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对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山东篇章。
山东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举办“鲁疆少年手拉手 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
坚定自信 凝聚力量 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让我们坚定了自信。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方面的历史性巨变,形象地概况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同时,从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九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的强大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规律,使我们凝聚了力量。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壮阔历程,精辟概括了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规律。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必将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强调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同时,站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这五个方面为我们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
夯实五大基础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尤其要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确保全省民族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
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协调推动全省民族乡村五大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积极贡献力量。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抓重点、补短板,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不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厚植少数民族经济产业支撑,激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力。继续做好全省统战和民族工作系统对口援疆援藏工作。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爱我中华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每位齐鲁儿女的心灵深处。适应新时代,注重广覆盖,创新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以各级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流动人口为重点,开展各类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山东威海市高新区怡海园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在城市服务和管理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民族因素。我们将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方式载体,拓展工作领域,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效果。坚持尊重差异性与强调共同性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充分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习惯和合理诉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出更多高效便民举措,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因地制宜、积极有序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指导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法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工作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合法权益。体现中央精神和坚持问题导向相结合,认真做好《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继续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杜绝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变相歧视行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全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凝心聚力 创新方法 抓好落实
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结束后,山东省民族宗教委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迅速在全省民族工作系统掀起了学习高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会议传达、专题辅导、报告宣讲等形式,组织社会各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提质增效抓好落实。继续组织开展好机关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机关干部大讲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委机关干部政策理论研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服务各族群众和狠抓工作落实的本领。结合山东实际,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积极贡献力量。协调有关部门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强基层民族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注重流程再造,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省民族工作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形成合力抓好落实。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我们将在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部署下,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提高沟通协调本领,积极主动争取支持,努力推动形成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省民委委员单位职能作用,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研究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清真食品管理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奋力谱写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山东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 责编 王孺杰 见习编辑 张昀竹)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