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北京的医生 请你留下来——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走进文山”送医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05

  4月初,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民委启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向文山州的部分农村学校赠送了价值20万元的图书。接下来的几天里,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有关领导、中央民族歌舞团演职人员、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深入麻栗坡、马关、丘北、砚山县开展送戏、送医活动。4月2日~5日,本刊记者跟随送医到文山的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位专家,采访了他们在文山州一市两县(文山市、马关县、砚山县)为各族群众义诊的全过程。


  重磅!重磅!特大喜讯!4月2日5日,国家民委为文山人民送来福利,组织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名专家到人民医院,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走进文山”送医活动!


  这是一条3月23日分别发布在文山州人民医院、马关县人民医院、砚山县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上的消息。消息于当天又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广而告之,很快传遍全州。


  4天的义诊,送医专家小组在一市两县共义诊600多名各族群众。所到之处,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专家组离开时,与当地患者以及医生护士互扫微信、互留电话号码。最多的一位专家加的文山患者和医护人员好友达50多个。通过微信的送医活动,仍然还在延续。


“大姐大”苗丽亚


  “我当妇产科大夫时,肚子里的孩子听到我的声音,都必须得出来。”苗丽亚笑着说,语气里带着“霸气”。她是清华大学发展办主任,妇产科大夫出身,性格豪爽大气。8年来,苗丽亚一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下基层活动专家组组长。她说,只要国家民委“一声令下”,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结起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疗专家小组。难怪,大家都开玩笑叫她 “三下乡”医疗小组的“大姐大”。


  “只要是民族地区提出的要求,我都会尽全力去落实。如果我在本院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专家,我会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找。我们的专家组成员,不仅要在专业上有造诣,还要有一颗仁者之心,有一份为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的情怀。”近两年,苗丽亚还把她“招兵买马”的范围扩大到了清华大学之外。


  苗丽亚说,自从8年前和国家民委“张罗”成这个送医下乡项目以来,一次做得比一次好,基本上做到了“精准送医下乡”。因为这个项目,她和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的武翠英司长以及相关的领导建立了深厚友谊。“我们平均每年要到两个以上的民族地区。作为发展办负责人,我要做的就是张罗好这件事。因为我们送去的是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怀,代表的是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的水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体现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温暖。8年的坚持,‘三下乡’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作为领队,除了负责与当地的衔接工作,苗丽亚一刻不闲。专家们义诊时,她或拍照或站在一旁听诊记笔记,为下一次更好地“张罗”积累经验。


罗震和患者_副本.jpg


编外“魔术师”罗震


  “罗大夫太神了!他三下两下就让患者丢掉拐杖站起来走路了。”送医活动的头一天,陪同专家组的文山州卫计委宣教科科长梅祖惠就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妙手回春”。但接下来的几天,她发现从正骨诊室走出来的患者“瘸来即走”显然成了常态,性格开朗的她对记者说:“我不能再说了,再说罗大夫瞧不过来了,他会累倒。”


  喜爱运动的文山小伙子刘佳,双腿受伤后走路必须靠双拐,心情格外烦躁。经罗震治疗了十几分钟后,他便重获行动自由,当场欣喜若狂地走出病房。当晚,他用“刘佳拄拐已脱拐”的微信名,向罗大夫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50多岁的曾琼6年前不慎将胸腰肌软组织挫伤,关节错位,落下了说话疼咳嗽也疼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为了治疗,曾琼跑遍昆明各大医院的骨科疼痛科,钱花去不少,病却一直没能治好。疾患一度让她丧失生活的信心。罗大夫给她治疗后,她的身体疼痛大为减缓,重拾生活信心。


  一位80多岁的砚山县回族老人,经过罗大夫十几分钟的治疗后,当即扔掉拐杖,高兴得在医院走廊走了好几个来回……


  这位神奇的罗大夫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专家组里最年轻的大夫罗震——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罗氏正骨法第七代传承人,也是此次清华大学专家组唯一的“编外成员”。师承家传的罗震有一双神奇的手,骨伤病人经他治疗后,往往会奇迹般痊愈。在文山州人民医院义诊的一天半里,他很快就成了医疗专家组的“明星”,被患者传说为“魔术师”。在文山州的短短4天里,被罗震施过“魔法”的患者超过一百多名。


  “您呀,就是干活时不小心,把筋骨扭伤了。俗话说‘筋出槽,骨错缝’。今天我给您把它们复位,您就好了。不用担心啊。下回抬东西时,记得先弯双腿再蹲下去,那样受力就均衡了,不会伤着腰。”“瘦,我直接能摸到骨头位置,挺好;胖,有肉,手感好,也挺好。”治疗时,为了让患者放松配合,罗震嘴和手都不闲着。他那一口幽默诙谐的北京话,在患者听来,就像说相声一般。


