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我们的年和节
侗寨春时
发布日期:2015-09-27

IMG_8553.jpg


过年到贵州侗寨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你可看到各种千奇百怪的民俗活动,既隆重欢愉,又纯朴自然,跟城市里某些单调乏味的吃喝请客完全不同。


去年春节我在老家过完年三十夜之后,便于正月初一清早带着家人驱车前往黎平、榕江、从江等地侗乡。我们先是来到榕江县的栽麻乡,这一带山乡是侗族传统文化保持得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注重春节习俗的侗族社区之一。节日期间,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民俗表演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活动,就是唱侗歌,演侗戏。

唱侗歌是为了迎接外来客人。传统上,侗族的春节里一般都有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侗语称之为“weex heel”(维嘿),意思就是“集体做客”,即一个村寨的村民到另外一个村寨去做客。客人先是来到鼓楼里跟主人对歌,对到天黑之后才被分配到各家各户去喝酒吃饭。席间难免又唱酒歌,直至通宵达旦。这样的联谊是互访性的,今年你来,明年我往,如此往来不断,目的在于加强村寨间的联系,同时也为青年男女们提供谈情说爱的好机会。演侗戏则是侗族春节传统,在南部侗族地区十分盛行。侗戏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创始人为黎平腊洞的侗族秀才吴文彩。这一全部用侗语演唱的剧种是在继承了侗族民间说唱艺术“galjunc”(嘎锦,即叙事歌)和“galbicbac”(嘎琵琶,即琵琶歌)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和融合汉族的地方戏曲(主要是阳戏)而形成的,最为侗族人民喜闻乐见。在侗乡,春节里的侗戏演出,是侗族春节习俗的基本传统之一。

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许多侗寨在正月初一这天一般都要举行“祭萨”活动。“萨”为侗语音译,意即“大祖母”,是侗族的女神。去年正月初一这天,我带着家人来到榕江的归柳村,参与当地村民的“祭萨”习俗活动。我们到达归柳村的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只见数百村民身穿传统盛装,由鼓楼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吹芦笙放鞭炮前往“萨坛”祭祀。到“萨坛”之后,众人在巫师和寨老的带领下,缓缓绕坛行走数圈,之后再回到鼓楼坪前继续举行吹奏芦笙比赛。一时间,芦笙莽筒的声音铺天盖地,震耳欲聋,使人感觉整个村寨都在沸腾。

正月初二,我和家人从归柳步行来到相邻的从江增盈侗寨。我们在这里见识到了增盈侗家人的另外一种习俗,即“挑粑回门”。按照村里的习俗,在这一年中出嫁的女儿,要带着新郎回娘家拜年——问题不在于“回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别的民族那里也能见到),问题在于“回门”的内容之独特和场面之壮观,实在是罕见而令人震撼——新郎家的数十上百亲朋好友每人挑着一担糯米粑粑,结队穿越村寨来到新娘家。那一担担沉甸甸的粑粑被娘家人接过来后堆放在新娘家里,居然差不多堆满了一间屋子——想想看,那得要多少糯米才能做出来那么多的粑粑啊!


IMG_6122.jpg


黎平茅贡乡的额洞村,从正月初三到初六,要连续三天举行“踩歌堂”活动。跟别处侗寨“踩歌堂”以唱歌为主题的内容不同,额洞人“踩歌堂”的内容是以祭祀为主题的。他们先是在鼓楼里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延伸到野外的山坡上。当村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由鼓楼陆续前呼后拥地来到山坡上的“歌堂”后,巫师再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驱走妖魔鬼怪,迎接春神的到来,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让村民尽情燃放鞭炮,同时尽情对歌,歌声此起彼伏,终日不绝。有意思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能看到有许多小孩假扮“乞丐”挨家挨户乞讨,村民均乐意大方送钱,以为吉祥美好,开心快乐。


IMG_5587.jpg


正月初六到初九,我再次带着家人驱车赶往黎平黄岗侗寨参加他们在春节期间必须要举行的“抬官人”活动。活动从中午时分开始,到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以鼓楼为单位举行。先有人用滑竿形式的轿子抬着两个身着盛装的小孩绕寨游行,每到一个鼓楼都要被一群青年男女拦住唱歌,所唱的内容当然都是祝福的。有趣的不是唱歌本身,而是那些抬轿子的人,他们的打扮一律是“乞丐”模样,以引来围观者的哄笑——毫无疑问,这里的“抬官人”跟别处侗族的“抬官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别处的“官人”是成人扮演的“官人”,而黄岗侗寨的“官人”则是由小孩扮演的童男童女。因而这里的“抬官人”活动有着更加原始的文化内涵——生殖祈愿与祝福。

在著名的侗歌之乡小黄村,有一项民俗活动非常有名,就是所谓的“集体婚礼”。那是在春节之前的腊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所有需要在这一年里结婚的男女青年,只能在这两天举行婚礼,其余时间都不能举行婚礼。那种场面也壮观得无以复加。这习俗由来久远,其意难考。我们只能从亲临现场的实际感受中,大约体验到一种节约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便利与好处,但这似乎又与他们轻视时间金钱和崇尚自然无为的生活观念相矛盾,所以关于他们为何要举行“集体婚礼”的真实答案是什么?对于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新娘到新郎家吃的第一餐饭.jpg


侗族人在春节期间普遍有吹芦笙比赛的传统。这种比赛通常并不局限于本民族间的交流,而还有其他民族的参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芦笙比赛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述村寨历史。黎平双江四寨的芦笙会在正月初三举行。当我们从榕江栽麻赶到四寨的时候,如火如荼的芦笙比赛刚刚拉开序幕。这天恰遇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成千上万的当地村民身着传统盛装集结在开满油菜花的田坝上,狂吹芦笙,载歌载舞,那场面那气势,真犹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祖国西南山地丛林中的农耕民族,其族源与古代百越族群关系紧密,性情温和,热衷艺术,有吴越遗风。历史上他们依托山谷溪流谋求生存空间,开荒种田,经营农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因此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钻研艺术,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培育了一种尊重艺术和艺术家的良好文化风尚——在侗乡,唱歌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修课,而且歌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角色——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由此产生,想来应该是一种必然。侗族人有一句格言,叫“歌养心,饭养人”。这句话既是他们生活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他们的美学和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达。而要充分领略这一点,春节和其它节日期间便是最好的时候了。


IMG_8621.jpg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