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舞步飞旋 情深意长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侧记
发布日期:2018-07-16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彪悍的骑手、美丽的姑娘驾驭着一匹匹奔腾的骏马。透过飞扬的尘土,我们领略了牧人们的欢愉和热情,这就是激昂的《马背交响》;当鄂伦春族的猎人们狩猎归来,围坐在篝火旁谈天喝酒后,集体跳起富有童真童趣的“斗熊舞”,以抒发内心的喜悦;起源于哈尼族先民迁徙和梯田农耕稻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棕扇舞舞姿多变,善于模拟各种动物形态,最直观生动地体现了哈尼族民间文化;春到苗寨、风起苗舞,一群浪漫天真、热爱家乡的少女正在温暖的春风中翩翩起舞……


IMG_6486_副本.jpg

研讨会现场


  舞台上各民族的绚丽舞蹈交相辉映、吐露芳华,舞台下的观众兴致勃勃、掌声雷动。今年7月8日至11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的主体活动之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呼和浩特市精彩上演。盛夏的内蒙古大草原,迎来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0个民族的850名舞蹈演员。他们带来了一连四场的精彩演出,不仅“舞”出了少数民族的风俗、风采和风情,更用丰富的舞蹈语言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


  本届展演一如既往地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导向;作品内容深入展现了各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塑造了一个个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形象,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形式上兼具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展演专家委员会从全国各地报送的418件作品中精心挑选出51件佳作,包括原生型舞蹈作品和编创型舞蹈作品两大类。


  “本届展演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一次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表示,本届展演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平台。


  作为东道主,内蒙古在这次展演中推出了10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力作。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推出蒙古族群舞《马背交响》《岱日查》《阿穆尔赛罕》;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演出蒙古族双人舞《木伦河的歌声》、独舞《心之舞》;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推出蒙古族群舞《爷爷们》《蹄印》、蒙古族独舞《德吉》《一滴水》;阿拉善民族歌舞团演出的蒙古族群舞《卫拉特舞韵》,分别以群舞、双人舞和独舞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勾勒出草原的辽阔壮美、牧民的豪放气质。


情之所动     以动达情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鼓励少数民族舞蹈编排创作和培养少数民族舞蹈人才,本届展演变“评奖”为“评论”,组委会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单位的14名专家学者组成“国家队”,一场一评、一舞一评,甚至是一人一评。这种评论方式,在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演员之间以及专业与业余人员之间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研究探讨平台,有助于正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编排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评论的建设、引导少数民族舞蹈健康发展。


  “一场一评”得到专家和参演团队的热烈欢迎,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左青表示:“评论取代评奖,不但使大家能够更为超脱地进行艺术创作,而且能够达到深入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的良好效果,符合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本次舞蹈展演虽然不评奖,但是大家还是蛮拼的,都有一种自发的竞技意识。作品各展风采,让人们领略到当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


  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带来的群舞《长白又一春》,以长白山脚下的一段师徒之情作为主线,在朝鲜族打击乐器长鼓的传统节奏和变换的舞姿中,营造出了严谨、风趣、悲情的“长白学堂”场景。谈及《长白又一春》的创作灵感,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青年编导谢飞告诉记者:“朝鲜族舞蹈教学一直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几年前,我在延边州跟随朝鲜族民间长鼓艺人学习打鼓,突然萌发了创作这样一个反映师生情的作品。但是民族民间舞如何增强叙事性和现实性,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个作品采用叙事的手法,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文静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朝鲜族老艺人形象,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令人感动。”


  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让谢飞和学生们深受鼓舞。“这个作品,我和同学们前前后后准备了4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打长鼓的基础,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从大一学到了大四。作品有幸入围今年荷花奖的决赛,也是给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们一个交代。”东北师大舞蹈系大四学生李晶莹表示:“这支舞蹈增强了我们对舞蹈的生活性、传统性的理解,每个舞者都肩负着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我们的这四年,过得很充实。”


  “火”是人类生存的希望。在羌族的民间传说中,“燃比娃”是火神蒙格西的儿子,是为羌族人民带来光明的人。他历经千辛万苦,从白石中带回火种,照亮了大地……由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带来的作品《燃比娃》以 “燃比娃盗天火”三部曲为舞蹈主线,把羌族释比唱经中的传说故事搬上现代舞台。舞蹈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个舞蹈太有民族特色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用音乐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古老的传说带领我们走向真善美,让光明与美好照亮我们的生命。”


  对于羌族群舞《燃比娃》的创作,国家一级编剧余大鸣给予了充分肯定。“神话题材创作需要勇气,对于年轻编导来说难度更大。”余大鸣说,《燃比娃》编舞手法流畅,呈现的形式感较强,这类创作型作品值得称赞!


