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战“疫”|武汉,“吾捍”——在汉经商务工少数民族群众携手战“疫”纪实
发布日期:2020-03-14

在武汉,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记者采访了在汉经商务工的部分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或坚守岗位,或冲锋在前,或默默奉献,或慷慨解囊,为保卫武汉这个“第二故乡”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抗击疫情时所彰显的大爱无私,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诠释。

 

“砸锅卖铁也要坚持到战疫胜利的那一天”

 

给黄麟打电话的时候是下午5点,他正开车前往甘肃援鄂医疗队的驻地送餐。“等我到家,就给您回电话。”

 

这一等,就等到了晚上8点多。

 

今年47岁的黄麟是回族,在武汉已经生活了23年。最初带着妻儿从甘肃临夏老家来武汉开拉面店时,店里只有他和妻子2名员工。因为门脸小,店里最多放得下5张小餐桌,厨房都是露天的。

 

23年过去了,最初那个承载一家人生计的拉面店,已经同江岸区其他拆迁的平房一起,留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黄麟在武汉开了3家连锁餐厅,招收了回、维吾尔、汉等各民族员工50多名。

 

每年春节,对于黄麟来说,都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间段。今年从1月中旬开始,他的公司——武汉市高塬风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就采购了大量食材,准备过年期间为客人提供最地道的西北风味餐饮。

 

疫情暴发后,武汉进入“封城”状态。除夕夜那天,黄麟一家4口人边吃团圆饭边收看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当看到电视画面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时,黄麟坐不住了,当即跟家人表示,想将公司采购的速冻水饺给工人们送去。

 

对黄麟的动议,26岁的大儿子黄海波有些不置可否。“送饺子到工地,他们还要烧水煮熟,很麻烦。我们有餐厅,有厨师,为啥不直接做好盒饭给他们送去呢?”

 

黄海波的提议,得到家人的一致赞同。黄麟还通过电话和微信,征求了春节留在武汉的20多位员工的意见,大家都表示支持并连夜赶制盒饭。于是,从大年初一开始,高塬公司就不间断地为两所医院的建设者提供午餐和晚餐。


1. 高塬风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在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准备餐食.webp.jpg

高塬风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在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准备餐食

 

黄麟还在微信朋友圈广而告之:“本店是民族特色餐厅,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免费送餐。我们全家在武汉做生意20多年,只想在武汉危急时刻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消息发出后,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辽宁、广东、上海……10多个省区市的援鄂医疗队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了黄麟,想要为队里的医护人员预定盒饭。不仅如此,黄麟还主动找到武汉6所疫情定点医院,向本地的医护工作者提供免费盒饭。

 

“主食:臊子面,凉菜:凉拌水萝卜、土豆丝……”在黄麟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他为各地医疗队准备的餐食种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去五六百份盒饭,每天的饭菜种类都会变些花样。有时候也做武汉热干面,让外地来的朋友尝尝鲜。”让黄麟倍感欣慰的,是黄海波在面对疫情时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儿子每天跟我一起送餐,出一趟车要跑好几个医院,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2. 高塬公司员工在打包盒饭.webp.jpg

高塬公司员工在打包盒饭

 

截至目前,高塬公司已向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捐赠盒饭超过2万份。“没有国家的安定,哪有小家的安宁!56个民族是一家,我必须为这个大家出一份力。”说这话的黄麟,语气无比坚定。

 

“我们刚到武汉的时候,大儿子才3岁,今年小儿子都11岁了。可以说,武汉就是我们的家。”黄麟告诉记者,定居武汉23年,这座城市给了他太多的包容和关爱。

 

“真的要感谢党的民族政策。我们的小儿子在武汉出生、两个孩子上学要办理相关手续,我们开餐厅要办理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资格证,都是武汉市民宗系统的干部在第一时间为我们协调的。”据黄麟介绍,疫情发生后,市民宗委很快安排相关同志为他们送来了口罩、防护服、手套、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保障了他们在配餐、送餐时的安全。

 

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黄麟、黄海波和高塬公司的员工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驱车奔波于武汉三镇的各个角落。支撑他们的,是昔日里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儿子说,我们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黄麟说到这里时,声音有点哽咽,“我告诉他,爸爸支持你,砸锅卖铁也要坚持到战疫胜利的那一天”!