  “这是个力气活,又不仅仅是个力气活。除了手法,还讲究力道技巧。一拉一按,全在方寸间。我没想到,这几天来治疗的人这么多。我是很累,但看到他们从进来时的痛苦到出去时的开心,我就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内心十分快乐!”每天义诊下来,罗震身上的衣衫、头发都被汗水湿透了。“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淳朴,我能够通过‘中华民族一家亲’ 送医下乡的活动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非常荣幸。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罗震真挚地对记者说。


李黎明(后)给医护人员讲解_副本.jpg


“儒雅医者” 李黎明


  与风趣幽默的罗震相比,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黎明安静稳重,更像个儒雅严谨的学者。如果说,医院每天都在上演人生中的生老病死大戏,那么在ICU(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李黎明每天看到的,则是生命中最残酷也是最紧张的那一幕。ICU是一个特别的地方,里面住着的大都是与死神反复抗争的重症病危患者,分秒必争地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生命尽量抢救回来,是李黎明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在几天的义诊中,他每天进出ICU时,身边总是集聚了一群医生护士,大到各种护理和突发情况的处理,小到医疗仪器的材料特点和性能,李黎明都耐心细致给予解答。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他还开设小讲座,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医护人员。


  “我们这个工作压力很大,精神和心理都很紧张。无论从科室管理还是技术层面上,李老师都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演示讲解,让我们收获很大。我们特别欢迎李老师这样的专家来给我们做指导。”文山州人民医院重症科主任陈淑云对记者说。


“微笑天使”刘霞


  “我的儿子咳嗽快一个月了,看了好几个医院,都看不好,知道北京的医生来文山,我和我老公特别高兴,赶紧打电话预约了。这个医生很有耐心,而且很温和,我家调皮的小娃都乖乖的听她的话。医生对我儿子咳嗽的原因作了分析,耐心讲给我们听,最后给出很好的治疗方案,我们来得太值得了。”儿科门诊室前,年轻的妈妈小美高兴地告诉记者。


  她口中这个耐心的医生就是副主任医师刘霞。


  “她总是那么和蔼,笑眯眯的、永远没脾气的样子。孩子看到她的脸,都不哭闹了。”多年的儿科诊疗工作,让刘霞原本就温和的性格透出一种母性的慈祥。为民族地区的孩子看病,刘霞的耐心更多。来就诊的孩子有的是患病后久治不愈的,有的属于之前误诊耽搁治疗的,无论碰到哪种情况,刘霞都十分耐心地询问,反复诊疗。再焦虑的家长,一看到她满是微笑的脸庞,顿时都会安心下来。


  在马关县人民医院,记者采访了一位嫁到苗族村的越南媳妇。她的第二个孩子早产后发生新生儿窒息,刚生下来不久孩子就出现呼吸困难和惊厥症状,被转送来抢救。年轻的母亲泪流满面,用不流利的中文请求记者转告医生一定抢救她的孩子。此刻,刘霞正一边为孩子做检查,一边告诉医护人员如何处理类似突发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应急措施。她沉着温和的笑容,让儿科急诊室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每当看到孩子被病情折磨,我就想竭尽全力为他们解除痛苦。看见这里的家长们期盼有时甚至是无助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太需要医疗服务了,太需要帮助了。”刘霞动情地说。


张春燕(左)在给患者看病_副本.jpg


“贴心大姐”张春燕


  小姚是一个年轻的妈妈,患有妇科疾病,一直没能怀上第二个孩子。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春燕不仅给她诊断病因,还在纸上给她用图和文字讲解妇科病症的特点、成因,让她放下了心理包袱,对治疗充满信心。走出病房,她一扫脸上的阴霾,眉开眼笑地与记者攀谈起来:“北京的医生太厉害了,不仅给我看身体的病,还给我看了心理的病,我还学到了妇科病的常识。今天我太高兴了,这个病看得太值得了。”


  这个让小姚赞叹不已的大夫,是妇产科副主任张春燕。张春燕是山东人,她看病从不局限在自己的专科范围内,碰到自己判断不准或没法诊断的病症,都会当场向其他医生请教。如一例妇科疾病合并发热原因未明、心悸,她便请呼吸、心内专家会诊。


  “我们下基层一是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关心和帮助;二是帮助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学习一些治疗的新理念和方法,更好地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张春燕说。


王大通大夫(右)给患者和医护人员讲解_副本.jpg


“入定大夫” 王大通


  王大通是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专家组最年长的医生。


  满头白发的王老看上去气淡神闲,但为病人诊疗时,王老便判若两人,话格外多。王老多次参加“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去过新疆、青海、宁夏等地。他言语轻柔,问诊讲究打破砂锅,面面俱到,让患者放心舒心。


