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兴安岭深处的袅袅炊烟
发布日期:2019-05-06

1.jpg

本文作者


两个面容清秀的“乌娜吉”(鄂伦春语,意为姑娘),身穿镶着黑边的大红色服饰,低眉含笑,正相互梳妆——让我着迷的不仅是照片里漂亮的乌娜吉,还有一簇簇盛开的达子香花。几棵挺拔的白桦树点缀其间,更显花海的娇媚,仿佛能闻到随风飘来的花香,沁人心脾……


“这是哪儿,如此美丽?”我情不自禁地问。


“这是新生鄂伦春族乡啊!前几天你妹妹捎来的照片。”妈妈说。


“我在新生鄂伦春族乡当了三年教师,怎么不知道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啊?”


“不信,咱们回去看看,我也多年没去过了。”


“好呀,周六去吧。”我应和着。


周六的天阴沉沉的,我犹豫了,妈妈却早早准备好大包小裹的行装。望着妈妈期盼的眼神,我打电话给朋友,由他开车载着我和妈妈、秀英姨、青海(我的丈夫)一起出发了。


5月,春风拂面。翠绿的榆树枝随风摇摆,小草刚刚拱出地面,红艳艳的达子香漫过山岗……天晴了,如纱的白云飘浮在蔚蓝的天上。


车子飞快地行驶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秀英姨看着熟悉的大山、花草、树木,用鄂伦春语和妈妈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当年,车辙中间的野草长得茂盛,比她俩还高。从乡里到黑河市步行需要3天,要分别在纳金口子和三间房住上一宿。现在新修的水泥路改道了,不再经过纳金口子。


看着窗外满眼的新绿,不禁想起1992年春我到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任教报到的情景……


那时天气依然寒冷,凌晨还黑着天。我赶到客运站,只见客车里挤满了人,东西塞满了货架。我挤到客车最后靠窗的位置,玻璃上结了厚厚的晶莹的冰花,像一束束羽毛,又像一束束松枝。车里的我百无聊赖,忍不住用手指去融化一小块冰花,透过指尖大小的玻璃看外面那一片银白的世界。


90公里的山道,原本4个小时路程,我们的客车却走了近10个小时。山道崎岖,积雪被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阳面的山路结了冰,客车总是打滑,还陷在了堰流水形成的冰湖里,大家纷纷下来推车。一路颠簸,总算抵达了目的地。


到了学校,只见几个学生正在生火。我去打水,往压井里倒了3次水也没打出来,只好求人帮忙。食堂里,我和学生一起吃饭,淘气的学生把粘牙的馒头捏成笑脸贴在玻璃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半夜,火墙子烧得通红,烤得人无法入睡。这是我到新生鄂伦春族乡的第一天。第二天的课堂上,看着一张张渴望求知的小脸,我忘记了昨日的疲惫,心里暖烘烘的……


“到了,快下车!”青海的呼喊让我回到眼前。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新生鄂伦春族乡就到了: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美丽的刺尔滨河蜿蜒在深山幽谷,青苔巨石掩映其间,白桦树高大挺拔,茂密的丛林透露着原始的神秘。万绿丛中的村庄,依稀可见一排排仿白桦的栅栏,一幢幢黄墙灰瓦别墅式的民族特色新居,一根根弓箭式的太阳能路灯,一条条干净整齐的街道。欧客韧大街、莫日根大街、艾鹤路、索尔其翰路、库玛哈路、阿尔班路……木质指示牌上用鄂伦春语刻着路名。映入眼帘的,还有比拉瀚人家宾馆、库图其饭店、瑟尔魄乌娜吉桦皮厂、岭上人家工艺坊。旧貌换新颜的新生鄂伦春族乡,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让我感到新鲜又陌生。


我第一次走进姨姥的新家——2012年政府安置的民族特色新居,看到院子里摆着手扶拖拉机和吉普车。姨姥拉着妈妈的手进屋,刚坐下,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孟兰杰、“斜仁柱”(即当地用30多根木杆搭成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技艺传承人莫彩强就来了。


