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一程丝路 ——中国民族文化教育代表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行记
发布日期:2015-09-21

Nipic_3545251_20140306091706496000.jpg

古老丝绸之路上的现代风貌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时,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近两年来,中哈两国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已经开始了初步合作,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更是与其的直接对接。

今年5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访问哈萨克斯坦,表示愿同哈方携手努力,全面深化两国在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中哈关系发展取得更多实际成果,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同样是5月,由国家民委直属六所民族大学的代表和中央民族歌舞团部分艺术家组成的中国民族文化教育代表团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在两国的五所大学开展了交流活动,并在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和塔什干进行了三场精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集萃演出。笔者有幸作为随团记者,记录了国家民委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而做出的努力,也记录了丝绸之路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新貌以及中哈、中乌休戚与共的友谊。

出发之际,我正在读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在他笔下,那段从西安经安西、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和塞流西亚直至推罗、总长约6000英里、相当于赤道四分之一的丝绸之路,与我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而此次出访,让我有了走近古丝绸之路的机会。这本《丝绸之路》也一路陪伴着我,带给我别样的感受。


阿斯塔纳的首场演出

阿斯塔纳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军事要塞,名字也曾多次变更。由于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7年,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从1997年12月10日起,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1998年5月,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意为“首都”。

5月21日一早,我们抵达阿斯塔纳,开始了在哈萨克斯坦为期5天的访问活动。在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组成的文化分团布置演出场地,进行彩排的同时,来自国家民委直属的6所高校的代表组成的教育分团开始了对欧亚大学的访问。

在访问活动的间隙,我们终于有机会去感受阿斯塔纳——这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首都。自哈政府决定迁都后,阿斯塔纳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扩建工程。1996年,一位日本建筑师的总体设计方案在阿斯塔纳城市设计国际招标中中标,阿斯塔纳得以成为如今的样貌。金色,是在阿斯塔纳最常见的颜色——或者建筑物通身金色,或是有金色的点缀。阿斯塔纳的建筑风格也很多变,各种形状的建筑物让人感觉很特别。比如,正面是三角形的和平和谐宫,像极了头盔的大帐篷,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国家博物馆,好似陨石坑的哈萨克民族艺术大学⋯⋯市区内遍布的花坛、草坪、微型公园和城市广场,都各具特色。

5月22日晚,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首场集萃演出在和平和谐宫惊艳亮相。当晚,率全国政协代表团正在哈萨克斯坦访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和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汉晖,哈议会下院议员、哈民主党成员卡德拉利耶娃,哈议会下院议员、哈共产人民党政治局委员科努洛夫,哈人民大会议员团团长阿利耶夫等,以及阿斯塔纳当地居民、中国留学生、各国驻哈使馆工作人员等1300余人一同观看了演出。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汉晖等在演出结束后与全体演员合影.JPG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和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汉晖等与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集萃演出的演员在一起


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表演了14个中国少数民族的精彩歌舞节目,有维吾尔、塔吉克、傣等民族的舞蹈,还有马头琴、阮、琵琶等乐器独奏,也有彝族、藏族的独唱。其中蒙古族艺术家朝克吉勒图用马头琴演奏的哈萨克族摇篮曲、哈萨克族艺术家穆热阿勒的冬不拉独奏《招蜂引蝶》、哈尼族歌唱家杨倩林演唱的《马尼拉变奏曲》、藏族歌唱家阿旺演唱的《天路》等节目更是为当地观众所熟悉,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天路》这首在中国传唱度颇高的歌曲音乐响起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跟着唱了起来⋯⋯曾在去年APEC晚会上受到各国首脑好评的舞蹈《鱼跃龙门步步高》作为压轴节目,将全场氛围推向高潮。


与阿拉木图的亲密接触

5月23日上午,我们乘飞机离开阿斯塔纳前往阿拉木图。因为有了错失从空中看到阿斯塔纳的遗憾,飞往拉阿木图的路上我便一直提醒自己不能错过俯瞰阿拉木图的机会。两个小时后,我从空中看到阿拉木图:地面上大片大片的绿色,矮矮的建筑物零星点缀其中,像极了童话世界里的大森林。

绿化率极高,是我对阿拉木图的第一印象。这里的天气也比阿斯塔纳更柔和一些——我们在阿斯塔纳充分领教了什么叫阴晴不定。阿拉木图的大街小巷,处处都是浓密的树荫,大批建筑物都是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只有三四层高。

