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一场越下越酣的秋雨,彻底带走了郑州的高温天气,教练何雪芸的心情却越发忧虑。雨水增加了比赛的不安全性,她负责的湖北代表团竞技类表演项目《竹马球》,可能被迫延迟。
“教练别担心,我们都搞得定。”孩子们比何雪芸淡定,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他们都是湖北民族大学的学生,专业不同,年龄相仿,从5月集训以来就打成了一片:乖巧的土家族姑娘何灵洁会细心地帮队友补妆;队长伍家豪时不时要叮嘱队员“上场了可要注意表情,口号要喊起来”;大师姐黄蝶喜欢传授自己总结的“上马”小诀窍……
等雨间隙,同在候场的西藏运动员对他们的竹马很感兴趣,想要走近了看个明白。性格开朗的邓景峰放慢语速,向他解释道:“您看,这个是竹子做的,西藏也有的。网兜是自己手工编的,我们一会儿要踩在上面踢球呢!”说罢,大方地将竹马递给对方,让他掂量重量,还鼓励他尝试踏上网兜。腼腆的大叔被逗得哈哈大笑,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这个雨天似乎也不再漫长了。
西藏运动员饶有兴致地“研究”高脚马 龙慧蕊/摄
竹马,也叫高脚马,过去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生活在海边的京族人也会踩着它在浅滩捕鱼捞虾。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运动,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2003年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其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而充满趣味性、观赏性的竹马球比赛,代表着湖北民族体育特色,出现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舞台上。
湖北代表团是有名的高脚马项目强队,位于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拥有“高脚竞速之乡”美誉。湖北代表团在本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驻停表演,同样以“马上”展示为最大亮点。
“踩上高脚,心里才踏实”,是每个高脚马运动员的心声。赛场上,运动员们享受如履平地的自在和快乐。赛场下,长期的“马上”训练,让他们双手大拇指的第二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茧球。高脚竞速项目对脚指头的损伤更重,爱美的女运动员们因此无法涂上心仪的指甲油。
“竹马女飞人”陈芬对这样的伤痛早已释然,刚满26岁的她已经是高脚竞速项目的老将了,13岁就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诸多荣誉。本届运动会上,陈芬为湖北代表团再次拿下3个一等奖。
陈芬在高脚竞速比赛中 邹毅/摄
“就算不在赛场上,我也会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努力让高脚竞速项目发扬下去。”现在,陈芬在湖北民族大学任教,像她的教练孙传清一样,为推广和传承这项事业尽着自己的一份心力。
说起教练孙传清,高脚竞速圈无人不知,那是一个地道的“痴汉”。“看我们的接力,绝对是一种享受!”从事高脚竞速教学多年,孙传清对团队的技术水平很有自信。上一届运动会上,孙传清尝试让运动员模仿短跑中的接力,在向前跑动中完成竹马交接,将接力区的“上马”动作改为“跳马”,为他们节省了一半的时间。类似这样的技术动作湖北队还有很多,都是孙传清过去20年间反复试验出来的。在郑州的这些天,一有时间他就会去观摩比赛,一双眼睛紧盯着运动员:上马、起跑、冲刺;呼吸、节奏、精神状态,时时刻刻他都在琢磨动作。
出于职业习惯,采访时孙传清不忘向记者发出邀请:“给我45分钟时间,我就能教会你稳稳地‘骑’竹马。”这个“痴汉”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奖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高脚项目中来,推动它走向全国,成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竞赛项目”。
孙传清任教的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有发展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传统,是湖北省高脚竞速训练基地。每年湖北省民宗委拨付的专项训练资金,为学校项目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省民宗委大力支持下,孙传清的第一本专著《高脚竞速的训练法与应用》也即将出版,迈出了他项目普及计划的一大步。
“这次参赛感觉各个代表团水平提升都很快。他们中很多都曾轮番到湖北取经”,孙传清的分享理念不只是说说而已。今年7月底,西藏代表团教练耿献伟带着6名高脚竞速运动员,前往恩施市与湖北队同吃同住同训练了一周。“他们真的是毫无保留,从技术动作,到竹马选材,再到训练计划都教给我们了。”今年是西藏代表团首次报名高脚竞速项目,“在湖北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收获很大”。
其实早在5年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就开设了高脚竞速课,但北方干燥,竹马容易断裂,耿献伟只好用“铁马”代替“竹马”上课。“学生们学是学会了,也很感兴趣,但教具太笨重,跑不快的。”耿献伟认为,带学生参加此次运动会对学校发展高脚竞速项目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之后还想去跟湖北队学‘青蛙步’,想让孙教练帮着改良器材,下一届我们的水平肯定还能再提高。”西藏高脚竞速队在本届运动会上取得了不错成绩,耿献伟和队员们都期待着4年后再与湖北队同场比拼。
不止高脚竞速项目,近年来,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许多项目在荆楚之地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湖北代表团参加民族健身操项目比赛 王昭晨/摄
“到2018年底,我们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到15个,数量较2000年时增长了一倍。先后命名13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确保项目训练有场地、有经费。对有民族特色、个性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编,推广到学校、社区,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培养青年人才,为民族体育发展探索新路径。”湖北代表团秘书长、湖北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红娅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到。
的确,湖北省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上正迅猛发力。这一点,从参加本届运动会就可以看出来:包括省民宗委在内的9个部门和单位加入到筹备、参赛的具体工作中;组团参赛规模达402人,为历届之最;286名运动员参加了蹴球、高脚竞速、民族健身操等11个竞赛项目,以及8个表演项目。最终参赛项目荣获8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竹马球》《里补谷达》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项目《土家撒叶儿嗬》在本届运动会上与观众见面,展示了新时代巴山舞的风采。“我们通过挖掘整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把它们创编成全民健身项目,有效推动了一些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省民宗委民族二处二级调研员郭用德对家乡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数家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巴山舞、来凤县的摆手健身操、利川市的“肉连响”舞操,都是改编的成功案例。
表演项目《土家撒叶儿嗬》 冯小敏/摄
据郭用德介绍,在每年8月8日举行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已经成为湖北的一个惯例。在这一天,不仅会集中展示湖北全民健身成果,还会推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新项目。从2010年开始,省民宗委就积极争取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全省运动会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并逐年增加比赛项目,不断扩大这些传统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借由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平台,荆楚儿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找到了湖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金钥匙”,必将助力这项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健!
(责编 王孺杰)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