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亚美尼亚 诺亚方舟停泊的国度
发布日期:2015-09-23

亚美尼亚共和国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是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众多共和国之一,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2.21万(2013年),其中亚美尼亚族占93.3%,另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库尔德人、亚述人、希腊人等。这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国民信奉东正教,但因为周围均是伊斯兰教国家,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地带。1992年,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大屠杀纪念碑.jpg


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亚美尼亚一直处在连绵不断的战事中——亚述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安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曾纷至沓来,特别是1915年,土耳其对境内的亚美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灭绝性屠杀。生死存亡、荣辱兴衰本身形成的压力促使亚美尼亚人团结在宗教的旗帜下,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并指引他们顽强走过艰辛漫长的历史之路。聪明智慧的亚美尼亚人,在科学、艺术、经商等领域具有很高天赋。前苏联现代航空业导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著名世界音乐指挥家卡拉扬、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等,都是亚美尼亚裔。

去年夏天,我们来到了这个传说中诺亚方舟停泊的国度。


离边境线最近的首都

埃里温是亚美尼亚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是外高加索的闻名古城之一,已建城2780年,比古老城市罗马还早29年。埃里温意即“埃里部落之国”。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埃里温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782年,乌拉尔图人的领袖阿尔吉什提一世下令在此地设置了一座军事要塞,名为埃勒布尼。由于来自欧洲与印度的商旅路线都需在此路过交汇,因此要塞自建成之后,就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冲。埃里温位于拉兹丹河畔,坐落在山坡上,海拔1000米,四周自然景色优美,远处是阿拉拉特山的雪峰。阿拉拉特山是亚美尼亚民族的象征,亚美尼亚国徽上的图案就是这座山的形象。

埃里温距土耳其边境仅20多公里,城市周边的山上盛产彩色花岗石、大理石。市内房屋大多用山上的石头建造,因此建筑绚丽多彩,仿佛一座彩色的城市。从街景来看,整个建筑风格在中亚与欧洲建筑风格的结合体基础上,又融入了亚美尼亚特色。埃里温的石雕建筑艺术也很有名,走在大街上,街边的石雕景观随处可见。城市的“心脏”是共和广场,高大的粉红色建筑庄严肃穆,乃国家重要活动的举办地。广场中央有个环岛,是周围五条大街的交汇点,东侧不远处是步行街。

在埃里温有一个大巴扎,巴扎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瓦尔丹·马米科尼扬雕像。在蓝天的映衬下,这位勇猛的将军跃马挥剑,仿佛在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亚美尼亚史》明确记载,亚美尼亚马氏的先祖马抗是中国三国时期猛将马超的后代。马米科尼扬家族的始祖名为马抗(也译马姆贡),公元三世纪由中国迁徙而来。马抗自称其父为中国一位国王,名叫阿尔博克,他因罪而出走波斯。当时为了追杀马抗,中国皇帝曾派特使来到波斯,并扬言如不交出马抗,就对其发动战争。当时波斯萨珊王朝的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不想交出马抗,也不想因此得罪中国,就让马抗投奔其属国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收留了马抗。后来,马抗因战功博得亚美尼亚国王的欢心。于是,国王就按亚美尼亚姓氏的习惯,赐马抗姓马米科尼扬,亚美尼亚的马氏家族从此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0余名亚美尼亚官兵作为苏联军队的组成部分参加了中国东北对日作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

作为首都,埃里温是亚美尼亚的重要文化中心,设有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最著名的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民族大屠杀博物馆。其中,亚美尼亚国立古代写本博物馆在亚洲博物馆中名列第19位。国立古代写本博物馆中纪念的Mesrop Mashtots,是创制亚美尼亚文字的圣人。馆内收藏有亚美尼亚从公元5世纪创立文字后保存至今的历代文献,包括约17000多部写本及超过10万多部的各类古书,收藏量为世界第一。除亚美尼亚文书籍外,博物馆还收藏很多其他文字的古书,如来自中国的古版佛经等。

由于亚美尼亚国家很小,大部分的旅程都从埃里温出发便可直接抵达。


美丽的塞凡湖

塞凡湖是我们到亚美尼亚旅游的第二站。

这个湖位于小高加索山脉以南,距离埃里温仅60公里,是个高山淡水湖,也是亚美尼亚著名的游览胜地,素有“高加索的明镜”的美誉,也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湖泊。塞凡湖边雪山环绕,环湖边长满野花,湖水宝石般的碧蓝,像巨大的蓝宝石铺在了群山间,湖面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远处的雪峰。湖面海拔1900米,最深处83米,面积1200平方公里,蓄水58.5立方公里,。


美丽的塞凡湖.jpg

美丽的塞凡湖


塞凡湖汇聚了来自阿列贡尼、塞凡、格加姆和瓦尔捷尼诸山脉的水,有28条河流注入湖中。湖域由小塞凡湖和大塞凡湖两部分组成,湖中鱼种丰富,盛产鱼类。塞凡湖的湖名是由亚美尼亚语“黑色寺院”转化而来,环绕着塞凡湖有很多教堂。湖西北角小岛上有座4世纪用黑色材料修建的古寺院,突厥语称此湖为戈克恰伊湖,意为蓝水。

关于塞凡湖,还有个爱情故事传说:年轻的小伙子和美丽的姑娘分别住在塞凡湖的两岸,两人十分相爱。小伙子每天黄昏游过塞凡湖来看他心爱的姑娘,但姑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拒绝这个小伙子来看他们的女儿。小伙子因此忧郁而死,姑娘得知后痛苦万分,之后终身未嫁,并在塞凡湖边修建了很多教堂。

黄昏和黎明前,我们两次登上湖边小岛的山顶。这是塞凡湖最美的时候。坐在小山上的教堂边,欣赏湖光山色,遥想美丽的爱情传说......