阿拉木图人热情,是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二印象。在街头,随处可以看到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宣传画像。每一个看到我举起相机的人,都会友善地向我微笑和招手。在阿拉木图二八公园(这座公园是为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28位年轻烈士而建),我们偶遇参加毕业日活动的中学生。刚开始,我只是远远地拍穿着统一校服的他们,当孩子们看到我的时候,主动围了上来,要我给他们拍照,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合影。照片拍完后,他们还唱起了当地的歌曲,边唱边拍手打着节拍,歌词我没有听懂,但是那欢快的节奏深深地感染了我。得知我们从中国来,分别的时候他们纷纷说“再见”、“欢迎你们再来”⋯⋯


阿拉木图街头随处可见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宣传画.JPG

阿拉木图街头随处可见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宣传画


阿拉木图美食多,是我对这个城市的又一个印象。5月24日,中央民族歌舞团在阿拉木图的演出结束之后,我吃到了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足以让我流口水的美味羊排。那家餐馆的羊肉肥而不腻,肉质嫩滑,烤出来的羊排有肥有瘦,色泽光亮,远远就闻到了纯粹的肉香味。一口咬下去,软硬适度,唇齿留香,再配上伏特加,真是回味无穷。不仅阿拉木图的餐馆超赞,连街头卖的冰淇淋也是货真价实。在阿拉木图的公园里,常能见到推着车买冰淇淋的大姐。100坚戈(约合人民币3元)一个蛋卷冰淇淋,蛋卷是做好的,冰淇淋放在保温箱里,卖冰淇淋的大姐生怕给的分量不够,舀了一勺又一勺,眼看着小小的蛋卷已经撑不住大大的冰淇淋,她才停了手。我迫不及待地舔了一口,香香的草莓味和奶油味混合在一起,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涌上舌尖。


新移民

据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的总领事张伟介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移民分为老移民与新移民。新移民主要指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移民,这一代移民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因此竞争力很强。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哈萨克斯坦也处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期。所以,这一代移民比更早时期的移民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度也更高。

在哈萨克斯坦,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两个“新移民”朋友。

Meku,欧亚大学大四的学生,主修物理学专业。她在阿斯塔纳全程陪同我们。8年前,她和父母一起从新疆塔城移民到阿斯塔纳。Meku是一个美丽、开朗而又热心的哈萨克族姑娘,因为她精通哈萨克语和汉语,对阿斯塔纳的基本情况又非常熟悉,有了她的陪伴,我们一路上都非常轻松也格外快乐。

教育分团到访的第一站,就是Meku的母校欧亚大学。成立于1996年的欧亚大学是哈萨克斯坦新一代大学中的知名综合大学,一直受到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关注,先后有多位国家元首到这里访问并作演讲,在当地被称为“总统大学”。

Meku不仅是我们工作上的好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顶着大雨陪我们去超市买日用品,教我们学说日常的哈萨克语⋯⋯对于我们遇到的各种麻烦,她总会热心地伸出援手。每天完成上午的行程,吃过午饭之后,Meku都要把我们送回宾馆,然后她在楼下的大厅里等我们短暂午休之后,一起开始下午的行程。熟悉之后,我就邀请她中午到我的房间里休息。

离开阿斯塔纳的时候,Meku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机场。在安检口,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虽然嘴上说着再见,可我们都不确定是否还会再见了。这让我眼睛发酸。回国之后,常常在朋友圈看到她晒自己的生活近况,但很少用中文。有一次,我留言希望她以后能把一些内容翻译一下,自此以后,她的朋友圈常常会出现双语⋯⋯


热情的中学生们.JPG

哈萨克斯坦热情的中学生们


乌兰,KIMEP大学中国招生协调员,他和妻子一起移民到阿拉木图。第一次见到他是我们在新经济大学参观的时候,极像节目主持人程前的他,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和Meku一样,乌兰也是一个非常热情开朗的人,在我们交换名片之后,他便主动地向我推荐了他们的公众微信号。这个微信号是去年年底注册的,现在的关注量并不大,但却是哈国唯一的中文微信平台,乌兰相信它一定能在宣传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天晚上,中央民族歌舞团在新经济大学进行了专场演出,乌兰的妻子和女儿也来观看。乌兰告诉我,在阿拉木图,这样大型的民族歌舞演出并不是很多,他的妻子是一位舞蹈演员,所以这样可以现场学习的机会更加难得。乌兰喜欢对每个节目都做出一番评价,并且充满期待地等着我和他产生共鸣。演出结束后,他还请我帮他的妻子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蹈家苟婵婵合影。

第二天,我在KIMEP大学再一次见到乌兰。KIMEP大学前身是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与战略研究院,成立于1992年,在中亚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力,学校曾经与大连民族大学在联合建设语言研究中心、培养留学生方面有过合作意向。乌兰作为KIMEP大学中国事务的负责人,全程陪同我们参观学校,与校领导座谈。活动结束后,乌兰把我们送到了校门口,告诉我在哪个角度拍摄学校的大门效果会更好,然后一直目送我们离开⋯⋯


