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会讲故事的民族文物 凝聚人心的“民族之家”——从民族文化宫基本陈列展说起
发布日期:2020-01-08


缘起·让文物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虽然看着有些朴素,但我们把它们视为珍宝。”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陶颖口中的“它们”,是两个位于民族文化宫主楼二层,拥有1000平方米的基本陈列展厅。曾经,由于办展条件有限,民族文化宫的20多个品牌专题展几乎都是以全国巡展的方式同观众见面的。“拥有自己的文物展示平台”,是历届民族文化宫党委和各族干部职工的共同心愿。2017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民族文化宫馆藏近5万件文物,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陶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各少数民族代表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领导敬献了大量锦旗和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这些珍贵的礼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成就的历史见证,更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最好见证。1959年,民族文化宫落成时,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响应国务院号召,拨交了许多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相关的文物给民族文化宫,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宫的馆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民族之家”职能,成为摆在民族文化宫面前的迫切任务。“让民族文物活起来,让民族文物‘会说话’,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兼展览馆馆长们发延感到责任重大,任务光荣。他多年从事文物征集研究工作,深知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


在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代表敬献中央的礼品就有2600余件,与之相关的动人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哪怕是一面少数民族同胞亲手绣制的锦旗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受益于丰富的馆藏,展览主题很快便敲定,展厅也进入布置期。2017年9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一切准备就绪。9月21日,民族文化宫隆重推出“各族人民心向党——建国初期全国少数民族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展”,成为近年来民族文化宫首个向社会开放的基本陈列展。


15.jpg

        首都群众参观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馆藏文物古籍展览


3个多月后的2018年1月,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作为新年特展,亮相民族文化宫。其中展出的159套307件馆藏珍品,均为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区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事实上,此次展览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016年8月,为做好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路非遗展,们发延带队专程前往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开展以汉族文物为主的展品补充征集工作,近百余件作品被妥善带回北京,弥补了馆藏汉族文物的不足。当年的展览大获成功,为展示丝绸之路魅力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途径。


“两个展览各有侧重,主题鲜明。‘各族人民心向党’展示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文化记忆’汇集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多样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钟兴奎阐释办展初衷。


过去,许多民族文物“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要争取让更多藏品与观众见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内蒙古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极大地鼓舞了我们,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今后进一步用好基本陈列展这一品牌,钟兴奎信心满满。


华彩·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一心一意跟党走,是我们献给党最好的礼物。”


“看到各族人民敬献给党中央的这些礼物,就像看到了一颗颗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景象,民族团结的力量也油然而生。”


“看到本民族的非遗精品在首都北京展出,我觉得很骄傲,回去以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


这一年来,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的王乐经常采访前来看展的观众。在她的笔下,全国各族观众的话语质朴生动、情真意切。作为青年职工,王乐从这些反馈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春风化雨润人心。两年多来,先后有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国家民委及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观众近30万人来到民族文化宫观展。特别是2018年初,中央组织部将民族文化宫确定为“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长期现场教学点,已相继组织了全国20个省区市40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前往参观。今年6月起,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也将民族文化宫确定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已组织20多期1000多名民族干部到民族文化宫开展现场教学。


“民族文化宫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员们来到这里,零距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加深了各民族学员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断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训班有关负责人充分肯定了基本陈列展的成效。


近500件文物,两个展厅,一西一东,遥相呼应。


走进“各族人民心向党”展厅,首先会被一面面鲜艳的锦旗所吸引。作为献给党中央的礼物,这些锦旗上的文字都是各民族同胞一针一线绣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字,同样的情感表达,如今看来依然令人感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而展厅中他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正是这个感人故事的最佳素材,诠释着边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领袖的热烈情感和优良传统。


在西南展区,一把烫金百褶布伞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熠熠生辉,彩云之南的缤纷绚丽清晰可见。这是195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末代傣王”刀世勋和傣族土司召存信一同敬献给毛主席的礼物。在傣族传统文化习俗中,金伞是傣族最高权力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人民向党的最高领袖敬献金伞,意义十分重大。第二年元旦,回到云南的召存信等人齐聚普洱专区(现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宁洱县,26个民族歃血为盟,刻碑立誓,“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共产党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民族团结誓词碑传为佳话。


