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茶马古道上的家庭和谐交响曲——走进云南贡山丁大妈家
发布日期:2019-05-07

1.jpg

                                                           老相册中丁大妈家合影


2.jpg

                                                      丁大妈翻看以前的老照片


见丁大妈,她正在重丁教堂前给一拨来自北京的游客指点旅游线路。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镇,滇藏交界处。“到西藏察瓦龙的路好不好走,有没有大雪封山?”“路好走得很,景色也最漂亮喽。”丁大妈热情地介绍着。


作为一条全新的进藏线路,滇藏新通道(即丙察察公路)起自贡山县丙中洛,进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的察瓦龙乡。游客可从昆明经大理,沿正在改建中的怒江美丽公路一路北上进藏。沿途自然风光壮丽、民族风情独特,被称为“最美自驾旅游线”。


丁大妈汉名俞秀兰,藏族,老伴是怒族,汉名丁四方。上世纪9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背包客走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丙中洛。性格开朗又热情好客的俞秀兰经常给游人指路、带路,有时还把客人喊到自己家中喝茶歇脚。慢慢地,在一些游客的建议下,俞秀兰在当地开起了第一家农家客栈,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丁大妈”。


丙中洛地处贡山县北部,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接独龙江与缅甸毗邻,南邻贡山县捧打乡,属于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神奇的“怒江第一弯”就在这里。


世外桃园般的丙中洛,被许多人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神山、碧水、诗画般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的宝地。这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16个民族,其中藏、怒、傈僳、独龙、白、纳西等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9%。同时,这里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并存。当地绝大多数村寨是多民族聚居,大多数家庭都由两个以上的民族组成。


丁大妈全家近二十口人,有藏、怒、白、傈僳、纳西、壮共6个民族。汉语,藏语,怒语,傈僳语……;苞谷稀饭,酥油茶,烤洋芋,米饭馒头……正如许多多民族家庭一样,丁大妈一家人尽管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不尽相同,但大家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美好家园的好日子


四月的怒江大峡谷,碧绿苍翠,樱花绽放。丙中洛镇的主干道上车水马龙,有外来的游客,更多的是自驾车的当地群众。放眼望去,远处的噶哇嘎普雪山、贡当神山白雪皑皑。走滇藏新通道的人,不管是自驾还是骑行,都会把丙中洛作为重要驿站。当人们一路经历各种艰辛,来到地势相对平缓而时常云雾缭绕的丙中洛,犹如进入仙境一般,豁然开朗。


丁大妈家位于甲生村村委会对面,大门两侧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画。在98%以上面积为高山峡谷的怒江州,丙中洛占据着全州三个大坝中的两个,因此当地村民除了种植山地作物,还种水稻。如今,甲生村在脱贫攻坚中发展起稻花鱼和冬闲田鱼养殖等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外地来的游客有时讲方言,听得累死喽。”丁大妈一边往家走,一边和记者聊着天。这天上午,她原准备去菜园找猪草,结果来问路的客人特别多,刚走一拨又来一拨。“我讲话他们听不懂。我说路况相当好,他们有时不会听。”丁大妈今年77岁,虽然现在腿关节不好,走路时经常拄根拐杖,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而且话语中总是带着些许幽默感。


丁大妈家的院子很宽敞,大门左侧是一排供游客住的客房,再往里是大妈一家人起居的房间,最靠里是一座正在建造中的三层小楼。院子中间有一个花圃,里面鲜花怒放,正中央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以前这里都是大石头,到处是长满刺的草。”丁大妈指着院子说,那时的小院面积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来了游客也经常没床位,只能睡在家中的草房里。后来,家里生活改善了,不仅盖起新房,还找来挖掘机对院落进行平整,先后修整过5次。如今,新建的三层小楼也很快竣工。“家里石头这么多,房子随便盖都用不完。”丁大妈笑着说。


秋那桶是丙中洛最北端的一个小村落,丁大妈的老家就在那里,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从秋那桶继续向北,便进入西藏了。在怒江州,往往通过地名就可以判断这里是哪个民族的聚居地。比如,地名称为“洛”的,一般是藏族聚居地;称为“桶” (怒族语“和平、平安”的意思)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称为“当”的,则是独龙族聚居地。


如同这里的很多村落一样,秋那桶曾经只有一两个民族,如今生活着五六个民族。用丁大妈的话说,今天这家儿子领来一个独龙族媳妇,明天那家姑娘带来一个汉族丈夫,慢慢村里的民族成分就多了。


在甲生村,有丙中洛著名的重丁天主教堂。信奉天主教的丁大妈,掌管着教堂的大门钥匙。老伴丁四方大叔信奉藏传佛教,已于4年前去世了。无论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物质不断丰裕的年代,丁大妈和丁大叔都相濡以沫、互敬互爱。


2004年,田壮壮导演拍摄了一部名为《德拉姆》的纪录影片,讲述的正是怒江流域茶马古道上各民族家庭的生活。正如田壮壮所言:“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我们这些从外边来的人,只能仰视、欣赏、赞美他们。这里能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改变自己。”


也有人说,这块土地似乎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融合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丙中洛处处彰显着人与人、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在长期交往交流中,当地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在当地,除汉语外,许多少数民族会说藏语,藏族也会讲怒族语、傈僳族语等。


“现在生活太好喽,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丁大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到镇上买盐巴、茶叶都是用头顶着筐子和袋子,有的老人头发都磨光了。改革开放前,一家人一个月只有3两盐巴,买布和线也都要布票、线票,家里有劳力的一年可以买一两双胶鞋,衣服破旧了也都是缝缝补补穿了再穿。如今,老百姓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所有劳作都可以靠机器帮忙了。


