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看湘西州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发布日期:2015-11-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和大力支持。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湘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支持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湘西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全州交通瓶颈加速破解,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绿色生态加快修复,民生事业长足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全州可持续性减贫还存在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和爬坡过坎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精准扶贫,以改善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工作力度,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自治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立足州情实际,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湘西自治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全州尚有贫困人口71.6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全省的53.4%和56.7%,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坚定不移走精准扶贫之路。

第一,精准对焦主要目标。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州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湘西自治州要始终坚持把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让困难群众稳定脱贫,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第二,精准定位重点地区。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涉及75个乡镇、933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人均耕地少,生产条件差,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生活困难。如保靖县境内的白云山地区地势高差悬殊,“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要坚持把中高海拔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力量调配上重点倾斜、集中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第三,精准帮扶贫困对象。湘西自治州原生性贫困人口多,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掌握贫困状况,找准致贫原因,逐村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对贫困户的脱贫状况进行跟踪服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精准帮扶贫困对象,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社会保障托底,将有发展潜力的低收入对象实行应扶尽扶,确保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三件大事”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实际发展生产、切实保障公共服务、真真切切让下一代接受教育”的重要指示,湘西自治州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三件大事”。

首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湘西处于全国少有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硒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有着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等独特优势。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好以烟叶、杜仲、茶叶、柑橘、猕猴桃、油茶、蔬菜、百合、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尽快填上贫困村的产业空白,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水平。加强农超、农社、农企对接,积极发展连锁分销、直销直配、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搞活农产品流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其次,有效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采取项目运作、工程推进的方式,大力实施乡村公路及生产道路、农田水利及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做好农村扶贫建房、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农村社会保险等工作,使公共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覆盖,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再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湘西自治州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5761人,分别比全国少3169人、比全省少1834人。扶贫先扶智,要把农村教育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强农民自我造血功能,从源头上打破贫困“循环累积效应”。着力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建立完善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和直接向边远农村学校轮换派遣合格教师的工作机制,选优配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搞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学校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全方位帮困助学体系,确保贫困农民的孩子个个上得了学、读得起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拓展扶贫途径,着力强化推进措施

湘西自治州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呈现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只有突破现有思维局限,把扶贫开发放在全州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脱贫。

一是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新形势下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要把扶贫开发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结合起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实施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共建靓丽城镇、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出路,要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坚持山区特点、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加快构建“一个核心城市、半小时生态城镇群、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七个县城区域节点、三十个卫星集镇”的新型城镇体系。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逐步放开落户限制,让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进城的农民“零门槛”进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中心城区和城郊农村融合发展、县城与周边集镇联动发展,增强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能力,让农民工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出路、收入有来源、发展有前途,更多更公平享受城镇化的成果。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湘西自治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自然山水,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分别增长23.2%和37.5%,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湘西自治州发展的支柱产业。要把扶贫开发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拓展提质,把凤凰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湘西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整治,加快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建设,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创新扶贫机制,努力增强内生动力

做好湘西自治州的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创新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单位帮扶到村,干部帮扶到户”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制度,深入实施千个单位驻村、万名干部联户的结对帮扶工程,完善“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的台账式管理制度,实现每个单位有扶贫村、每个干部有扶贫对象,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积极扩大结对帮扶参与面,动员和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参与结对帮扶,实现社会扶贫效益最大化。

创新整合投入机制。按照“大扶贫”的工作理念,积极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少数民族发展、通达工程、烟基工程等涉农资源,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扶持的方式,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集中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重大问题,使有限的扶贫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和对象。健全封闭运行制、专户管理制、报账制、项目公示制、贫困户参与制以及项目审计、监察等监管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推行“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特色种养基地+农户”合作发展模式,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龙头企业担保为农户提供特色产业专项小额贷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推行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对特色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