走进“文化记忆”展厅,飘逸的蓝黄相间绸带悬挂于顶,似是海洋与沙漠融为一体。陕西“八大怪”泥彩塑、新疆打击乐器萨巴依、蒙古族马头琴、藏族彩绘唐卡、云南纳西族东巴画……不同用途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丝绸之路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同样是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集之路。


青海土族彩绘面具上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这些文学典籍中的汉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或严肃或戏谑,极具表现力;山西大同的回族铜盘正中间,赫然用蒙古文刻有一个“寿”字……这些文物都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沉睡的古老丝绸之路,民族文化宫馆藏品串联起古老的丝路文化记忆,向世界展示着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的生命活力。


基本陈列展,就是民族文化宫编撰的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展厅,参观者可以尝试“非遗体验区”的拓印制作木版年画,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可以使用电子阅览器查阅图文并茂的文物资讯;可以观看大屏幕上的纪实短片,了解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可以在官网关注“每周一宝”专题,“不进宫就能看展”。“我们努力把基本陈列展厅用好用足,通过多种渠道让观众能够真正走进民族文化宫,与民族文物进行深入交流。”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覃诗翠感触颇深地说。


育新·能力越强 责任越大


“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各位再来民族文化宫!”11月5日,民族文化宫迎来了今年最后一批中央组织部“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苏惠莹也顺利完成了她的首场讲解任务。短短两年时间,包括苏惠莹在内,民族文化宫来自十几个不同部门的30名志愿讲解员“培训上岗”,服务基本陈列展。


从无到有,气象一新。随着基本陈列展的设立,讲解工作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去年5月,民族文化宫成立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以下简称宣教部),负责展览的讲解、宣传及日常管理工作。一场讲解需要花费大约40分钟,而宣教部前期准备讲稿和演练则要花上数倍时间。“一开始只有3个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什么都不懂到形成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能有今天的成果是各族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分管宣教部的博物馆副馆长罗吉华介绍说,现在讲解员们着装统一、讲解专业,成了民族文化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讲解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会根据参观者的年龄、籍贯、民族、教育背景等来调整讲解内容,抓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着重讲解,在有限时间里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宣教部主任张斯齐是“老讲解员”了,总会给新加入的同事支招,“好的讲解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坚决避免说教式讲解,努力寻找展品和参观者感情的共鸣点,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基本陈列展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今年5月,“各族人民心向党——建国初期全国少数民族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展”在河北省廊坊博物馆开幕;7月,“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成功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中央圆厅;9月,“云南各族人民心向党——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展”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开幕;11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古籍系列展”进入紧张筹备阶段……“让民族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就体现在我们一点一滴的工作中。”罗吉华颇为自豪地说。


对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青年职工王佳炎而言,今年同样是特别充实的一年。他负责了其中一个展览的筹备工作,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他反复和各相关部门沟通,调整布展方案,精心选取文物。“整整一个月,光是展览大纲就修改了10次”,王佳炎回忆道。


不仅是办展,随着基本陈列展的诞生,民族文化宫的许多品牌打造工作也加速展开,16个系列百余款文化创意产品初具雏形,结合重要节庆日策划的系列主题活动,如“5·18”国际博物馆日“馆长有约”活动;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迎六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6·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守望者——内蒙古‘三少民族’的自然与文化变迁”文化沙龙活动;为庆祝八一建军节,邀请武警官兵体验非遗项目,举办“军民鱼水情感知民族文化”专题活动等,也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16.jpg

        小学生在民族文化宫开展研学活动


今年初,民族文化宫首次尝试网络同步直播“文物修复那些事儿——文物修复现场展示”专题活动,特邀退休专家现场还原修复工艺。活动现场,观众们兴致盎然,不时向专家提问。“以前都在电视里看修文物,这次能在民族文化宫亲眼见证,太过瘾了!”有观众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说。


孕育新平台,给民族文物以“新生”。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民族文化宫在干事创业的热潮中谋求着自身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实体化载体,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宣传展示的主窗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孙青友的总结令人印象深刻。

 

当人们走进民族文化宫,感受“新中国第一宫”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就是在找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基本陈列展,只是一个开端。


“文化立宫、创新强宫”,我们坚信,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迎来60岁生日的民族文化宫,必将走向下一个辉煌!


(责编 金向德)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