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香格里拉 吉祥如意就在这里——云南省藏区纪行
发布日期:2018-10-09

175A0451_副本.jpg

大山里的移民新村


  来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浓烈的阳光穿透爽朗的空气,高原的山川河谷和城乡风貌变得更加亮丽。香格里拉市城区内,一栋栋漂亮的藏族建筑鳞次栉比。相比记者 10年前所见,如今城区规模扩展了不少,而且更加靓丽整洁。


  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枢纽,独克宗古城见证着时代发展变迁。古老的马帮已不复见,接踵而来的是国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2014年的一场大火,曾给古城带来极大的创伤。今天,这座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月亮之城”,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半个多世纪之后,迪庆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撤县设立香格里拉市。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多民族聚居的迪庆州,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地方,却依然面对着深度贫困的挑战:全州贫困发生率19%,且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边远、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山区;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全省未通高速公路的少数州市之一;教育卫生保障能力弱,群众就医问题突出;产业发展小、散、弱,内生动力不足,2016年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21%。此外,全州80%的国土为禁止开发的生态红线区,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 迪庆州委、州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州“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生态、健康、教育、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振兴、农村社会养老及残疾人托养等九项脱贫工程,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


香格里拉:美丽与精准的结合


  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的迪庆州,冬季同样面临大雪的困扰。特别是每年十月至来年一二月,降雪导致的大雪封山或路面结冰打滑,给当地交通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脱贫攻坚以来,随着全州交通条件特别是等级公路、穿山隧道的建设,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州里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即从丽江到香格里拉的丽香高速将于2019年通车。


  四月,雨季尚未来临。沿着蜿蜒的山路从香格里拉市区向乡村前行,成群的牦牛、黄牛以及羊儿、马儿倘徉在山谷。漫山的小杜鹃正在盛放,粉红的花簇将大山装扮得分外妖娆。等到五六月份,颜色种类达50种以上的大杜鹃盛开时,山里的景色更为壮观。


  作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之一,普达措国家公园因其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景观具有多样性,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如今,为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普达措公园正对园内的部分景点进行封闭管理。


  哈巴雪山脚下,三坝乡安南村的7个村小组分布在大山公路沿线。全村475户、1860人,主要有彝、藏、回等3个民族。其中,5个彝族村民小组约占全村人口的65%。这里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特别是过彝族火把节、藏历羊年以及回族开斋节时,村民们共同庆贺、互致祝福。目前,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14户,今年底将实现全部脱贫。


  时近中午,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10余名同志陆续从村组或田间地头回到村委会。这个平均年龄约30来岁的年轻干部队伍,正带领村民开展当归、紫红椒(花椒的一种)、青刺果等特色产业种植。由于当地属于半农半牧区,田地多为旱田,为保证春耕时节苗木种植和存活率,干部和村民一起找水源、建蓄水池、接水管。为防止牲畜对农地的破坏,还要对部分田地设立保护围栏。


  村总支书记徐红军告诉记者,2017年全村异地搬迁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村民做好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为消除老百姓对市场波动的担忧,安南村把香格里拉市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引进来,通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及全村产业发展。同时,鼓励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去年,全村外出务工379人,今年又增加314人。如今,年龄偏大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中。


  按照全市脱贫攻坚产业布局,安南村坚持短期产业和中长期产业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种植藜麦、当归、土豆以及作为牲畜青储饲料的玉米等经济作物,解决村民的短期收入;同时,结合当地海拔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全村推广种植花椒、木香、青刺果、重楼等三五年见效的产业,通过精细管理和市场对接,让村民逐渐从输血发展转变为自我造血发展。目前,全村各个村组山地间的共约6000亩田地大部分已被特色种植覆盖,旱不保收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彻底改变。


  “以前是靠天吃饭,人畜混居,现在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全方位改变。”作为扶贫工作队包村干部,三坝乡武装部长杨庆潭对安南村的特色产业发展颇有感触。去年,根据市场行情,村里试验种植了100亩花椒。为解决旱季缺水问题,乡里调来消防车为每棵花椒苗木浇水。为寻找稳定的水源,村干部时常徒步走二三十公里进行线路测量。在改变村民以往疏于管理、看天吃饭的生产生活状态关键问题上,他们更是下了大功夫。今年,花椒苗木长势喜人,村民们的生产热情也非常高。由于花椒市场需求量大,全村今年又推广种植了2300亩。同时,安南村充分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每个合作社由2至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进行日常管理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10年以内的收益由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五五分成,其间的损失则由致富带头人个人承担,保证村民稳定的收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除特色种植外,村里的特色养殖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沿着新修的山路在山中穿行,包括黑山羊、藏香猪、肉牛、肉鸡、野山鸡等在内的一个个特色养殖基地已经建起。在中水一新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藏香猪圈舍和几方大鱼池以及掩映在林木中的野山鸡养殖场依山势排列,两位藏族村民在此看护管理。前不久,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将覆盖在野山鸡养殖场柏树上的防护网压塌,导致部分野山鸡跑散丢失。如今,留存下来的野山鸡已开始下蛋。此时,村干部不忘嘱咐两位管理员,一定不能用手去触摸野鸡蛋,否则野山鸡就不会再孵化了。