一首名曲一瓶美酒

亚美尼亚虽然是一个不太为国人了解的高加索地区的小国,但它却以一曲一酒一传说闻名于世。

一曲指的是亚美尼亚作曲家哈恰图良1942年创作的《马刀舞曲》,这是当年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是首战斗曲风的舞曲。乐曲描述了高加索地区库尔特族出征的场面,明快的节奏和即兴多变的演奏风格是乐曲的特点,把库尔特族人剽悍粗犷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哈恰图良(1903〜1978)是亚美尼亚族享誉世界的近代音乐家、指挥家,也是亚美尼亚人的骄傲。埃里温的亚美尼亚国家歌剧院里经常上演哈恰图良的作品,歌剧院前有尊哈恰图良的塑像。他创作的《马刀舞曲》不仅属于亚美尼亚,更属于全世界,受到音乐爱好者特别是手风琴和小号爱好者的最爱,也是世界各著名管弦乐队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

说起白兰地,人们总会首先想到法国白兰地。其实,亚美尼亚酿造的白兰地同样品质独特,誉满世界,并已成为亚美尼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亚美尼亚的酒业发展史尤其是亚美尼亚的白兰地的历史,非常富有传奇色彩。

这里的白兰地生产始于1877年。但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5世纪,亚美尼亚就开始种植葡萄了。在阿拉拉特平原,年日照天数超过300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种植的葡萄含糖量高,酿酒所用的水也是山泉水,用这样的原料酿造的白兰地,品质独特,口味甘洌,醇美无瑕。作家高尔基曾对亚美尼亚的白兰地发出这样的赞叹:“从阿拉拉特的酒窖里爬上来,比翻越阿拉拉特山还要难!”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时,斯大林曾用亚美尼亚的白兰地招待丘吉尔,后者赞不绝口!此后,斯大林每个月都会给丘吉尔寄去一箱亚美尼亚白兰地。

传说,亚美尼亚也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国度,方舟就靠在阿拉拉特山上。所以,亚美尼亚人把自己当成是诺亚的子孙。亚美尼亚的酒和诺亚方舟也有关。传说中,诺亚下山后就在山下的阿拉特斯河谷里定居下来,并在山谷里种植下第一批葡萄树,用葡萄酿出了美酒。从此,亚美尼亚就有了自己的酒业。

诺亚方舟停靠的传说也为亚美尼亚带来了遗迹。在离埃里温只有20多公里的阿拉拉特山脚下,有座建于公元303年的教堂——埃奇米阿津教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教堂之一,里面有个镇馆之宝——诺亚方舟残片,平时轻易不对游人开放。这块残片现在放在一个鎏金的长方形盒子里,残片上面是镶着宝石的金制十字架,盒子的四周装饰着花纹。在盒子下端用亚美尼亚语和俄语写着“诺亚方舟残片宝盒”几个字。远远看去,这个盒子就像一座装饰精美的挂钟。

尽管“诺亚方舟”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个残片的存在,仍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此探寻方舟的遗迹。


古老的杜都克 悲伤的诉说

DUDUK(杜都克)是亚美尼亚的古老民族乐器,用杏木制成,所以又叫杏木双簧管。它有两个叶簧片,正面八个手指洞,背面一个拇指洞,只有八音度。

DUDUK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泰格兰大帝时代(公元前95年-55年),先为山间乡野的牧羊人所用,由于其优美富于表现力的音色,渐渐也用于亚美尼亚各地区的民间歌舞伴奏,在婚礼、葬礼上演奏。之后,DUDUK在在高加索、中东、中亚、俄罗斯、东欧、巴尔干等地区广泛流传。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亚美尼亚Duduk音乐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天,DUDUK的声音也经常出现在电影的背景音乐里。

DUDUK的声音苍凉、孤独,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当DUDUK响起时,你会有种空间转移的错觉,其音色忧伤、苍凉、空灵,似山谷间的回响,似天外之音⋯⋯

我一次听到DUDUK的声音,凄美的音色和舒缓委婉的旋律,就深深打动了我。似乎,DUDUK就是亚美尼亚,它反映了亚美尼亚人的苦难、抗争和无奈!


世界遗产:教堂和修道院

亚美尼亚国家虽小,却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且都是教堂和修道院。

公元301年,为了不被波斯人同化,国王特拉达三世定基督教为国教,使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一宗教国家。他们还单独组成基督教的一个教会——亚美尼亚教会,对基督教的信仰异常坚定。这一信仰至今未变。由此可见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重要地位。

在亚美尼亚期间,我们探访了这三处2000年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神圣之地。

埃奇米阿津教堂在离埃里温只有20多公里的阿拉拉特山脚下,建于公元30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教堂之一,也是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格加尔德修道院位于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上阿扎特山谷中,倚山而建,气势宏伟。格加尔德修也叫艾里凡克,在亚美尼亚语中意为“岩洞教堂”,因其大部分建筑物在岩石中凿成而得名。修道院包括一座中心教堂,两座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中心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保存完整,来这里做祷告和参观的人特别多。


格加尔德修道院.jpg

格加尔德修道院


我们最后来到萨那欣和哈格帕特两所修道院组成的建筑群。它位于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边界处的深山里。大约从公元10到13世纪,这两所拜占庭式修道院是当时重要的学府,萨那欣修道院以其注释和书法学校而举世闻名。据说,这个建筑群融汇拜占庭教会和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建筑的风格,代表了亚美尼亚宗教建筑的顶尖水平。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