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我就是为壮锦而生的”——记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贺卡
发布日期:2020-05-11

“金壮锦,意为珍贵的壮锦。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壮锦寄托着壮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寓意吉庆、祝福和爱。我们的初心就是让更多人在爱上传统织锦精美外表的同时,让民族文化代代传承。”

                                                                                                                            ——贺卡


32年前,贺卡还不叫贺卡。在广西来宾的小县城忻城,她是文化馆里名叫贺定钰的馆员。也正是在这里工作时,她因参与了一次当地受联合国资助的文化项目调研,而与壮锦结缘。此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三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壮锦保护传承之路上,助力濒临绝境的壮锦“起死回生”并跻身中国四大名锦,让这门古老手工技艺走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起死回生  闯出一条“复兴之路”


壮锦历史悠久,诞生于唐宋年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颇具规模。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常常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后来在民间也开始流行。清《广西通志》中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织锦是壮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壮锦也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装饰品。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迅猛发展,更多的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老一代的壮锦产品工艺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加之图案式样花色陈旧,己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连壮锦发源地之一的忻城县也只剩五六个人还在织壮锦,县里的壮锦厂已在破产边缘徘徊。壮锦的惨淡经营让年轻一代望而却步,这门古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困境。


但是,美的东西总是可以引起人的共鸣。1988年,贺定钰在参与文化馆调研时第一次接触到壮锦,只一眼,她便被那些色彩绚丽、图案精巧的艺术品吸引了。在随后的调研中,她还了解到壮锦结构严密,并且结实耐用,心里便一直牵挂着,“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才能推广出去呢?”


此后十几年中,贺定钰一边工作一边搜集整理壮锦,几乎走遍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她走村串户寻找传统手工艺人和作品,收藏来的织锦、绣片足足有10大箱。


经过多年筹备,2004年,贺定钰创立了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给自己改名为贺卡。她说,贺卡这个名字简单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贺卡”所承载的是一份美好祝愿,我希望我们的壮锦作品可以给人们带去幸运和吉祥。


成立之初,公司确定了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向,并始终努力推进着。从第一届东盟博览会开始,贺卡就带着壮锦不断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到处登台亮相。起初只是一个小摊位,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后来通过不断参加大型的地方性或国家性展览,“金壮锦”逐渐被更多人认可和喜爱,成为一张独特的“广西名片”。


“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贺卡告诉记者,那一年恰逢香港回归10周年,贺卡希望可以用壮锦艺术来表现这个主题,并借此机会将广西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正巧,有家企业正在筹划相关的文化活动,贺卡找到该企业的负责人,提出了“中国四大名锦展演,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方案,使对方眼前一亮。“和其他人不同,我唯一的诉求就是推广壮锦艺术,没琢磨怎么赚钱。”贺卡说。


展览首日,出自八位壮锦大师,长3.5米、宽2.4米的巨幅壮锦亮相香港,让广西壮锦在香江一炮而红,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一同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贺卡说,“跻身中国四大名锦的品牌创意,并非我的一时之念。壮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有被业内认可的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有《壮锦献给毛主席》的光荣历史……一直还不够壮大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我们只是顺势而为。”


随后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贺卡负责组织和策划广西非遗传习区的运营工作。她组织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领着4名技艺精湛的“织女”日夜赶工,耗时96天织就了一幅长6.6米、宽3.68米的壮锦。贺卡告诉记者,为了使这幅织锦的图案更为细腻、生动,他们研究改良了织线,由粗变细;同时,反复对织机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以往壮锦每格只能织45厘米宽的难题,为这幅巨大的壮锦没有接缝、一次成形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幅蕴含着深刻文化含义的织锦,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织锦上端是两只栩栩如生的五彩凤凰在上海世博会会徽旁翩然起舞,凤凰被壮族人民看做神鸟,代表着吉祥;中间是和平鸽组成的世界地图,并用汉文、壮文和英文标记‘广西壮锦献世博’字样,象征着世界和平;下方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手拉手围绕铜鼓的欢腾场面,代表广西各族人民共庆世博会,寓意‘民族大团结’;底部的12个平安结表达了对世界人民平安吉祥的诚意祝福。”贺卡说。