  为达到精准扶贫,安南村的特色养殖集体经济也采取多种发展模式。比如,黑山羊养殖通过村民资金入股、大户投资带动方式集中喂养,待达到一定规模后,由农户各家养殖进行收购。再如,村两委带头入股成立肉牛养殖场,建档立卡户无需入股就可获分红,村干部则不参与分红。又如,养鸡合作社免费提供给村民鸡崽,待到出栏时,由合作社略低于市场价收购。


  大羊场村小组所在地曾经是一片牧场,生活在此的彝族群众常年住在木楞房里,以放牧为生。如今,一座漂亮的彝族特色新村已在公路边拔地而起,周边种满了特色经济作物。村里每户党员家中都飘扬着鲜红的党旗。新村边上是由木楞房废弃的木板改造成的牲畜圈舍,整齐而卫生。


  63岁的彝族大妈杨邬佳身着传统服饰,刚刚和几位村民打扫完村里的卫生。同这里每家每户一样,杨大妈家一侧是二层钢架结构的新房,另一侧是粉刷一新的传统木楞房。去年,随着全乡异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大羊场村民结束了游牧生活,住进政府分给的新房。同时,为有效利用旧木楞房拆下的板材,在村委会统一组织下,村民们还采取互帮互助形式搭建起木楞房,保留着传统民族特色。“这都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过上现在的新生活。”杨大妈高兴地说。


  沈祥是杨大妈的儿子,今年26岁,从普洱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幼教老师。由于表现优秀,沈祥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随着脱贫攻坚特别是村里特色产业发展,他又成为大羊场小组花椒种植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记者采访这天,他的儿子刚刚出生十多天。这位性格憨厚而又充满干劲的彝族青年表示,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首先自己必须做好,才能把老百姓的生产管理意识提高上来。平时,沈祥除了教学,还要经常给村民开会,到田地里查看花椒苗木,学习农业种植管理知识等等,虽然很辛苦,但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处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安南村,如今也正制定相关旅游规划。相信不远的将来,村民们定会吃上旅游饭,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德钦:雪山脚下新家园


  从香格里拉市前往德钦县城的一路所见,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条位于金沙江畔、国道214线上的香德公路,不仅路况优良,而且,金沙江畔、大山之上的一栋栋漂亮的易地搬迁新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乘车经过德钦县奔子栏镇,街道上大小楼房借着山势错落林立,其规模和现代程度不逊于县城。


  2007年,记者曾从香格里拉市去往德钦县,那时乘车需要翻越海拔4280米的白马雪山,即便顺利也需要六七个小时,天气对交通的影响很大。2016年底,随着香德公路全线通车,特别是白马雪山1号、2号、3号隧道的相继贯通,乘车时间已缩短到三四个小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有力促进了德钦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作为“三江并流”腹地和茶马古道出滇进藏的要道,德钦县多民族世代杂居、多种宗教并存,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31%。境内著名的梅里雪山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也让德钦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德钦县云岭乡地处澜沧江畔,不同于周边覆满绿色植被的大山,这里附近的几座山头看上去都是光秃秃的。这里属于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干燥而多风。乘车驶出德维公路后,沿着澜沧江河谷一侧修建中的公路颠簸前行,赤红色的江水奔流而下。大山的背后,便是风光壮丽的梅里雪山。


175A0645_副本.jpg

斯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来到斯农村支拉小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排崭新的藏式新居坐落在大山峡谷之间,党员户的家门口飘扬着党旗。距其不远处,一排建成不久的藏式新房尚未入住,那里是佛山乡巴美村耿中小组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若不是因为选址困难,佛山乡的异地搬迁点也不会选在这么远的地方。”县民宗局的同志感慨地说。


  就在这天上午,佛山乡刚刚给这里的13户易地搬迁家庭发放了新房钥匙。副乡长拖顶尼玛介绍说,由于山高坡陡,植被稀少,生产生活承载能力非常低,而且交通不便,房屋建设成本高。为此,佛山乡将耿中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点建到了50多公里之外的云岭乡,一共13户、66人。按照新的扶贫搬迁规定,人均住房25平方米,房屋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项目施工期间都由村民自己监工,大家对新房都很满意。


