村的庙会,大新庄村都会送上厚礼。一来二去,两村结为“社亲”。从此两村交往日益紧密,留下了200多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感人故事。
  “民族团结工作不只在民族地区,‘邘新社亲’的传统是我们中原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榜样。”邘邰村党支部书记曹二兵这样认为。
  事实上,民族团结、世代友好的“邘新社亲”精神传承500余年来,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两村人民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不断得到升华。2005年,两村签订民族团结协议,对举行联谊活动和交流经济发展经验等都作出了规定;2007年,两村建立民族团结友谊纪念碑;2015年,“邘新社亲”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村的友谊与时俱进、与日俱增,这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两村加强对贫困户互帮互助,使民族团结在老百姓心中开花结果。我们村帮助邘邰村发展造纸产业,邘邰村帮我们修路,这种回汉之间兄弟般的友谊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情感。”“邘新社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赵长礼说。
  每逢春节,大新庄村与邘邰村都要组织数千人的慰问演出队伍敲锣打鼓,互相“走亲戚”。大新庄村村民牛喜有表示,这一天是他最期待的日子。他说:“邘邰村的兄弟姐妹来我们村拜年,我们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美食招待他们;我们去邘邰村,他们也会盛情款待我们。你来我往,亲如一家。”
  近年来,“邘新社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周边其他村庄起到了示范作用。从2005年起,大新庄村主动与周边汉族村庄结交,与26个村庄共举办5次睦邻村庄友好联谊会,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大新庄村先后与博爱县、沁阳市36个行政村签订了《睦邻友好村庄民族团结进步协议书》,使各个村庄之间友好交往、互帮互助成为常态。
  “都说家和万事兴,我儿子娶了个汉族媳妇。回汉结亲让我尝到了民族团结的甜头。”71岁的大新庄村回族老汉丹成德激动地说。
  总结“邘新社亲”的经验,赵长礼表示:“不同民族虽存在习俗之别,但只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就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全天候  如一日


  “24365部队”,这不是解放军某个部队的番号,而是郑州四中西藏班老师们的别称。它的含义是24小时全天候、365天如一日,时刻坚守岗位。
  1985年,郑州四中接受“智力援藏”的光荣任务,正式开设内地西藏班。30多年来,一代代西藏班的老师们秉承“先当父母,再当老师”的理念,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艳丽的民族之花。
  51岁的李清顺老师作为“24365部队”最年长的班主任,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1年。“我们西藏班的孩子大多数是从农牧区过来的,他们常年离开父母,需要格外的呵护。”李清顺说,西藏班的老师就是孩子们在内地的父母。
  针对西藏班特点,学校不仅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还把“爱的教育”当作根本,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截至目前,共有4000多名毕业生学有所成,为西藏的发展和祖国边陲的稳定默默奉献。
  内地教师用热血浇灌格桑花,雪域儿女不忘恩情心系祖国发展。正在读高三的藏族学生扎西德吉对记者说:“我想到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学,将来回到西藏,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家乡作贡献。”


守望相助,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手足相亲,这就是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谋发展的本色。“帮助他人不必区分民族,谁有困难就应该帮助谁。”郑州市二七区新疆美食城老板阿地力·买买提这样解释做慈善的初衷。
  2003年刚来郑州时,阿地力·买买提还是个在街边摆摊卖烧烤的小贩。这些年来,在辖区街道办和民政部门的多方关怀下,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开起了新疆美食城,而且还在郑州市区买了房落了户。阿地力说,这都要感谢党的民族政策!2017年4月,阿地力慷慨解囊资助5名贫困家庭的残疾学生,并承诺负责到这些学生大学毕业。此外,他还招聘回、汉、哈萨克、维吾尔等各民族员工,为贫困户爱心捐款,给环卫工人、交警、大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等。


武警女战士“大艾”和“小艾”与维吾尔族群众在一起_副本.jpg

武警女战士“大艾”和“小艾”与维吾尔族群众在一起


  说起“大艾”和“小艾”,镇平县石佛寺镇的少数民族群众恐怕无人不晓。“大艾”叫艾克担·阿不力米提,“小艾”叫艾克担·艾斯卡尔,还不到20岁的她们是武警河南省总队南阳市支队二大队四中队女兵班的维吾尔族女兵。自今年2月女兵班成立以来,共有回、汉、维吾尔等3个民族的7名女兵来到镇平。在训练中,她们摸爬滚打、挥汗如雨,练就出毫不逊色于男兵的刚强意志。而在训练之余,她们还是开展军民共建、维护民族团结的能手。她们“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通过结对子帮助困难群众,宣传民族政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巾帼卫士的铮铮誓言。
  “我爸爸是1989年的老兵,我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结束驻地任务,我还要考军校,继续报效祖国。”艾克担·艾斯卡尔这样告诉记者。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