 

现在,是我回报武汉的时候了”

 

“您好,我是库尔班江。”电话那端,一口地道的“汉普”(带武汉口音的普通话),着实让记者有些吃惊。

 

库尔班江是维吾尔族。2001年,19岁的他独自一人从新疆南疆的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来到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求学。近20年一路走来,他坦言“武汉就是他的第二家乡”。

 

8年前,库尔班江与当时就读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新疆老乡巴图尔结识。巴图尔是医生,疫情发生后,他联系到库尔班江,告知其自己的医院同事作为新疆驰援武汉的第一批医疗队员,正在金银潭医院和东西湖方舱医院战“疫”。

 

得知情况后,库尔班江决定去慰问这些家乡的“最美逆行者”。除了捐赠医疗物资外,如何更好地表达感恩新疆支援自己“第二故乡”武汉的心意呢?从事餐饮行业的库尔班江想出了一个妙招,“用心给白衣天使们做一顿家乡菜!”


3. 库尔班江(左三)为新疆驰援湖北医疗队赠送物资.webp.jpg

库尔班江(左三)为新疆驰援湖北医疗队赠送物资

 

2月18日,库尔班江联系上本地志愿者,又找到一辆大货车,将准备好的300个西瓜、100多份羊肉手抓饭送到了新疆援鄂医疗队所在酒店。

 

“看着医生护士们一个个走出来,戴着口罩疲惫不堪的样子,我很心疼。他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三班倒,真的很辛苦。作为武汉人,我感激他们;而作为新疆人,我又感到自豪!”库尔班江的话语中透着激动。

 

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带领患者跳舞的哈萨克族护士巴哈尔古丽,就这样认识了库尔班江。两个人加了微信后,库尔班江经常为她点赞。“新疆的女孩子很热情,很开朗”,库尔班江告诉记者,很多患者都很喜欢这些来自新疆的医护人员,觉得她们“不仅善良,而且乐观。”

 

除了慰问来自家乡的医疗队外,春节期间,作为湖北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还组织了一场商会内部的募捐活动,共筹集到70万元战“疫”资金。除了捐款,商会的成员企业也都在行动,尽己所能为这座城市做点贡献。

 

了解到武汉“封城”后,部分大学生滞留学校,急需帮助的情况后,商会各族企业家积极联络各大院校,火速支援,筹备急需物资。

 

“有些老乡一大早骑着三轮车把物资送到商会门口就走了,还有很多老乡捐款后不留姓名……”库尔班江介绍这些情况时,颇有些感动。通过商会的努力,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的学生陆续收到了爱心物资。

 

很快,新疆在汉企业援助武汉各大高校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开。“这才是中国精神,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为新疆人点赞” “在武汉,我收到整整一箱的物资,真的好感动,感谢感谢”……网友们纷纷为商会点赞、留言。

 

如今的库尔班江,已经在武汉成家立业,经营着湖北、湖南两地15所高校的19家餐厅,公司中有汉、维吾尔、回、撒拉等各民族员工200余名,每天为2万多名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去年,他还当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饮水思源,不忘桑梓。库尔班江告诉记者,他刚创业时,武汉市各级民宗部门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了他很多帮助。“每当企业有困难,我们都会首先想到找民宗部门帮忙解决。在我心中,他们就是‘娘家人’,让我这个新疆人在武汉能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

 

近20年的时光,珞珈山下的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当年那个青葱少年,也步入不惑之年。“我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武汉。我很感激这个城市,它给予了我太多,现在是我回报它的时候了!”库尔班江的话,道出了他对武汉的一往情深。

 

“武汉有难,我决不能走”

 

对于斯朗丹增曲培来说,这本来应该是个普通的春节。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他原计划于1月17日湖北省“两会”闭幕后,像往常那样回西藏过年。

 

未曾料到,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他回家的路。

 