  女子群舞《梦·宣》则还原了“宣舞”这一阿里地区的古老藏族女子歌舞。20位年轻舞者身着华贵服饰、身披彩绘披肩,伴着优美的歌声,手手相牵、踏足起舞,舞步典雅而稳健,最后合体排成一排,用彩绘披肩拼成了一幅古格王朝都城遗址中的精美壁画。“此作品编舞构思不浮躁,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品的民族审美把握非常准,值得提倡!”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点评到。可以说,编导和舞者都用心用力,很好地传承了宣舞这一历史悠久的藏族歌舞“活化石”。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团带来的群舞《托布秀尔萨吾尔登》,让观众们近距离领略了托布秀尔这一卫拉特蒙古族独特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以及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萨吾尔登舞的风采。在托布秀尔琴的弹奏下,年轻的小伙子们用欢乐舞姿跳出幸福生活,用激昂的琴声展现民族风采,祖辈们对于民族瑰宝的敬仰和热爱之情代代相传至今。


  融合蒙古族舞蹈元素和爵士舞步的《爷爷们》,以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积极的主题博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个作品贴近民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创作起点,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各民族风貌。”余大鸣这样评价,“这种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精品,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起到新的示范性作用,树立了一个榜样!”


情之所至   传承创新


  除了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广西歌舞剧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专业团体的“学院派”编创性节目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组委会还特辟出原生态民间舞蹈专场。


  民族舞蹈在民间。云南红河州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吉林省汪清县象帽艺术团等民间团体,用最传统的舞蹈形式展示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大型节日、庆典、丰收、狩猎归来、祭祀等活动中的真实状态,民族风格浓郁、特色鲜明。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被这些来自基层、来自生活的舞蹈深深吸引,为这些来自高原上、来自大山里的舞者默默感动。


  在本次舞蹈展演中,由云南省选送的6个作品均由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改编,演员均来自民间。


11.纳西族群舞《纳西热美磋》_副本.jpg

纳西族群舞《纳西热美磋》


  “窝惹惹……”随着男生主唱声响起,“哎嘿嘿……”伴唱的女生也跟着应和起来,周围的人手拉手围成圆圈,一边呼喊着一边沿顺时针方向舞动着——这是纳西族原始舞蹈音乐“热美磋”,也叫“窝惹惹”。由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带来的舞蹈《纳西热美蹉》歌声刚柔并济,舞步豪迈粗放,歌舞浑然一体。演员和晓霞表示,“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全国民族舞展演。要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能把我们纳西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由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选送的《东巴吉日经》刚健柔婉、明快舒放、变化灵活、淳厚典雅,将神秘悠扬的纳西东巴诵唱与充满阳刚的东巴鼓舞相结合,展示了古老而厚重的东巴文化。


  无独有偶,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文化馆表演的哈尼族群舞《棕扇舞》也是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的。《棕扇舞》的26名演员都是市、县两级棕扇传承人,她们热爱棕扇,懂得棕扇,并身体力行去丰富棕扇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傈僳族群舞《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来说,编导兼主演余勇兴是在用生命传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这位傈僳族阿尺木刮第五代民间艺术传承人,5年前在一次深入民间艺术采风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致使双腿残疾。但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坐在轮椅上继续自己的传承之路。当余勇兴坐着轮椅被推进会场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东带领全体评委为他鼓掌、向他致敬!江东说,余勇兴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崇尚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学习!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中国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甘露表示:“原生态作品《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傈僳族古歌舞类),是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舞的典范之一。歌舞的动作元素完全遵循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舞蹈中还保留着先民田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劳作、爱情、对话、歌唱、交流等。他们并没有因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变异,或把所谓的时尚与传统嫁接,没有丢失自己民族之根本。这才是一个民族对原生态文化的尊重、传承、保护与发展所应有的态度。”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表演的鄂温克族原生态舞蹈《敖鲁古雅神鼓》,将国家级非遗萨满舞搬上了舞台,带领观众们走进地大物博的黑龙江,感受大山里鄂温克族的风土人情,展现了能歌善舞的鄂温克族同胞质朴、浑厚、热情的民族精神。“此舞蹈不仅保留了古老的萨满的仪式,而且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创新。这也启示我们:对有些即将失传的非遗来说,将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条好路子。”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舞蹈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舞蹈协会主席赵林平说。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歌展演团生动演绎的《招龙舞》独具特色,反映了海南苗族早期民间祭祀宗教文化,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排演的苗族群舞《摇谁瑞金》(摇篮曲),自然生动地展现了苗族妇女对于安居乐业、美好明天的期盼。


  华丽舞步飞旋,民族情谊深长。一连四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全面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快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激发专业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事业,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守望精神家园的舞者默默为民族舞蹈艺术奉献的精神,也为民族艺术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时代气息,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再次焕发生机。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