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北回归线上的减贫奇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斗“石癌”战“贫魔”创造西畴精神纪实
发布日期:2020-04-03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各族人民就展开了与“石癌”的抗争,在贫瘠的石漠化土地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如今,“西畴精神”又成为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强大精神动力,在北回归线上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为中国减贫史创造了“文山奇迹”,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文山经验”,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jpg

        西畴县三光片区罗汉冲村治理出来的土地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州,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107米。每年夏至日,太阳光会垂直照射到这里,是全球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观测太阳直射的最佳地点。但“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民谣,也道出了当地人生存的困境。


在文山州3145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97%,岩溶地貌占53.4%,石漠化面积8318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极端发育的主要区域之一。文山州基本州情概括起来还是“老、少、边、山、穷、战”6个字。截至2017年,全州动态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有41.9万人,贫困发生率13.27%。身处“绝地”,文山各族儿女不悲观、不气馁、不埋怨、不放弃,喊出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



脱贫攻坚“文山奇迹”的代表当推西畴县。西畴县土地面积1506平方公里,99.9%以上是山区,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岩溶地区占75.4%,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考察西畴后,给出结论:一个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范——西畴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写下了《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的光辉按语,激励着几代西畴人坚定不移跟党走。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拉开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经过105天苦战,他们用炸药炸、铁锤砸、炮杆撬、錾子凿,硬生生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产量是以前的4倍,一举甩掉了“口袋村”帽子。从此,炸石造地的炮声就在西畴大地轰然不息,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加以支持。


1995年12月26日,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召开,木者村炸石造地被列为现场参观点,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予以高度赞誉,“西畴精神”开始传遍云岭大地。此后,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西畴县99.9%的面积是山区,群众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出行艰难。为解决交通问题,村村寨寨都主动集资、投工投劳开挖公路。20多年来,全县共开挖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


2.jpg

        修到云层上的岩头村


在开山劈石修公路破解出行难题中,西畴人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大山深处张家老林村的张仁贵一家4口人,3个有残疾。为了修路,他们凭着大锤、炮杆、锄头等简陋工具,用两年时间“抠”出了2.2公里的进村路;居住在悬崖峭壁上的西洒镇岩头村,15户人家在共产党员、村小组组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坚守苦干12年,硬生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进村公路,圆了群众的通路梦。修路中,村民李光祥为了挣钱偿还修路借债,到安徽省的一个薄膜厂务工,右手臂不小心被机器绞断,厂里补偿给他的伤残费,他却用在了修路上。如今,在入村路旁的悬崖峭壁上,錾子凿出的一条条深深凿印和“实干”两个大字,记录和见证了岩头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艰辛。


在鸡街乡肖家塘村,共产党员、村小组组长候寿高带领4户人家用6年时间,修通硬化5公里进村路,写下了“现代愚公”开山凿路新传奇。为修路,村民邓招才的一个手指被石头压断了,但他没有中途停下,找点草药敷上又继续干活;村民姚仕斌,因为修路积劳成疾,还没等到公路修好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姚成云又接着修路,只为圆父亲没有做完的“通路梦”。在蚌谷乡海子坝村,身患乳腺癌的女党员、原村小组组长谢成芬带领本村和附近村寨群众苦干近3年,硬化全长8公里的水泥路,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她说:“我得了癌症,被判了‘死刑’,但我战胜了病魔,至今活得好好的。我们的西畴县得了‘地球癌症’,我们自己不医治,等谁来医治呢?我们一定能战胜它。”


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西畴人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先后对长箐、三光等片区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整治。兴街镇江龙村就是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村寨。2004年,在退休教师刘超仁等党员干部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自筹资金铺筑进村入户水泥路,建盖活动室,安装路灯,建设村内花园,发展“一村一品”增收产业,不等不靠自发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群众自建小康村。



“大国攻坚,决战2020。”这是总动员,也是冲锋号。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仍然是文山最大的短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不拖全省全国后腿,是文山最大的政治。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摆脱贫困是文山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夙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为了这份最大的政治责任,脱贫攻坚成为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带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