听说葛长云病了,大家一起去探望。


说起葛长云,她可是个“大明星”,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还参演了《美丽中国》《山林之子》等专题片。她缝制的“乌拉”(即狍皮被)、“窝撒色托恩”(即狍皮褥子)、“乌塔罕”(即皮口袋)、“灭塔阿温”(即狍头帽子)、“撒尔巴黑”(即狍皮五指花手套)、“其哈密”(即皮靴)等狍皮用品和服饰,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了。


葛长云家的院子门上挂着一块牌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户狍皮制作技艺。走进里屋,葛长云躺在床上,看见我们急忙起身,招呼大家落座。她家窗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茂盛的花,地上摆着梅花鹿的标本,床上放着还没做好的“乌贴奇库迪”(即皮包)。墙上挂着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还有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照片。


葛长云见我对什么都好奇,便把做好的狍皮、雪兔皮递给我看。我摸着柔软的皮子,发现狍皮毛短短的。看我疑惑的样子,姨姥告诉我,这种狍皮叫红杠子,是做夏天服饰用的。


在葛长云家见识了不少珍宝之后,孟兰杰对我说:“你可以去岭上人博物馆看看,那里还有许多鄂伦春族的宝贝。”


我们一行来到岭上人博物馆。一进门是狩猎壁画,再进门则是仿制的嘎仙洞,简易斜仁柱旁的模型栩栩如生——几个鄂伦春族人围篝火席地而坐,相谈甚欢。展厅两侧的玻璃展柜里展品纷繁:镶着铜花边木质的马鞍、铁质马镫,还有农户自制的猎枪、猎刀、犴骨筷子和一些皮制的工具,置于展厅中央的长约7米、两端尖翘的“奥木鲁钦”(即桦皮船)最抢眼。它以樟松木为架,外包桦皮,用松油涂灌缝隙,呈柳叶形,小巧轻盈,是北方渔猎文化的典型器物。


2.jpg

3.jpg

         鄂伦春人的家园


在博物馆,我们还看到用狍皮制作的“苏恩”(即皮袍子)。结实、柔软、轻便的苏恩,是鄂伦春族不可或缺的服饰。“皮罗苏恩”(即男皮袍子)便于骑马,袍子左右前后都开叉;“阿西苏恩”(即女皮袍子)上则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项圈,独具特色。


望着这些老物件,我眼前浮现出祖辈们游猎的生活画面,想起了姥姥的传奇人生。1945年,姥爷患病去世,姥姥带着年幼的舅舅和妈妈,住在兴安岭的斜仁柱里。屋子露天而建,只得不停地燃篝火取暖,常年以兽皮、桦树皮裹身驱寒。在森林里来回迁徙的途中,三人吃兽肉和野菜,饥一顿饱一顿。后来,姥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党组织运送衣服、药品和情报。1953年,新生乡政府成立。鄂伦春人终于走出深山,告别了“食兽肉,穿兽皮,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搬进了崭新的木头垛房子,过上了定居生活,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姥姥为此自编自唱了一首歌,表达她心中的喜悦:


旧社会啊,

鄂伦春在山林中生活,

穿着兽皮做的衣裳,

饿一天啊,

饥一天,

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新中国诞生了,

党和毛主席拯救了我们的民族,

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沐浴着党的光辉,

到处撒满幸福欢乐的笑声,

我们自由美好地生活着。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如今的新生鄂伦春族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芸豆专业乡”,绿色大豆和地产木耳远销至北京。乡里成立了德才肉牛养殖合作社、特色养殖合作社、刺尔滨种马场,鄂伦春马也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项目。


如今,新生鄂伦春族乡又以狩猎文化带动原生态民俗旅游,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建成中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特色村寨,将其打造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建成博奥韧广场、瑟尔魄乌力楞原始部落体验区、射箭场、吊桥、观光步栈道、观景台、石头人自然景区、依玛娜雪场、乌牧涑冰场等游乐场地。仅这几年,乡里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观光团580多个,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刺尔滨河荡着碧波,

鄂伦春人唱着民歌,

精美的桦皮碗斟满酒,

欢迎你远方的朋友来作客,

干一杯呀,干一杯,深厚的友谊暖心窝

……


带着鄂伦春人敬酒歌的祝福,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新生鄂伦春族乡。临别时,只见夕阳西下的兴安岭深处炊烟袅袅,一片诗情画意。



(责编  龙慧蕊  日孜也木·艾则孜)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