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维吾尔民歌精选》制作出版侧记
发布日期:2018-08-16

wxid_bnjjgzsztsgp22_1491890937188_28(1)_副本.png

wxid_bnjjgzsztsgp22_1491890971548_62_副本.png


  在《维吾尔民歌精选》的创作过程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甚至在歌词、曲谱方面还亲自审校。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在为其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这套《维吾尔民歌精选》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这份文化瑰宝不但属于维吾尔族,也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继承和保护好这个传统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及历史使命。”


维吾尔民歌:从心底里唱出的歌


  作为生活在新疆的主体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与中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早在隋朝,西域的音乐家就已成为中原宫廷的乐手。到了唐代,龟兹歌舞更是名震长安。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维吾尔族形成了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学。比如《福乐智慧》、《十二木卡姆》歌舞……维吾尔族人美好的艺术涵养,最深切的体现恰恰是在生活中。维吾尔民歌根植于生活,是维吾尔文化、历史的载体,它遍布天山南北、大漠草原。


  天山东麓的哈密、吐鲁番的民歌,早在唐朝就风靡宫廷,在长安、洛阳等地有着“万变不离伊州曲韵”的说法。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尔金山之间,有且末和尉犁两座古城。尉犁过去极少与外界联系,因此形成了独立的民歌形态。且末则在几千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这里的民歌历史更久远、韵味更独特。


  昆仑山下的喀什、和田,是丝绸之路上的两颗明珠。在这里,农耕文化、商业传统、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和阿拉伯—波斯文化融汇交织,影响了维吾尔族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也使其民歌变得丰富、深刻。著名的维吾尔王妃阿曼尼莎汗出身平民,爱好艺术,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划时代的革新。


  天山南北麓的库车和伊犁,是两个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的富庶之地,它使维吾尔民歌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性。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被发配到伊犁的匠人、生意人、江湖艺人都将自己家乡的歌谣,与当地音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犁维吾尔民歌。


  倾听曲调各异、内容多变的维吾尔民歌,就像在阅读一部维吾尔族的史书。维吾尔民歌的生命力并不在于那些恢弘的大事件,而在于它所描绘的人们的寻常生活。如有人唱:“眼看春天就要到来,天下遍地是花开;有情人若能相守,荒漠之地花成海。”还有人唱:“不曾经受严寒的夜莺,哪里懂得春天的可贵?不曾遭受磨难的恋人,你的夜空是否有明月?”民歌里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失恋的愁怅。


  那些描绘生活情形的诗句,则是维吾尔族人生活的生动写照。有“头戴皮帽的男人们”,还有“头戴珍珠花帽,奥斯玛描在我眉毛”的少女,以及“门前的一株美丽垂柳”……维吾尔族人的住所、衣着、打扮等等,都可以在民歌里找到答案。想一想,每一个女人都戴着珍珠花帽的民族该是多么爱美,多么热爱生活啊!


  过去远行的人,则把他们走过的路都写在民歌里。“去山那边伊犁河谷之人,都是不识路的巴郎”“走过穆孜达坂时,想起来孩子们”“我从罗布泊经过,带着一个老旧的皮囊”……


  有人说民歌是“苦中作乐”,但这也正是维吾尔族人的灵魂所在。哪怕生活苦楚,也要将生命染上快乐、昂扬的色彩。


  演唱维吾尔民歌,需要各种各样的传统乐器伴奏。艾捷克、热瓦甫、都塔尔等,伴随维吾尔民歌诞生,并成为维吾尔族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等艺术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团。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共同下发《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198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编辑出版新疆民间文学集成的报告》。有关部门搜集、整理、出版了《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尉犁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对于维吾尔民歌的整理和记录,还未能有一个兼顾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展示,兼顾多种文字的版本更是前所未有。2011年,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疆各地相关部门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艾尔肯和他的同事们多鲁洪、姚启星等人开始了维吾尔民歌的系统搜集、整理。历时5年,终于将这部汇集约200首维吾尔民歌的巨著推出面世。


《维吾尔民歌精选》的诞生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为维吾尔民歌的保护、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种记录文化、抢救文化的觉醒意识,还要从30年前说起。


  艾尔肯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新疆伊犁,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77年,大学毕业以后,他从新疆来到民族画报社工作,成为一名民族新闻工作者。


  他先后参与策划、采访《环形祖国边疆》《新亚欧大陆桥纵横》等大型系列报道,出版弘扬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和爱国之心的诗集《自豪吟书》等专著,完成数以万计的图片报道……40年过去,艾尔肯成长为高级记者,历任民族画报社副社长和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2011年,艾尔肯和民族出版社的同事们开始策划《维吾尔民歌精选》。从选题策划,到具体实施,再到出版,耗费了艾尔肯和同事们整整5年的光阴。散落在新疆各地的民歌,在艾尔肯和同事们的细心搜集下,终于汇聚到了一起。并且,维吾尔歌词和曲谱得到重新整理,歌词被翻译成汉语和英语。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套包括维吾尔、汉、英三种语言民歌歌词+民歌曲谱和民歌CD、DVD的盘配书音像制品。这项抢救传统文化、搜集维吾尔民歌的工作,成为艾尔肯工作40年后对本民族文化的一次回望。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维吾尔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历史,还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推向了国际化、现代化。


  开始的两年,艾尔肯和同事们以南疆、北疆、东疆作为三个地区,在各地广泛搜集民歌,查阅资料,观看当地录制的各类光盘。他们在哈密、吐鲁番、尉犁、且末、和田、喀什、阿图什、库车和伊犁等9个地区,收集、试听了1200多首歌曲。这些民歌带回乌鲁木齐后,又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再选出约200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2012年开始,在艾尔肯和同事们的精心组织下,在新疆广大艺术家们的大力协作下,经过层层选拔的各地演唱家们来到乌鲁木齐的新疆艺术剧院进行录制。录制期间,项目组专门在每个地区邀请了两到三名专家驻守新疆艺术剧院,进行同期指导。


  2014年,项目组又前往这9个地区拍摄民俗风情素材。随后将视频与歌词整合,录制成DVD。


  为了让更多的听众感受到维吾尔民歌的精彩,项目组将维吾尔语歌词翻译成汉语和英语。汉语部分由新疆著名的翻译家狄力木拉提·泰来提和他的团队翻译,他们准确、优美地还原了民歌的精髓。英文翻译则由五位学习文学的维吾尔研究生和在中国留学的美国人爱丽丝·安德尔森负责。这个美国姑娘在新疆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学了几年的维吾尔文化,研究维吾尔艺术颇有成绩,她将那些瑰丽的歌词翻译成了英语。


  为了全面展现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这部著作还加上了与民歌相关的绘画、书法作品及乐器图案等。可以说,它不仅是对维吾尔民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盘点,也是对维吾尔族文化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展示。


  听艾尔肯说,新疆文化、艺术界的同志们还在紧张进行着维吾尔四大文化艺术宝库之一——达斯坦(长诗)的收集、整理工作。维吾尔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瑰丽的组成部分,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