  “这个医生是边跟病人款白(聊天)边瞧病,这种医生很少见呢。”一个等得焦急的病人向记者抱怨。他哪里知道,王老的“款白”,不仅将病因摸清看透,还缓和了患者和医生的关系。用王老的话说,多沟通、多解释,患者明白得越多,医患矛盾就越少。


  马关县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在人民医院心内科感受了王老的诊治风格,她形容这个大夫看病,就像细水悠悠地淌。她的女儿感动地说:“感谢国家的关心,让我们在家乡都能看到北京来的专家门诊。”


曹国英(左)_副本.jpg


“微笑中医”曹国英


  曹国英是经验丰富的中医科主治医生,往往只需要看一眼病人的脸色,把一下脉,一摸一问,就能将病情弄个八九不离十。他的治疗理念也很开放,不执着于中医疗法,而是经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你这个病看似严重,不过也不要紧张,找到病根,咱们就慢慢调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成效。”“五味子要后下,后下才有药效,先下就挥发了……有的药药房没有,你们也可以自己解决,比如头发烧焦了不就是一味中药吗?一味药如果缺了,整个药方效果就打了折扣。”


  曹大夫看病不拘风格,时而和患者谈笑风生,时而对旁边的医生和护士举一反三, 无私传授着他丰富的治疗经验。


  别看曹大夫每天看病都笑眯眯的,但几天的义诊下来,他的心情却很沉重。他对记者说:“这次送医到文山,我发现这里的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病发病率非常高,患者深受折磨。因为条件限制,他们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有好多的中药治疗方案又不会用,只能接受现在通用的激素或甲氨蝶呤治疗,疗效很差。我看后心里很难过。‘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鼓励,以后只要有机会有需要,我都会再来,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尽自己的一份力。”


“解难手”宿砚明


  “宿大夫的见解和诊疗方案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收获很大。他对疑难病症处理的新方法和理念,是平时我们都没有机会学到的,所以非常难得。”砚山县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说。


  外科副主任宿砚明是专家组里的“解难手”,找他就诊的大都是肝胆外科、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患者。宿砚明深知,即使自己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马上就能帮助患者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在义诊的4天里,他花了一半的时间去查病房,半天时间诊治,同时针对一些普遍问题开设讲座,和当地医生互相切磋,共同提出治疗方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当记者问起他对这次送医活动的感受时,他动情地说:“我参加了4次‘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下乡活动,到过好几个边远民族地区。以前去过的一些地区的医疗条件都比较差,但这次到文山州一市两县,我很惊讶地看到这里州、县级医院的硬件条件都非常好,从门诊大楼到住院部、从重症监护室到手术室,可以说规模齐全。这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党和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关怀的成果。我还发现,当地医院对这次活动的配合安排都十分周到细致,比如砚山县人民医院推荐给我们专家诊疗的患者,都是经过他们认真筛选的,都具有典型性。同时,北京专家和当地医生通过共同诊治,收获了互通共学,提高医术,交流交往,增进彼此情谊的目的。”


刘国田(右)在义诊中_副本.jpg


“智多星”刘国田


  “我看到医院里患肺结核的病人不戴口罩,呼吸科防护措施也不严格,一些肺病患者被误诊,得不到正确的治疗,个别的医生凭‘想象力’给病人开药方贻误治疗……让人最闹心的是,有的医院有设备却没有使用设备的医生。”忙碌了一下午的呼吸科主治医师刘国田脱下白大褂,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刘国田是70后,快言快语,带着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气质。让民族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更加规范化,是刘国田的一个愿望。“这次活动,一方面是把我们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务工作者,另一方面也希望我们的医疗体系逐步规范化。这种规范包括硬件及软件等多个方面,从诊断流程到具体用药,都要细化、标准化。”


  记者问刘国田对这次下乡送医活动有什么体会时,他打开了话匣子:“送医下乡的确能够帮助一些患者,但最大的意义是帮助当地完善医疗制度,并通过这个活动给当地医院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思维,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制度。我建议先从州里的龙头医院开始,定期为民族地区的医护人员举办培训学习班,然后再扩展到县乡镇,形成良性发展。从医学资源上讲,这里的病种、病人多,当地可以收集整理,然后联合我们医院一起做课题。如果需要,我周末都愿意抽时间过来,和当地的医生一起研讨交流……”


  (文山州卫计委副主任李红娟、医政医管科副主任刘骞、宣教科科长梅祖惠,州民宗委副调研员马骏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启动于2010年10月。活动通过送戏、送书、送医等,进一步活跃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病求医难问题,丰富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资源。2011年5月,“中华民族一家亲”首次送医下乡活动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启动。7年过去了,这支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医疗专家组义诊过的各族患者已达三万多人次。虽然专家组成员每年都会变更,但医疗组为民族地区群众看病送温暖的情怀永远不变。这支高水平的医疗组送医治病,带去党和国家对边疆各族群众的关怀和温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