在塔什干的大学里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张骞、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我们在傍晚时分到达塔什干。塔什干国际机场不大,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出关、取行李、被核查报关单。但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随和,无论你多么急躁,他们永远是一张笑脸,毫不着急的样子。一出机场,热气扑面而来——塔什干的温度比阿拉木图要高不少。

在乌兹别克斯坦全程陪同我们的是塔什干中国民族文化中心的闫耀勇主席,这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也和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塔什干系列交流活动中第一站,是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作为中亚历史最久远的大学,国立大学在乌国的影响力就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座谈过程中,来自西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的齐卫权提出了“158+”合作项目:“1”即邀请一位懂汉语的国立大学教师到西北民大任教;“5”即邀请五位生物学、突厥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到西北民大访问;“8”即邀请八位国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到西北民族大学开展暑期实践调研活动;“+”即由国立大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个独具创意且极具操作性的项目不仅受到国立大学校长穆哈梅多夫的欢迎与肯定,也使得齐卫权成为了团里的“明星人物”。


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JPG

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


与国立大学的综合性不同,乌兹别克伊斯兰学院的专业设置比较集中。学院成立于1999年,主要从事伊斯兰教相关研究,如伊斯兰教史、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法等。校长阿卜杜拉耶夫·拉夫尚用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表达了他对于代表团一行的欢迎之情。当听到北方民大校长杨敏介绍即将于今年9月在宁夏银川召开中阿大学校长论坛时,阿卜杜拉耶夫·拉夫尚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当场,杨敏校长也向他发出了诚挚邀请。

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访问大学的每一天,每一次交流活动,都是相互给予的诚挚的诺言。这承诺将使双方的年轻人拥有更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这承诺也使得原本的近邻变得更加亲近。


依然神秘的撒马尔罕

古丝绸之路穿越中亚直达欧洲,途中有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

作为目前乌国的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也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连接着古波斯帝国、古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而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伦美奂的城市。后来,经历了无数血腥战争的撒马尔罕在距今600年前,于古代定居点的南面重新建立起来,不久这座东方闻名的美丽壮观的城市就成为了帖木儿王国的首都。

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的古尔-艾米尔陵墓是帖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其造型壮观,色彩鲜艳,球状的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帖木儿死后,其孙兀鲁伯继位,他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学者、诗人和哲学家。兀鲁伯天文台就是由他建造的,是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台之一。如今再到兀鲁伯天文台,当年的原貌已经无迹可寻,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仪。就是在这里,兀鲁伯测出了一年时间的长短,数据与现代科学计算的结果几乎毫无差别。

不仅是在古尔-艾米尔陵墓、兀鲁伯天文台,在列吉斯坦神学院、哈努姆清真寺、沙赫荆达陵墓,我们所到之处,常能见到各种面孔的游客。外地人大都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而当地人多是一家人一起过来,哪怕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也不放过对每个细节的观察,他们还会一起做祷告。


在沙赫荆达陵墓合影的一家人.JPG

在沙赫荆达陵墓合影的一家人


来到撒马尔罕,你会发现这里的人有种独特的气质,他们友善、乐观,而且自信。也许,这种自信原本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和帖木儿王朝曾经的庞大。如果看到有人将相机对准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躲闪,而是微笑地面对镜头,毫不做作。

走在撒马尔罕古城中的商业街,看着琳琅满目的当地工艺品,感受着透亮的阳光,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22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


中国民族文化中心的使命

闫耀勇到乌兹别克斯坦已经30年了。

这30年,塔什干中国民族文化中心从无到有,闫耀勇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步入中年。因为全程陪同我们,闫主席有特别多的机会和我们交流。耿直的他话不多,但每每提到中乌两国的交流,他的兴致就会非常高涨,打开的话匣子根本停不下来。

塔什干中国民族文化中心成立于2001年,中心的汉语培训项目也在那一年启动。闫耀勇更像是一个“编外”的使馆工作人员,多数中乌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他都会参与其中。

中国民族文化中心下属的汉语教学中心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100余名,这里已经成为继孔子学院之后塔什干第二大汉语教学基地。闫耀勇一直希望能把汉语培训做成免费的。在他看来,当地人对于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培训越应该免费,这样才能使更多感兴趣的人能够得到学习汉语的机会。实际上,没有资金支持的培训中心现在的收费也仅够支付教师的课时费。

去年8月初,在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使馆的支持与协调下,中国民族文化中心筛选出的5位优秀汉语学习者与“我和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征文比赛的特等奖获得者前往我国的北京、大连、新疆三地考察。“回来后,学生们都和我说,这次考察使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对友好的中国邻居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为发展中乌两国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中心最大的价值所在——做中乌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闫耀勇说得非常真诚。