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州情的熟知。州委主要领导带头,到最贫困家庭,到最落后的乡村,察真情,看真贫。进壮乡、爬苗岭、走边关、访老区,入战区……他们遍访全州104个乡镇开展大调研。一年中召开的13次州委常委会,有9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近几年,文山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文件,明确了决战时间表和路线图。


决心澎湃处,扬帆奋进时。战胜贫困这个“非常之敌”,需要文山369万各族干部群众以愚公之志下“非常之功”。“采取超常规举措,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017年9月2日,中共文山州委九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脱贫攻坚!“明确脱贫攻坚任务,细化脱贫攻坚措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弘扬‘西畴精神’,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举全州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会议全票审议通过《中共文山州委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全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8县(市)先后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不拖全省全国后腿。全州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大行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生态建设脱贫、教育脱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金融脱贫、社会扶贫脱贫行动。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一次会上,州委书记童志云向全州发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面对作战命令,全州上下立下军令状,紧扣贫困户实现“项目扶持、安全稳固住房建设、学生上学帮扶、医疗救助、产业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安全饮用水、干部挂联”9个全覆盖;贫困村实现“硬化道路建设、村卫生室和乡村执业医生、村集体经济、党的组织和建设、电商和信息化、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包村”7个全覆盖的目标,以超常规措施攻坚克难。


会后,文山州委州政府吹响了“百日冲刺”的“冲锋号”:对照清单逐项盘点补短板,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倒逼各项任务完成,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基础数据精准行动。做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比对、清洗工作,使数据库系统数据、纸质材料与实际情况实现“三统一”。


扶贫政策对标对表落实行动。充分结合文山实际,谋划出具体措施和办法,提高政策落实的效果。


脱贫标准实化细化行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考核指标要求,把工作做准做细做实。


贫困群众就业带动。采取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形式,让贫困群众自觉、积极地参加劳动,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入,实现有尊严的脱贫。


贫困群众产业带动。把贫困群众组织、吸纳到现代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中,使其能够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红利。


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行西畴“五分钱”工程,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杂物整齐规范摆放、房屋墙面美化等工作。


“抚今忆昔”感党恩教育行动。让贫困群众历苦知苦、倍加珍惜美好生活,提升满意度。


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发挥乡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一约四会”的作用,开展文明新风教育,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法治教育,引导人们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遵纪守法,改善乡风民风。


乡村道路治理行动。加强村道的路基加固、路面平整和清理、边坡修理、标识设置等工作。


扶贫模式和亮点总结归纳行动。每个县(市)至少挖掘出3到5个有亮点的做法、模式、措施、成效,充分展示出文山州脱贫攻坚的举措、经验和成效。



“西畴精神”是伟大的、闪光的,是跨越时空、散发永恒魅力的人类精神。


2016年12月,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作出了“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的重要批示;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西畴精神”事迹的宣传报道,再次唱响了“西畴精神”;2017年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陈豪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又特别提到了“西畴精神”,强调要在全省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力;2018年5月22日,新华社记者又以《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为题报道了“西畴精神”。2018年8月22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则以《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为题,评论纪实报道西畴精神。


发扬“西畴精神”,让文山州取得了历史上脱贫攻坚最好成效。2018年底,全州累计实现473个贫困行政村出列,49.2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从819个减少到346个,贫困人口从64.3万人减少到15.0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2%降到4.71%。更为可喜的是,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政府公布,文山州砚山县、西畴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错退率、漏评率、群众认可度,以及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贫困县的退出标准要求,经过严格的检验、评估、公示后,顺利脱贫摘帽。这是文山州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整县脱贫“零”的突破,而且是高质量脱贫摘帽,为全州决胜脱贫攻坚探了路,提供了成功“战例”。


两个县高质量整县脱贫摘帽的过程,浓缩了全州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这也是文山州各族人民在州委政府的带领下,坚韧不拔、生生不息向贫困宣战的一部史诗。2020年的文山,绝不会拖全省全国的后腿,一定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文山369万各族人民有充分的信心去实现这个目标!坚决去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责编 梁黎)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