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乌蒙深处寄乡愁——贵州省水城县印象记
发布日期:2018-02-24

  闰六月,贵州水城。
  山青水碧,云雾缭绕,仅容两车错身的柏油马路呈“之”字形蜿蜒山间,尽头消失在云中。我们蹲在路边,身后是苔藓和藤蔓恣肆生长的防护墙,面前切开十个八个红心猕猴桃。因为果肉实在太甜,我们连咬带吮吸,唇舌一边忙着享受甘甜,一边含混不清地跟卖猕猴桃的汉族小哥聊天。他热情似火的彝族妻子,看着我们的吃相,在一旁爽朗地笑。
  水城地处贵州省西部、乌蒙山腹地,我们都是第一次来。习惯了北方平原上的都市现代生活,被钢筋混凝土丛林磨得粗粝的心,来到峰峦如林的乌蒙山,一下子撩起了乡愁。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留住乡愁,首先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青山绿水”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水城山川秀美,同时煤炭资源丰富。作为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水城一度“吃煤饭、念煤经”,“十五”期间,煤炭产业收益占到全县可用财力的70%,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之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重建难度很大。
  当地县委县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持续抓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在喀斯特山地上依靠高效型生态农业,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结合发展的新路子。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模式,既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保护,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都得以兼顾。
  打开水城县的一份规划图,“百里猕猴桃产业观光带”“百里刺梨产业观光带”“转山核桃观光园”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想起此前让我们在路边大饱口福的红心猕猴桃,再想象“百里观光带”的壮观,我们坐不住了。
  我们首先驱车前往位于米箩镇的猕猴桃园。一路上海拔攀升,层层烟岚,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地无三尺平”“云贵万重山”。连绵苍翠的山峦,近者浓,远者淡;飘渺洁白的云雾,忽远忽近,似水墨丹青,让人内心感受到了一份宁静——这就是青山绿水独具的魅力。
  当猕猴桃果园出现在眼前时,我被这景象震惊了:连绵起伏的青山间,数以万计的白色长条石犹如列队的士兵,整齐竖立。石条上串起钢丝,猕猴桃枝蔓缠绕其间,漫山遍野一片青绿。这长石条作架,有些像我老家胶东的葡萄园,但老家的葡萄架子远没有这么壮观,这么无边无际。猕猴桃园坚硬的长石条和缠绵攀附的绿藤蔓,阳刚柔美搭配,绵延百里,形成独特的“观光带”,极具视觉冲击力。
  此时,县长王尔彬介绍说,水城的猕猴桃是2000年从四川引进的,因为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一试成功。这种猕猴桃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不愁销路。加上政府扶持政策得力,如今全县猕猴桃产业基地达10万亩,占贵州全省的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产区之一。很多昔日的“煤老板”都关停了小矿井,转行搞农业开发,种植、加工和销售猕猴桃。王县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猕猴桃园年管理费不过两三千元,年产2000斤,以批发价20块钱一斤算,农民一亩地的年收入就有近4万元,而猕猴桃树的盛果期为25年。盛果期之前的培育期,政府每年还给5000块钱的补贴……
  枝蔓间的猕猴桃,一片金黄,闪着金光。在这里,园区就是景区,景点又是产业,农产品是广受欢迎的特色旅游商品,森林变成了摇钱树——这不正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完全处理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提及祖国,我们都会脱口而出“地大物博”“山河壮美”,但必须意识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西方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都集中出现了,并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发展是硬道理,但牺牲一切的“硬发展”没有道理。“美丽”与“富强”如何兼得?
  路在山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延续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思和智慧。“金山银山”是财富,“绿水青山”更是财富之源,“两山”得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水城县的三产融合、农旅结合、“两山合一”的路子,正是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基点,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建了“绿水青山”型经济。
  漫步在山道上,呼吸着清甜的空气,我心里涌起更多的喜悦、浪漫。望向绿野,乡愁萦怀,遐想联翩。原来,我们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也可以是如此美丽的绿色。


北盘江大桥_副本.jpg

穿越水城县境的北盘江大桥

  

