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平平淡淡的日子 从从容容的真情——走进贵州凯里侯清书家
发布日期:2019-05-07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有个叫瓮港的村庄。古老的瓮南河穿寨而过,蜿蜒向东。自然古朴的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散落在河两岸的梯田里,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像是一朵朵破土的蘑菇。田坎外流水潺潺,夏日里的白云倒影在平静的河面上,与群鱼嬉戏,随波漂流;远处,郁郁葱葱的林子和被林子包裹着的群山,在阳光之下,愈发深邃。

就在这样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里,孕育着一朵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一个拥有汉、苗、侗、仫佬共4个民族的多民族家庭。这个家庭里的人们彼此互敬互爱,和睦团结地过着每一个平淡而恬静的日子。


1.jpg

            侯清书家的老照片


良缘


谈起这个家庭,还得从40年前说起。那时候,汉族青年杨正品风华正茂,一边忙着挣工分,一边期盼着爱情。和村里的老辈人一样,他常常在有月亮的夜晚到周围的寨子里游访。


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杨正品,熟练掌握苗、仫佬等少数民族语言,会唱许多不同民族的情歌。有一天,他路过下司镇的马场村,听到了一阵如流水般清脆的歌声。杨正品深深地被这歌声迷住,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侗族情歌。后来他常常邀着伙伴们去马场村,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同年同月出生的侗族姑娘侯清书。


两人相见恨晚,深深地被对方的才华吸引。杨正品常常在大队收工后,跑去与侯清书对歌,学习侗歌、侗语。日子久了,他们的爱情愈加炽烈。1978年底,在双方父母和亲友们的共同祝福下,二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侯清书是唯一从马场嫁到瓮港的侗族姑娘,语言不通,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刚开始,她只有呆在丈夫身边,心里才感到踏实。每次出工她都十分紧张,周围的人不是汉族就是仫佬族,他们都说着她听不懂的语言。与别人交流除了手势就只有微笑,因而常常被人误会,有时甚至被取笑。除了语言,更让她为难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习俗,比如饭后立即洗碗、腌鱼不能放重盐、扫地必须洒水、不能唱侗歌绣侗绣等等。尽管如此,她毫无怨言,更无气馁。别人把她看作傻子,她就像傻子一样拼命地学;别人取笑她,她就跟别人一起哈哈大笑。在丈夫的鼓励和帮助下,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学习,一年后她就学会了汉语,知晓了习俗,并很快地融入家庭中。


不久之后,他们家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一样迎来了“单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杨正品、侯清书都是非常勤劳的人,包产到户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家经营得有声有色,日子越过越好。1988年,他们拆掉了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小木屋,在原来的地基上建起了五间两进两层的吊脚楼。农闲时,杨正品教孩子们唱汉族山歌,侯清书教侗族大歌,欢快的歌声常常在庭院中回荡。


家变


1995年4月,杨正品突然身感不适,卧床没几天,便溘然长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时间让侯清书不知所措,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那时,他们的长女杨通美13岁,次女杨通碧9岁,小儿子杨通林才2岁,此外还有两个年逾70岁的老人需要照顾。沉重的生活重担就这样全部压在了这位普通妇女的肩上,让她举步维艰。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泥瓦工人吴朝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侯清书一家人的命运。吴朝江,仫佬族人,1950年出生,比侯清书大4岁,为人实诚,身子骨健硕,干活卖力,是个难得的好青年,只因父母去世得早,家里没人照顾,因而尚未娶妻。在得到杨正品父母的同意后,吴朝江和侯清书走到了一起。吴朝江让这个深陷困境的家庭起死回生,燃起了新的希望。他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了这个家,扛起了整个担子,把侯清书和杨正品的子女当做自己的亲生子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抚育着。


吴朝江和侯清书也没有再生育。他们十多年如一日,相互依靠,共同面对着生活。


孝顺


转眼间子女们慢慢长大了,长女、次女依次出嫁。看着皱纹一天天爬上父母的额头,杨通林心里十分难受。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边上学边帮家里干农活。每到农忙季节,他常常睡不好觉,总是担心着家里的父母。2009年的暑假,杨通林对父母说:“我不读书了,我要去打工。”父母知道,这是孩子对他们的担心,说什么也不答应。


第二天,杨通林就偷偷跟着村里的青年到广东打工去了,但未满18岁的他很难找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个玩具厂,工资低、环境差、上班时间长且常有夜班。同进厂的朋友们陆陆续续走了,但一想到年迈的父母,杨通林只能咬着牙去坚持。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常常加班加点。有一次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身体透支、疲劳过度,左手不慎被卷入正在转动的机器里,造成了手掌粉碎性骨折。


杨通林并没有因为失去一只手而消沉,反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他常常忍着身体的伤痛,坚定地对母亲说:“不要担心,失去的只是左手而已,我的右手不是好好的吗?我照样能干活,照样能挣钱,一点都不比别人差。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2016年,杨通林那股锐意进取的干劲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动了同在浙江打工的贵州福泉市凤山镇的苗族姑娘杨胜艳。两人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于当年底结婚。不久,他们的小女儿杨雨晗出生了。灿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侯清书脸上,她笑着说:“我苦了大半辈子,但我的儿子很有福气。给我找了这么好的儿媳妇,又让我抱了孙子,真是双喜临门。”


婚后,杨胜艳照顾孩子,杨通林在凯里一家装修公司上班。吴朝江和侯清书则打理着家里的两亩田地,还养了一些牲畜家禽,生活井然有序。遇到耕田、插秧、收谷子等农忙季节,杨通林常回家帮忙,家里的农活从来没有耽搁,有时候完成得比别人家的还好。


2.jpg

                  一家五口全家福


感恩


这两年,通过村民民主评议和上级审批,侯清书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们家的房子得到了翻修,家用电器逐件添加。侯清书笑着说:“感谢党和政府。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病住院还能报销。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不能坐等吃喝,趁现在我的脚还能走路,我要多干点活多挣点钱,供孙辈们上学。再也不能让孩子们受同样的苦了!”


全家五口人有四个民族!杨通林说:我们家里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有和睦团结的家庭氛围。他还主动要求女儿的民族成分随妻子,定为苗族。


如今,儿媳杨胜艳喜怀二胎,不久侯清书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又要添丁增口。这不,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尝着自家种植的李子果,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增林)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