  目前,耿中小组和斯农村的支拉小组都还没有进行农田划分。拖顶尼玛副乡长介绍说,耿中小组每户家庭有七八分田地,除了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外,乡里计划在这里推广蔬菜大棚种植。由于耿中小组的对口帮扶单位为县教育局,因此蔬菜销售不成问题,将主要供应当地学校食堂。


  支拉小组家家户户门前铺有柏油路,太阳能路灯已经竖起,一排橘树苗木吐着新绿。走进村民格桑卓玛家,院落整齐卫生,宽敞亮堂,屋顶上的太阳能水管不时喷洒出水花。今年47岁的格桑卓玛有两个孩子,女儿在县城教书,儿子在家务农。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慢性病长期困扰着格桑卓玛。搬入新家后,每当身体不适时,她就给村里的家庭医生团队打电话,医务人员很快就会上门。如今,格桑卓玛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还有大病医疗保险,让她感到很幸福。


175A0673_副本.jpg

格桑卓玛及家人


  说话间,格桑卓玛的儿子扎史达吉回到家中。他今年27岁,于2014年入党。现在,扎史达吉一边照看家里,一边看护山上的林地,仅采虫草一年就有四五千元收入。现在全家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他家的客厅铺有木制地板,电视、沙发等摆放整齐,墙上红红的中国结写着大大的福字。房间正前方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周边的一幅对联上写着:“不忘初心党心凝聚民心,同圆好梦家梦融于国梦”,横批是“幸福昌盛”。


  在布村,一片片碧绿的葡萄林地在大山峡谷间的田地中茁壮成长。由于德钦县葡萄种植地处海拔1900米至2400米的干热河谷地带,降雨量少,日照时长,温差大,且沙质土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因此当地出产的冰葡萄(成熟后于初冬时节采摘)品质非常好。


  近年来,德钦县通过政企、农企合作,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培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目前,全县葡萄种植户两万多户,户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在政府引导下,全县葡萄产业发展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作坊式经营转变为“公司(酒庄)直接租赁土地”标准化经营,已初步形成梅里酒业公司梅里冰葡萄酒、“酩悦轩尼诗”德钦阿东酒庄“傲云”干红葡萄酒以及以德钦为葡萄原料基地生产的“香格里拉”葡萄酒等系列。


  布村的此里取初大妈和侄女正在葡萄林地整枝,地的间隙长满了紫色苜蓿花,不仅看上去非常漂亮,更重要的是待花谢干枯后将成为葡萄地的天然肥料。大妈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300多亩地都种起了葡萄,自家也种有四五亩。葡萄成熟采摘之后,既可以由公司来收购,也可以自己酿酒卖。在旅游旺季,经常有游客到农户家品尝购买冰葡萄酒,有的还通过电话或微信订购。


  目前,布村已成立了神氐葡萄产业合作社,除本村村民入股外,周边村民也可以加入。“如果种庄稼,一亩苞谷产出一两千斤,收入也就一两千元。现在种葡萄,管理勤快的话,最高一亩可以产出一万元,平均一亩也有5000元左右。家里有四五亩葡萄地,一年就可收入两三万元。如果把这些收入换成粮食的话,家里的木桶都装不下了。”村总支书记尼玛高兴地说。


维西: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以前的东山,泥巴路,晴通雨阻;现在的东山,水泥路,风雨无阻;以前的东山,D级危房,上漏下湿;现在的东山,住新房,安全稳固;以前的东山,无产业,靠天吃饭;现在的东山,产业强,旱涝保收;以前的东山,脏、乱、差,现在的东山,新房、新景、新气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庆福村东山小组的村民,以这样的顺口溜描述了扶贫搬迁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东山村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村民小组,原来坐落在一片山窝窝里,交通不便,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村民居住的木楞房透风漏雨也是常事。同时,由于以前环境脏乱差,导致肺结核等地方病比较突出。2016年春节前夕,随着东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完工,全村43户、165人全部入住漂亮的新房。当时,全村老百姓还作了体检,并对每户家庭妇女进行培训,确保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整洁卫生。


  为让搬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山村将异地搬迁和产业发展同步实施,改变传统以苞谷为主的种植,发展以木香、重楼、秦艽等中药材和蓝莓等经济果树种植。2017年,村里成立岩东合作社,永春乡也与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建立合作,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订单农业,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老百姓只要种植,公司都会以保底价或比市场价稍高收购。目前,全村户均至少两亩药材地,亩产值至少在4000元。同时,在政府帮扶下,东山村还与另外一家公司合作开展蛋鸡养殖,通过对全村群众进行培训,现在每年每户平均分红3000元,建档立卡户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也有同样收入。在每户的3000元分红中,有1000元作为集体收益,用于村公共支出和后续产业发展。