哈萨克斯坦的街头艺人.JPG

哈萨克斯坦的街头艺人


在早就走遍乌兹别克斯坦的闫耀勇看来,文化中心是实现中乌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乌兹别克斯坦包容性很强,我们双方的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这个平台现在是我在做,以后会有别人继续做。不管谁做,这个平台都要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今年8月,由中心举办的“中乌之声”歌曲比赛即将拉开序幕。比赛的形式是中国人唱乌兹别克斯坦歌曲、乌兹别克斯坦人唱中国歌曲,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大家的热情很高,参与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闫耀勇的预期。类似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举办过多次——文化交流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中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双方都把弘扬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作为历史使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立即得到乌方大力支持。不久前,中国政府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民心相通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优先合作方向。文化交流、学术往来、教育合作,都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这样评价中乌两国今后的发展愿景。


他乡即故乡——东干村

5月29日,在塔什干城郊的东干村,我第一次接触了东干人。

几百年来,东干人作为我国西北穆斯林的后裔,至今使用的语言还是中国汉语北方方言中陕西方言与甘肃方言的混合,甚至还有部分古汉语的说法。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东干人大都能讲流利的俄语,或者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及吉尔吉斯语。

东干村有一所苏联时期建成的九年制学校。这所有280名学生的学校,约70名学生是东干人,大多数学生是乌兹别克族。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好,教室比较陈旧,操场上也没有塑胶跑道,但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却和别的学校并无差别。

来到村民白东山家时,远远就闻到了烙馅饼的香味——院子里的长桌上早已摆好麻花、馓子、凉粉等。夏天,村民们大都会在院子里做饭,天气转凉,才搬回屋里的厨房。


东干村的学生们.JPG

东干村的学生们


这个小院像极了新疆的普通农家:葡萄架下一片树荫,一张大床上放着小茶几,平时可以在这里乘凉、喝茶、聊天。院子后面是一片土地,可以种蔬菜,菜地旁边的笼子里养着鸡,到处充满生活的气息。

白东山的妻子和弟妹正在忙忙碌碌地烙着馅饼,她们一人包一人烙,没一会儿,一盘热气腾腾的馅饼就出锅了。分量十足的韭菜鸡蛋馅饼,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不一会儿,一大盘馅饼就被大家一扫而光——在异国他乡听到纯朴的乡音,尝到家乡的味道,那种感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得知我们到来,村里已80岁的老人韩学文也来到白东山家。韩爷爷是1962年从青海省化隆县来到这里的,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得知老人年轻的时候还会唱“花儿”(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随我们一起来到东干村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回族歌唱家张平就为他唱了一段青海“花儿”。听着熟悉的旋律,韩学文老人热泪盈眶⋯⋯

138年前,白东山爷爷的爷爷从陕西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一个多世纪过去,沧海桑田,当年的他乡已经成为子孙们的故乡。在这个3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祖上生活在中国的哪个省份,大多数人都说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


杨校长和萨丽玛的约定

一路同行,代表团的47位成员每天朝夕相处,互相照顾。11天的行程使大家有了近距离了解彼此的机会,也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来自北方民族大学的杨敏校长是教育分团的团长。我一开始感觉他很严肃,话不多,几天相处下来才发现,杨校长是一个很随和、很善于照顾别人,而且知识非常渊博的人。在塔什干的东干村,杨校长认识了今年26岁的萨丽玛。

2014年曾到中央民族大学学过一年汉语的萨丽玛,如今在塔什干的中资企业当翻译。得知萨丽玛对学习汉语有浓厚兴趣,杨校长便邀请她参加即将在北方民大启动的培训项目,并把项目情况和北方民大的情况详细地作了介绍:“北方民大在今年9月即将迎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东干人青年学生,他们将在我们学校学习一年汉语,我希望这样的培训能真正帮助到这些青年人,帮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我相信,如果萨丽玛能有机会到北方民大学习,那么这一年的时光一定会让她受益良多。

从塔什干飞往北京的我国南方航空公司的返程航班上,我读完了斯文·赫定的  《丝绸之路》。如今,斯文·赫定曾经的梦想——“一个汽车旅行爱好者可以驾着自己的汽车从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到喀什,然后穿过整个西亚到伊斯坦布尔,再经过布达佩斯,维也纳和柏林,到达汉堡、不莱梅港、加来或布伦”已经成为现实。而他所想象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憧憬的“技术进步将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灿烂前景”,期盼的“落后的亚洲也会再次进入文明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竖起一座丰碑”的愿景,也正在成为现实!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