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文化意在传承 前行不忘初心——记盛京满绣传承人杨晓桐
发布日期:2019-05-07

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的盛京满绣,是辽宁省沈阳市的非遗瑰宝之一,是沈阳地区独有的满族刺绣技艺符号。杨晓桐是盛京满绣的第四代传承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为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做准备,“盛京满绣文化”将作为其中一个项目参加此次论坛。


8.jpg

        盛京满绣传承人杨晓桐


人以绣载   绣以人传


提到与盛京满绣结缘,杨晓桐告诉记者:“我的外祖母哈尔哈觉罗氏是盛京满绣的第二代传承人,年轻时还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绣制过嫁衣呢!”


父母都是军人的杨晓桐,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从四岁起便跟随外祖母学习满族刺绣技艺,也制作了很多满绣艺术品。那时她还在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并没有意识到满族刺绣传承的重要性。


1991年,读大学的杨晓桐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偶然看到了陈逸飞大师的油画《浔阳遗韵》。因为喜爱,她便想到用满族刺绣来重新诠释这副经典作品。随后,她找人用工笔画将这副油画临摹出来,又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个“突发奇想”的创作。“虽然,这幅稚嫩的绣品艺术价值不高,但我一直将它保存在家中。对我而言,这是满族刺绣从日常生活走向艺术领域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2012年,杨晓桐因患腰椎病卧床休养。在病床上她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有将家族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2016年,病情刚有好转,她就把女儿叫到身边,决心要把这古老的满族刺绣手艺教授给女儿。于是,盛京满绣的第五代传承人诞生了。


不仅要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在满绣的传承上杨晓桐还打破了满绣“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保守方式。她秉承“只要认真肯学,我便真心实意地教”的理念,以开放式办学、公益性培训、校企联合教育等多种形式,为盛京满绣技艺培养了一大批传承者。2008年以来,杨晓桐在全省范围内开办公益讲座近千场,受众超过10万人,一对一传授过的学员有500多人;同时举办了120余期培训班,培训满绣学员千余人次,培养刺绣工艺师120余人。


“2016年,我走访了辽宁省的岫岩县、桓仁县、开原市新边村等一些满族聚居地,当地的满族刺绣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状况。”杨晓桐说,“非遗技艺要想传承不辍,就不能远离大众的生活,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继承传统满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基础上,她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兼收并蓄其他技法和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了盛京满绣的工艺美术作品,包括人物肖像、山水风光,仿油画、国画等,既有长13米宽65厘米的巨幅绣品《盛京满绣之盛京赋》,也有手中把玩的精微绣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走出“产业+品牌”发展之路


2012年伊始,杨晓桐创办了“盛京满绣坊”这个集研发、生产、工艺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传统手工业企业,开启了盛京满绣的产业之路。


9.jpg

        “盛京满绣”旗袍文化节大放异彩


“盛京满绣坊”秉承“让盛京满绣成为世界人民买得起,用得上的艺术品”的理念,在产品的研发上,更注重突出文化内涵,赋予绣品更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还开发了一批多元化、精细化,兼顾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产品,提升了产品档次。目前,“盛京满绣坊”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饰用品、家居用品、汽车饰品、商务休闲用品、旅游文创产品、休闲食品等七大类150余种;拥有涉及挂画、旗袍、扇面、披肩、车挂、手包等现代生活用品在内的绣品10万余幅,真正让满绣融入进了日常生活中。


在创意设计上,“盛京满绣坊”注重绣品中时尚元素与当代艺术元素的注入,开启了满族刺绣跨界设计之路。2017年,杨晓桐牵头与自贸区法国馆、法中设计师协会合作,成立了沈阳国际旗袍设计中心,汇聚中法知名设计师共200多人。各大设计师在赋予古老的旗袍更多流行性、艺术性和国际性内涵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沈阳旗袍设计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我想让旗袍承载古老的满族刺绣工艺销往世界各地,展示她独特的东方之美。”杨晓桐说,“目前,我们销往法国的绣品订单已排到了2021年。”


市面上的刺绣品种繁多,为了使满族刺绣脱颖而出,“盛京满绣坊”打响了“品牌战”和“精品战”,打造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绣”品牌。在沈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盛京满绣坊”开展一系列活动,使盛京满绣品牌一步一步广为人知。2017年12月,沈阳市文联主办“传承民族文化,讲好沈阳故事——盛京满绣”创意创业展演活动;2017年8月,在盛京满绣版权全球推广启动仪式上,除了对传统工艺进行详尽讲解、展示外,满绣旗袍秀和乐团的精彩表演也吸引了省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盛京满绣坊”还利用外事活动平台,邀请“中东欧代表团辽宁行”活动的与会人员到“盛京满绣坊”现场参观体验;2018年6月,“盛京满绣坊”主创的网络直播节目《我和旗袍的故事》开播,节目围绕旗袍服饰的工艺、生产流程以及文化内涵等内容,给网友带来了一场丰盛的视觉与文化盛宴;2018年9月,首届“盛京满绣杯——我和旗袍的故事”文学、摄影、书法、微电影、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亮相沈阳,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学习……


“去年‘盛京满绣坊’参加了辽宁省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欧洲巡展,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喜爱,今年我们将会继续带着200件作品去欧洲参加巡展!”杨晓桐信心满满地说。


“绣”出美好新生活


“盛京满绣坊”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还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推动了扶贫、非遗保护等民生及公益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杨晓桐积极与辽宁省扶贫协会对接,陆续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拉格拉村、营口大石桥建一镇铜匠峪村、沈阳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等21个村建立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和“盛京满绣刺绣基地”,培养“定点招生、定式设计、定量制作”的从业人才,并确定了先培训、再签约、后回收的合作模式。目前,“盛京满绣坊”已在辽宁省内建立了41个扶贫点,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盛京满绣坊”陆续派出数十名专业技师对贫困村的妇女进行培训,原本在外打工的妇女们纷纷回村,在农闲时候做一些刺绣,既可以贴补家用,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真正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在招束沟镇拉各拉村,有一位抑郁症女患者也接受了培训。“当她拿起手中的绣线时,完全沉浸在刺绣的世界中,脸上露出孩童一样的笑容,真的很让人欣慰!”杨晓桐感动地说。


各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宁桂梅和陈丽,如今已经成为“盛京满绣坊”的刺绣技师。她们从贫困人口到具有稳定工作的脱贫户,“盛京满绣坊”功不可没。目前,拉各拉村的“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参与者已达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子女12人,平均月收入可达2000元,全省范围内的“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已经培训绣娘1500余人。


(责编 刘娴)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