“听说武汉可能暴发疫情后,我第一时间把机票退了。当时还没‘封城’,但想到武汉此时有难,我决不能走。”斯朗丹增曲培做决定时,丝毫没有犹豫。1月23日,武汉“封城”。这之前,他已经和朋友一起,紧急从上海购得一批N95口罩,并安排物流马不停蹄地送往武汉。大年三十深夜,物流车到达武汉高速通道出口时,道口已经封闭,斯朗丹增曲培连夜协调安排车辆去高速路口运回了这批物资。

 

“大年初一清早,我们就把口罩送到了相关单位。”据斯朗丹增曲培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由他担任负责人的湖北省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先后为武汉西藏中学、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汉区交警大队和部分街道社区捐赠了4万个N95口罩,并承担起供应江汉方舱医院400余名医护人员早中晚三餐的任务。


4. 湖北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为武汉西藏中学赠送口罩.webp.jpg

湖北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为武汉西藏中学赠送口罩

 

6:30、11:30、17:30,分别对应着医护人员的早、中、晚三餐的送达时间。“看到新闻报道里医护人员除夕夜的工作餐是方便面后,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吃上热乎的饭菜。”斯朗丹增曲培告诉记者,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是湖北和武汉援藏工作的成果,更应该在这个时候尽己所能回馈荆楚人民。

 

从雪域高原到江汉平原,在汉生活工作了34年的斯朗丹增曲培,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武汉”了。与库尔班江一样,他的“汉普”相当娴熟。

 

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1986年,斯朗丹增曲培从西藏昌都来到湖北省沙市六中西藏班(今武汉西藏中学)读书,毕业后留在武汉创业,妻子是当地的汉族姑娘。从一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唐古拉饰品店”小老板,到现在拥有8家公司的企业家,斯朗丹增曲培一路走来,收获的是满满的爱和感动。

 

说起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斯朗丹增曲培坦言是因为“武汉对外来少数民族的服务工作用心、用情”,而自己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更义不容辞要为“保卫大武汉”尽一份心。

 

“疫情发生后,市民宗委的同志找到我,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为战‘疫’多做工作。武汉是我的家,我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家。”

 

除了捐献防疫物资、为医护人员提供一日三餐外,斯朗丹增曲培还开展了心理疏导、防疫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西藏人在湖北’,这个群有几百人,每天我都会在群里做安抚工作,告诉老乡们不要恐慌。同时也向大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讲话精神,还有一些防疫小知识。”斯朗丹增曲培介绍道。

 

“封城”这段时间,斯朗丹增曲培也有过担心。“周围有朋友患病去世,听闻后不敢相信,心里很难过。”回忆起自己亲历的这些生死离别,他沉默了一会。

 

运送物资的时候,他们从武昌开车到汉口。本来热闹的“楚河汉街”,早已空无一人。“就像按了暂停键。”这一幕,令斯朗丹增曲培感到无言的伤感。但每当看到新闻报道里各地“逆行”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涌向武汉的救援物资,还有默默坚守武汉的社区工作者、民警、志愿者,再联想到自己正在做的事,他又立即振作了起来。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是武汉这座城的悲欢离合,激发了我们的勇气和力量。是这场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采访结束,斯朗丹增曲培的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耳边回荡。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殊死搏斗的武汉保卫战中,我们见证了各民族在汉同胞对这座城市的感恩之心和反哺之情,也见证了流淌在各民族血液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他们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形成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史诗。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的气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性格。采访这几位在汉少数民族同胞的过程中,记者常常有感于他们的豁达、乐观,有感于他们面对灾难时的果敢担当、淳朴善良,有感于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仿佛看见在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是如何张开双臂接纳了他们;而他们,又是如何融入了这座城。

 

民族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疫情发生后,各族同胞在第一时间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深情厚谊,也温暖和感动着武汉民族工作部门的同志。在采访中,武汉市民宗委主任赵学龙告诉记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多次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武汉各族儿女深受鼓舞。我们将继续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相关指示精神,团结在汉各民族的力量,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文:本刊记者 许鑫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