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大数据时代的民族文化
发布日期:2019-09-27

大数据是一场技术革命,正推动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影响在民族文化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数化万物·智在融合”的大数据时代,民族文化必须走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道路。充分挖掘大数据在民族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价值,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持续、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当民族文化遇上大数据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族文化领域的信息系统、互联网、区域网和数据库等软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等建设成果不断涌现,民族文化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数据信息呈现出迅猛增长和强势发展的态势,为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现实中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还缺乏应有的深度: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程度不够,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现象明显,整体效应亟待提升;数据总体储量与大数据系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区域性、样本化的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滞后;民族语言文字的数字信息化进程缓慢,大数据应用的语言文字基础薄弱;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色彩较浓,数据的文化增值未能实现最大化,视野更多聚焦于信息采集层面,信息采集、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链条价值不足,缺乏与其他行业数据的有效融合。


目前,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尊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层次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大数据对民族文化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从而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文化焕发出大数据时代应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深度融合的核心


就目前现实需要来看,推进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必须以深化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为核心,着重从以下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拓展民族文化大数据的内容。民族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成分。它们构成了民族文化大数据内容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因此,拓展民族文化大数据的内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显性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歌舞、体育、服饰、礼仪、文字等显性文化的数据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隐性民族文化的信息属性,开发适宜的数据信息建设模式,健全和完善民族价值观等隐性文化的数字形态。


扩大民族文化大数据的体量。民族文化大数据是一种海量的数据信息集合,深化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必须秉持总体与样本结合、整体与局部兼顾的原则,不断扩大各种民族文化数据的体量。一方面,要以扩大总体储量为目标,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尽可能趋近民族文化总体储量的所有数据;另一方面,要凸显区域性、样本化建设视角的重要性,加大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等各种专题性大数据项目的建设力度。


优化民族文化大数据的结构。民族文化大数据包含了各类数据信息,要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彰显,必须不断优化这些数据信息的构成状态。首先,既要注重传统服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又要加强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其次,要将资源、用户、运行服务等数据以及用户行为数据置于同等地位,促进均衡增长。


提高民族文化大数据的质量。高质量数据是保证大数据价值的前提,因而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必须注重提升数据质量。首先,要优化数据信息采集过程,确保民族文化原始大数据的原生性、本真性、准确性及可信性;其次,要完善数据的预处理和存储过程,提高民族文化大数据的过程质量;再次,要以结果质量为重点,完善挖掘算法、可视化分析等增值处理过程,提升民族文化大数据的价值性和适用性。


推进民族文化大数据的应用。推进应用是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的初衷和归宿,其重点在于:立足传承保护,应用大数据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增强民族文化的延续力;突出创新驱动,应用大数据促进民族文化优化升级,增强民族文化的发展力;强化宣介传播,应用大数据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注重开发利用,应用大数据改造民族文化产业,优化其产品链和价值链。


推进深度融合 健全保障体系


推进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必须着力健全保障体系,目前尤为紧要的是夯实以下几方面的保障基础:


政策保障。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战略高度,凸显民族文化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战略地位,完善国家政策体系,强化国家政策支撑,全力推进民族文化领域的大数据战略行动;另一方面,要将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置于区域发展战略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视野之中,构建总体发展框架,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赋予地方性政策红利,打牢深度融合的政策基础。


物质保障。推进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必须致力于解决物质保障问题,在不断完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等物质性基础设施的同时,要以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人才保障。人才是民族文化与大数据融合的关键。推进深度融合,必须将民族文化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以大数据需求为导向,健全培养平台,改进培养体系,完善培养标准,造就一支具有大数据意识、思维和技能的人才队伍,补齐民族文化大数据人才短板;要为民族文化大数据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广阔平台,促进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健全激励体系,激发民族文化大数据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民族文化大数据发展的人才动力。


生态保障。有效推进民族文化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必须着力建设良性生态环境。要以建设“共生生态”为目标,健全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机制,构建起各利益攸关方的良性关系,形成数据众筹、问题众治、应用众包、产业众创的良好局面;要强化安全意识,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大不良数据信息治理力度,加快形成安全清新的民族文化大数据生态。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民族地区普惠政策实施中的族际差异问题研究(17CZZ009)”阶段成果  责编  刘雅)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