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
发布日期:2018-05-04

  天下的语言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每一种语言和文字都各有妙趣。 这些年,我陆续接触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的母语作家以及翻译家,虽然我不认识这些文字,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每次听到这些朋友用母语在一起交流时,都能从一旁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音乐、如流淌的泉水——


  勐巴拉娜西是傣语,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块乐土指的是美丽的西双版纳。

  从小,我就爱上了西双版纳。这名字那么好听,有一种神秘,就像童话中的王国,让人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会叫西双版纳呢?


  不止一次想到这个问题,但西双版纳离得那么遥远,想想只能作罢,将这名字藏在心里头。那里有被分作一间间小库房,有一间藏的都是我最喜爱的宝贝,西双版纳也应是其中的一个。


  从儿时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但有些珍爱却是不会变的,于是只要想起来,便会觉得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有一次到云南参加笔会,省作协安排大家会后到下面的州市采风,我告诉杨洪昆秘书长说想去西双版纳。他热心地说行,我给那边的老罗联系一下。随后,洪昆很快告诉我:“你去那里就找州文联老罗。”


  但那天从昆明飞到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机场,来接我的却不是老罗,而是一个中年女子。明晃晃的阳光下,天热得浑身像扎针一样,当时也顾不得客套,我就跟着这快步前行的女子上了车。


  车开动起来,我问女子在文联做什么工作,她一边开车,一边却说:“我不是文联的。”我又问她认不认得老罗,女子转过半张脸来说:“不认得。”


  我心里一惊,不知这女子是谁。她要拉我去一个宾馆,说那里的条件不错。我说,你等等,我打个电话。


  庆幸给杨洪昆的电话很快接通了,洪昆说,你怎么没见到老罗呢?老罗在机场没等到你,你现在哪里嘛?


  我再问这女子,怎么会来接我。女子却说:“多多叫我来的呀。”原来如此,虚惊一场。女子是叶多多的朋友。上次我在拉什海遇到意外,本来要远行的计划也因此搁浅。叶多多几次说要找机会弥补,这次得知我要去西双版纳,就在电话里说她也来。她柔韧却格外有主意,自己作了好些安排。


  我请这女子把车开到老罗指定的版纳宾馆,这才见到洪昆说的老罗。


  接下来,我在西双版纳的几天就一直跟着老罗走。老罗叫罗云智,中等个儿,脸黑黑的,温文尔雅。他在这地方编辑了几十年的文学刊物《西双版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作者,有汉族、傣族,也有基诺族、哈尼族等。


  老罗可以称之为“西双版纳通”,与他一起走,我就忍不住边走边问。从远古到今天,西双版纳的故事一串串……


  再回到那个我最早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叫西双版纳呢?


  渐渐弄明白,“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古时西双版纳这一带叫勐泐,居住着傣族的一个支系——水傣。据傣文史料记载,勐泐地方古代分布着12个傣泐部落,结成了一个称为“泐西双邦”的部落联盟。傣历542年(公元1180年),年仅32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各勐,在勐泐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称为勐泐国。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陇,也就是今天的景洪,颁发虎头金印,命其为一方之主。明朝年间,朝廷又在勐泐地方设立了宣慰使司,命其统辖各方。傣历944年,与缅王联姻的第十三代宣慰使召应勐,为替爱妻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将所辖的30多个勐合并成12个“西双”,从此有了“西双”这一称谓。


  傣语的“版”是个多义词,可译为“千”,也可译为“缠裹”“联合”“合并”。西双版纳,古时实际上是指经过合并的12个田赋单位,也就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12个行政单位。到了民国年间,在景洪设立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史志上仍然使用“普思沿边十二版纳”的名称。


  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时,各族代表认为“版纳”具有“波海咪纳版塔南干”(各族农民大团结)之意,一致同意沿用“西双版纳”作为自治区(州)的名称。


  名称的来由也如一条河流,流经了很多朝代,汇聚了很多人的心思。


  如今的西双版纳,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个少数民族。这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与老挝、缅甸接壤的土地,天赐恩德。当地球上北回归线沿线多数地方变成干旱地带并逐渐沦为沙漠时,西双版纳却青山依旧、碧水长流,热带雨林苍莽,动植物资源丰富,因此被人称为“神秘的绿色明珠”。


  位于云南最南端的西双版纳自古以来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有六条公路、一条水路与老挝、缅甸相通,居住于国境线两边的人民,世代通商联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是连着骨头牵着筋的“胞波”。


  这天一大早,我们从景洪开车去勐罕橄榄坝。“景”在傣语里是“城市”的意思,跟“景”搭在一起的地名有很多,如景真、景哈等。若前面再加一个“允”,指的就是首府,景洪因此又叫“允景洪”。


  从景洪开车到勐罕,只在说话之间,有的故事才刚刚开头,可车却停下了。太阳已经升到半空,热辣辣的,我们随着一群群游人在勐罕的树下寻找荫凉。这地方游客们都叫它橄榄坝,离景洪30多公里。寨子至今还保留着几百栋完好的傣家竹楼,是傣族人世代生活的家园。


  橄榄坝,傣语叫“勐罕”,指的是“山间的盆地”。 “罕”的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来此讲经,人们虔诚地将棉布铺在地上,等佛祖走过之后,又把布卷起来挪到前面,两块布交替铺路。因此以“罕”而得名。


  勐罕是西双版纳海拔最低的地方,最热,作物生长也最为繁茂。走进橄榄坝的寨子,只见缅寺佛塔和傣家竹楼四周一片片的椰子树、槟榔树、芒果树随风摇动。一丛丛饱满的菠萝蜜、绣球果,鲜香诱人;五颜六色的鲜花,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遍布村寨的每条小道和每个角落。


  一栋栋傣家竹楼的门扉都敞开着,有的主人在家,有的却空无一人。我们这些陌生人随着花香,走进竹楼,怀着好奇小心地打量傣家人的起居。我担心这样随便进入会不会冒犯了主人,但老罗说:“不要紧,傣家人是好客的,只要我们不碰人家的东西,就没事。”


  听老罗这样一说,我们就安心了。


  爬上竹梯,进到一户没人的傣家竹楼,只觉脚下忽闪忽闪的,用竹蔑编织成的席子铺成隔层,踩在上面总感觉有些不踏实。老罗看出我的担心,又说:“没事的。这些竹楼别看好几十年了,但常年都有人住着,结实得很。”


  傣家竹楼的一层大多空着,一角会安置炉灶,烧的是罐装煤气,旁边摆放着木头或竹子做的餐桌。向阳的地方晒着一些豆子或肉干,挂成一串一串的,显出主人的勤劳能干。二层的房间是用来睡觉的,房门两边贴着红色的对联。墙上挂着一些小相框,看上去是这家人的全家福,眼神专注的男主人坐在中间,穿傣裙的妻子搂着一双儿女倚靠在他身旁。


  自从傣家园开展旅游以来,寨子里适龄的男女都可以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保安、保洁,还有导游、餐饮,有干不完的活,也有了挣不完的钱。这家房门都不上锁,傣家人依然保留着从前的习惯,对游客和外来人没有设防,竹盘里堆着香蕉、菠萝、龙眼等吃食,随意地放在桌上,陌生人也可以吃。


  我问老罗,这里的村民是不是都这样?老罗说“差不多。”


  老罗说话简短,从不高声,脸上总是带着微笑,黑红的皮肤衬得牙齿白白的。他说,西双版纳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有吃不完的水果。


  他又说,傣家人善于施舍,跟他们的文化有关。


  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细想起来,也很有道理。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