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宁夏大庆
水土保持、节水型社会、防沙治沙“三个示范区”
发布日期:2019-05-07

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宁夏十分神奇:这里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却又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省区之一;这里三面环沙,水资源短缺,86%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这里北部是平原,可以引黄灌溉;中部是干旱带,有扬水工程;南部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近年来,在生态立区战略带动下,自治区水土保持、节水型社会、防沙治沙“三个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绘就出了美丽中国的“宁夏画卷”。


如今,在固原市原州区刘家沟村,绿油油的植被覆盖着山川,小溪潺潺,凉风习习,鸟叫虫鸣……难以想象,5年前这里没有树、没有草、风沙大,是个穷乡僻壤、不毛之地。


“过去,这里的牛羊不圈养,把山上的草都吃尽了,变得草木稀松,荒凉得很。”刘家沟村护林员马维虎对当时的景象记忆犹新。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粮食产量低,生态破坏严重,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3年,村里的160多户村民整村搬迁。


人迁走了,山不能荒。刘家沟村民迁出后,固原市对迁出区的山、沟、田、林、路等闲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土地类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实施精准生态修复。5年来,刘家沟村人工造林2500亩、自然修复2000亩,共造林4500亩,昔日荒山变成了绿川。


自治区的移民迁出区,分布在六盘山水源涵养区、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干旱带防风固沙区等3个类型区,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生态修复任务非常繁重。


自2014年至2017年底,自治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1272万亩土地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修复生态,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320万亩、占人工生态恢复总任务的60.5%,移民迁出区植被覆盖率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56%,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55%以上,南部山区15度以下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


水资源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缺水是宁夏的基本区情。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问题,如何打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水困局,宁夏迈出了积极探索的坚实步伐。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2006年,《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审查并明确将宁夏列为第一个省级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3年,水利部、国家节约用水办公室授予宁夏“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的意见》,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长远目标。


今年3月22日,银川举行了第26届“世界水日”、第31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截至2017年底,全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将达到400万亩。


按照降水等值线宁夏可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南部黄土丘陵区。其中,中部干旱风沙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3%,区域内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现象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天上无飞鸟,太阳像火烤,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同时,防沙治沙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西有腾格里沙漠,北有乌兰布和沙漠,东有毛乌素沙地,宁夏曾饱受沙害侵扰。上世纪60年代,自治区的沙尘天气年均达到60天,70年代甚至达到79.2天。然而,随着一代代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1958年8月,自治区成立前夕,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通车。当时,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


1968年,在沙坡头铁路沿线坚守10年的清沙工们改换了工种,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彼时,人类已有了缚住“黄龙”的成功措施——麦草方格。


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对此,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称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


防沙治沙,自治区摘得多项第一: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卫沙坡头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盐池哈巴湖是全国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建有全国唯一的防沙治沙展览馆……自治区连续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宁夏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创造了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


如今,人沙和谐,点沙成金。自治区逐步形成沙区设施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瓜果产业、沙料建材业、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七大主导沙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奋进新时代,赶考新答卷。水土保持、节水型社会、防沙治沙“三个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宁夏不断奏响新时代绿色、创新发展的凯歌。


(责编 金向德)


制作:李泓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