  春耕时节,村民大多到田地里劳作去了。30岁的傈僳族女子蜂秀春,正在离自家不远的一处空地上移栽蓝莓树苗。前年,村里进行产业推广时,部分村民担心蓝莓市场波动不敢种,蜂秀春和丈夫率先租赁村里20多亩土地种了起来。如今,蓝莓供不应求,平日还有游客到村里采摘。去年,她家仅蓝莓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农忙时,蜂秀春还会雇佣村民一起进行田间管理。


  东山村在扶贫搬迁时,就按照农旅结合样式打造新居。如今,蜂秀春在自家二层小楼旁边又建起几间新房,准备开农家乐。她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挂着习总书记的画像,还有傈僳族的传统乐器——四弦。


  搬出好日子,搬出新生活。在距离东山村不远处的山脚下,几座破旧的木楞房分布在山坡上,即将进行拆除复耕。为让村民掌握一技之能,东山村在搬迁点建设时就对村民开展水泥工、电焊工等技能培训。如今,全村到外边打长工或临时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刚刚从地里劳作完回家的蜂玉华对记者说:“家里收入除了药材种植和各种补贴,平时忙完农活自己就到附近打工,盖房子、种油菜等都做,一年收入有三万五到四万元。”他家85岁的老奶奶浩学美坐在漂亮舒适的客厅里,高兴地对记者说“共产党好!”


  在永春乡,还有一种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菜园银行”的经济作物——重楼,这是云南白药的一种药剂成分。据永春乡副书记何金辉介绍,近年来,重楼市场非常好,现在1平方米见方的苗木就可以卖到两三万元。作为一种珍贵药材,重楼长成期在3年左右,其种子、苗木、果实都价值不菲。2016年,乡里一户种植6亩重楼的农户,仅靠卖种子就收入80万元。去年,何何金辉家的两亩重楼苗木也卖了60万元。由于重楼价值颇高,包括建档立卡户在内村民都种起重楼。为防止被盗采,大家都将重楼种在自家房屋边上的菜地里。同时,为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乡里除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并与药材公司对接外,还着力提升包括重楼在内的药材精细化管理和初加工水平,使其价格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不断增强。


  在攀天阁乡,则生长着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稻米——老黑谷。据说,这种稻谷主要生长在攀天阁海拔2640米的地方,比西藏的稻谷种植区高出200多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有日本的水稻专家来到攀天阁对黑稻谷进行研究。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再次来到这里开展相关调研。


  作为迪庆州普米族的聚居地,攀天阁还生活有傈僳、藏、纳西、彝、汉等民族。近年来,为不断提升打造攀天阁老黑谷文化品牌,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提纯复状工程,加强育苗、插秧、田间建设管理等,使“老黑谷”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及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2016年10月,维西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迪庆·维西攀天阁乡黑谷文化旅游节暨山地自行车、公路跑、徒步环坝比赛,让这个绚丽多姿的高原湿地、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日益为世人熟知。


  记者在攀天阁乡看到,大山之中的黑稻谷秧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再过10多天,便是稻谷插秧的时节。距离老黑谷种植基地不远的皆菊村,一栋栋漂亮的新房展示着新时代的田园生活。两位刚刚结束劳作的村民,一边赶着耕牛,一边拖着木犁往家走。53岁的普米族村民熊永光也背着背篓回到村里,他告诉记者,他家有3亩黑稻谷地,平均一亩收30袋米,一袋70斤,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的话,一斤可以卖5元钱。假如卖给散客,价格更高一点。去年,他家还在村里指导下种植了蓝莓,加上平时打工收入,一家6口人衣食无忧。


175A1212_副本.jpg

攀天阁乡普米族家庭熊永全(中)一家


  熊永全是皆菊村迪故下组小组长,家门口飘扬着鲜红的党旗。院内,两层结构的普米族传统木楞房亮丽如新。他和爱人熊绍英热情地拿出自家种的苹果、黄皮梨等让客人品尝。他们家二层的库房里,储存着去年收割的老黑谷。据介绍,这种稻谷带皮时是黑色,去皮后是紫色,再打磨就变成白色。而在熊永全父亲的院内,至今保存着一栋古老的木楞房,那些普米族的古老传说、民族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正在得到传承。


  “以前生活贫困,村民不够自信,也没时间享受文化生活。这些年党和国家扶持力度特别大,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洽,一起努力奔小康。”民间文化学者、攀天阁乡中心小学教师熊智深激动地说。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