忆苦思甜,丁大妈备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美丽有颜色,你已经看到了。”这是在丙中洛随处可见的一句宣传语。想必,在这抹最靓丽的色彩中,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时代之美。


和和美美一家人


1964年,时年23岁的丁大妈生下了自己的大女儿丁秀花。这个在丁大妈眼中最老实的孩子,如今已是怒江州副州长,并先后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丙中洛的第一个大学生,丁秀花的求学之路可谓异常艰辛。当时家乡没有通公路,读完高中考取昆明一所大学的丁秀花,需要走8天的山路才能到州府六库。从秋那桶出发到丙中洛镇,再到捧当乡、贡山县城、普拉底乡、马吉乡、石月亮乡、鹿马登乡、匹河乡……沿着怒江大峡谷,年轻的丁秀花每个乡镇要走一天的路。途中没有小卖部或餐馆,干粮等所有用品都只能靠自己背。对于一般体力差的人来说,这段山路要走半个月时间。


为供大女儿读大学,丁大妈一家省吃俭用,平时上山砍柴卖,养头猪舍不得吃,要卖掉换点钱……辛苦的付出,改变着家庭的命运。


大学毕业的丁秀花分配到怒江师范学院工作,并在那里认识了她现在的白族丈夫。如今,两口子都在州政府工作,平时工作也都很忙。即便如此,丁秀花每到外地出差,都会抽空给丁大妈打电话问候。春节期间,一家人也会从六库回到丙中洛老家,跟老人和兄弟姐妹团聚。


二女儿丁秀英初中毕业时,家里再也没条件供她继续上学。上进的丁秀英考取了独龙江乡妇女干事,经受了艰苦的锻炼。5年后,丁秀英调到捧当乡做妇女工作,后又调入县扶贫办,前后已工作近30年。丁秀英的丈夫是傈僳族,以前在县百货公司工作,后来调到县老干局工作,如今是捧当乡扶贫工作队的一员。


1970年,丁大妈唯一的儿子丁顺林出生。他在州农校读书时,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学校老师喜爱。毕业后,丁顺林被分配到昆明农业系统工作。后来,为了家乡发展建设,他毅然离开昆明回到贡山县农业局任职。丁顺林的妻子,是纳西族。


同丁顺林一样,丁大妈的三姑娘丁秀梅也在县农业系统当农技员。老百姓种树、种羊肚菌等,都要打电话向她请教,有时一天她的电话费就有200多元。“这个村民打来电话说,我家羊肚菌怎样啦;那个村民打来电话说,我家果树种子不够啦赶紧送来……”孩子们工作很忙,丁大妈都全力支持,聊起他们来也是一脸自豪。丁秀梅的老公是来自广西的壮族,他们在昆明一所医学院校读书时相识。毕业后,两人回到丙中洛工作。


小女儿丁秀珍从小读书成绩就好,后来在州里的师专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如今,她和傈僳族老公都在州府所在地工作,儿子正在云南理工大学读书。


家和万事兴。虽然丁大妈家有多个民族,但一家人从没因生活习俗、语言交流及宗教信仰等发生过矛盾。“儿女们都很孝顺,家里有什么事,也是全家人一起商量。”丁大妈说,虽然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老家,但一点儿也不孤单。平时,在贡山县工作的几个儿女经常回家看她,帮忙收拾家务、做农活或打点客栈。


茶马古道上的交流使者


《德拉姆》影片开头,一位邮差骑车穿过横跨在怒江上的铁索桥,沿着马帮走过的茶马古道,来到丁大妈家,送上来自广东和北京的信函。这些信件,都是游客在丁大妈家住宿后寄回的照片或感谢信。


如今,丁大妈依然保留着这些照片和留言,叠在一起有厚厚一摞。闲暇时,大妈经常会拿出这些照片翻看,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丁大妈家里的第一位客人是来自广州的背包客。由于当时没通公路,他沿着山路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大妈家。丁大妈、丁大叔热情好客,这位背包客一连几天都住在他们家里。后来,随着游客口口相传,丁大妈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院落里经常停满各地的车辆,有时客人还在院子里搭帐篷住。


大妈家的厨房也非常宽敞,火塘上方,挂满了熏制好的腊肉。屋内一侧,有两口做饭的大锅。每当游客到来,丁大妈都会给客人打酥油茶、烙石板粑粑、挤马奶等。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品尝着农家饭,喝着大妈自酿的苞谷咕嘟酒,抒发情怀,畅谈感想,好不自在。众多客人中,有不少来自国外。在丁大妈收藏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她正在帮一位日本客人穿怒族服装。由于很多外国游客对云南当地民族文化感兴趣,丁大妈一家人也没有把他们当外人,对所有人都是以诚相待。


“朴素的院子,善良的大妈,憨厚的大叔,纯洁的小女孩,还有可爱的小狗,当然还有这里的云,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所有这里的一切,都属于碧罗雪山下怒江边的热情人家。”


“坐在丁大妈家的院子里,远眺高黎贡山白云缭绕的山顶,如同置身世外桃源,这里真是我的精神家园。可惜,今天丁大妈煮奶茶的银壶被烧漏了,这可是用了20年的漂亮茶壶。”


“忘掉烦恼与情感,一身轻松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

厚厚的留言本上,留下了众多游人的感言。丁大妈一家人,也似乎成为丙中洛乃至茶马古道上的文化交流使者,诠释着当地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智慧。

                                                                                                              (责编:贾天粒)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