景区新村寨   脱贫好良方


  夏天的水城多阴雨,但当我们走在海坪彝族风情街上的时候,却赶上了难得的晴朗天气。看着两旁土黄色彝家小楼上的烈焰纹图腾,耳边商家游客的声浪鼎沸,内心被如火的热情点燃着,我们手痒痒、心痒痒,恨不得去敲敲手鼓、披件擦尔瓦(彝族披风)、烤个红薯捧着吃。
  海坪村位于玉舍镇,是六盘水著名景区野玉海的核心地带。这个彝族风情街只是景区的一小部分,再向前,千户彝寨里的彝族都过着现代而不失传统的新生活。这个寨子也是近两年才规划建成,居民们都是从附近6个乡镇相关村组异地搬迁来的。
  当海坪彝寨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禁不住失声赞叹:青山映衬蓝天,郁郁葱葱的山前缓坡上,数以百计千计的房屋随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是二层三层风情小楼,凸显着彝族文化特色。房屋的外墙保持了泥土的颜色,悬山顶黄木为架,屋顶有青瓦,有的还有苫草,院落有木围栏。水泥村道边,是一方水色青碧的小池塘,池边是水车、苍松、翠竹、芦苇……瞬时,我脑海中浮现出《桃花源记》里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就是《桃花源记》的生动写照吗?
  流连赞叹间,时间过得飞快,天色将晚,红日西沉,小寨被夕阳涂上一层霞光,使得彝家神韵呼之欲出,更加美妙莫名。
  这里既是村寨,也是景区,共有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寨里的1006户、4123名村民,原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石漠化严重、通过种植养殖都无法脱贫致富的典型贫困村。通过精准扶贫的异地搬迁,如今他们“住进了”景区,政府提供房屋、就业、产业、技能等保障,在生产、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各方面给政策、解难题,保证他们能“住下来、富起来、可发展”。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且不说每户至少有一人在景区就业,通过从事环卫、酒店服务等工作,可以有稳定收入,就是没安排就业的居民,在景区卖烤玉米、红薯卖彝家特产,一天全村的毛收入最多时也可达到1万多元。这条异地搬迁的路子,既让贫困户依托旅游业得以就业、脱贫致富,也为景区旺了人气、增强了人文底蕴,带动景区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了双赢。可以说,景区因彝寨而活、彝寨因景区而富,寨子与景区浑然一体,就业生活密不可分。
  异地搬迁易,扎根发展难。扶贫搬迁,不仅仅要把贫困群众从较差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转移出来,搬到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还要优化和集聚各类发展要素,用以改变旧有的生产生活习惯,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指出了脱贫致富新路径。几年来,贵州的不少民族特色村寨都探索出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旅游精准脱贫的特色之路。海坪彝寨新建不久,借鉴了本省雷山的西江苗寨、黎平的肇兴侗寨等经验,有事半功倍之效。但面临商业利益的驱动,村寨建筑特色与人文风情如何保护传承、旅游产品同质化如何避免、旅游产业链延展性如何加强等问题,都值得深思。必须明确,保护民族特色建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是旅游开发的前提,丧失了“本真”的村寨,游客得不到良好的旅游体验,村民的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也会发生异化,图近利小利,必伤长远大局;同时,在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上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组团”发展,百花齐放桃红李白,才能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吸附力。
  离开海坪已是深夜,朋友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好想到水城当个贫困户啊!”戏言中不乏真意。遥想千户彝寨里,点点灯光,收工回家的人们围坐篝火旁,喝上两口咂酒,对唱几曲酒令,兴之所至,再跳一段欢快的达体舞,妻子欢笑着,儿女嬉闹着……何等寻常,又何等珍贵!

       清风明月入怀抱,犹忆海坪一夜凉。

  

传承文化   是留住乡愁的核心


  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乡愁,或许是人类独有的情愫,山水村落是其载体,核心则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悟、归依和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民族特征的保持和延续,依靠的是文化。因文化而起乡愁,是中国人共通的情感、强烈的共鸣。不论你的乡愁是一碗马奶酒,还是一曲木卡姆,是一座风雨桥,还是一幅红春联,总有这么一种情愫,或沸腾壮烈或柔软缱绻,都会被中华文化的某个具象、某个细节唤起。
  水城县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等26个民族,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这里有神秘悠久的彝族火把节、有古朴多姿的苗族芦笙舞、有悠扬的布依盘歌、有盛大的白族三月街……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于外人而言,是新奇有趣的;于本民族而言,则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归属。留住乡愁,最根本的,就是保护、传承、弘扬好这些优秀文化。
  在这一点上,水城县下了大力气。县里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遗珍、传承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势利导各民族传统节日,主导、组织苗族跳花节、彝族火把节、布依六月六、白族本主节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创出了品牌;打造米箩布依文化园、陡箐苗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龙场白族文化园“四大文化园”,推出大型彝族神话歌舞剧《支格阿鲁》……
  享誉全国的水城“农民画”,就很有代表性。农民画的创作者,都是当地苗寨的村民。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垂髫小儿,没有受过专业绘画教育,有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凭借天生的艺术才能和后天的文化濡染,创作出了一幅幅构图大胆、笔法细腻、色彩鲜艳的作品,纯朴率真、大俗大雅、动人心弦,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派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农民画为苗家人心手相传,曾一度式微。六盘水市市长李刚介绍说,过去只有20位画师、30名从业人员,年产值仅4万元。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已有360多位画师、530多名从业人员,年产值达到810万元,有15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水城也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走进水城陡箐乡猴儿关,这个苗寨路边墙上,全是五颜六色的农民画,带着乡土特色和泥土气息,充满艺术气氛,游客也都莫名地“很燃”,忙不迭地拍照留念。2012年,寨里的几位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画发展成文化产业,创作队伍不流失,绘画速度和质量都得到提高,文化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拉动。寨子中一间农民画工作室里,盘发插梳的苗族女画师正在一笔一画勾描,“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自由展现民族历史和生活场景,表达着内心的喜怒哀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