世博会“献壮锦”活动增加了壮锦的国内外曝光度,加之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鼓励引导,金壮锦公司的订单从海内外相继飞来。现在回忆起来,贺卡还是满心自豪:“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解决壮锦市场问题,首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壮锦,让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才能让壮锦重生。”


文化赋能   “织绣”助力脱贫


传承推广壮锦技艺是贺卡的初心和使命,让生活在大山里的壮族人民因为这项古老技艺而脱贫致富更是她的迫切愿望。


2016年,贺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等多家单位和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共同策划了以“传承技艺、唤醒记忆”为主题的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采用“博物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五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并在广西黄姚古镇试点实施。


8.jpg

2019年广西黄姚古镇桂绣第二期培训班开班


前期,由广西博物馆与金壮锦公司共同负责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发动组织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参加培训和织绣活动;后期,由合作公司收购半成品,加工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并统一销售,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以此帮助参加培训的学员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免除绣娘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我们还给每位学员每月1500元的培训补贴,并且会一直回购她们的作品,包括磨练技艺阶段的失败作品。”贺卡说,从零基础的学员变成织绣领域的工艺美术师,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金壮锦一直是学员们强有力的支持者。


仅一年时间,首批40名学员通过织绣技艺培训,就获得了总计11万多元的收入,其中个人织绣最高的学员年收入超过7000元。


“非遗+扶贫”的有机结合在黄姚古镇试点获得良好效果,贺卡十分高兴。2018年7月,她又在革命老区龙州县双蒙村板池屯建立了龙州壮锦技艺工坊。


工坊建立后,村里57岁的绣娘黄秀娥和女儿李雪娇一边照顾家庭、兼顾农活,一边利用闲暇时间每天织锦3小时左右。黄秀娥单靠织锦这一项年收入已近万元,女儿的收入也和母亲不相上下,母女俩真正做到了家门口实现就业,稳定增收。在外婆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外孙女潘俊欣也跃跃欲试,今年12岁的她已经能坐在织锦机上灵活操作,独立织壮锦了。


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工坊的织女从刚开始的32人增加到55人,年龄最大的74岁。“其中有18户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们利用空闲时间编织壮锦增加收入,现已全部实现脱贫。”贺卡高兴地说。


壮锦技艺在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同时,也在吸引更多的人来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织锦文化。2018年,龙州壮锦技艺工坊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确定的第一批(全国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金壮锦公司已在广西建立6个织绣培训基地,还在台湾建了1个,先后在民族地区开展60多场次织绣培训,受益妇女累计1000多人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织娘们的收入也没有受到影响。贺卡介绍说,“特殊时期,织娘们都各自待在家里织壮锦,疫情结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让大家在没有复工的情况下也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创立品牌  老技艺焕发新光彩


早年,贺卡在各地考察民族传统织绣时就了解到,广西的少数民族刺绣品种丰富、美轮美奂,不仅有壮绣,还有苗绣、瑶绣等多种刺绣种类。她开始思索,就像广东的粤绣一样,广西的刺绣也要有一个代表品牌,这样更加利于市场开拓。为了让广西民族地区的刺绣技艺打出一张“组合牌”,2012年,贺卡与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一起研发并打造了“桂绣”品牌。


“桂绣”是广西刺绣的集大成,它吸收和融合了汉、壮、瑶、苗、侗等广西各民族的传统刺绣技艺和图案纹饰,具有色彩鲜明、地域性强等特点,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广西本土原创刺绣品牌。不仅如此,“桂绣”还提炼出了顺应时代的新绣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贺卡认为,如果不创新,刺绣技艺也只是“有工艺,没创意”。金壮锦公司在传统民族刺绣的基础上,加强创意设计,结合当代市场需求和审美取向,制作出各类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含服饰、家居用品和各类DIY产品。2014年,“桂绣”品牌被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产品远销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除了“桂绣”品牌的打造,金壮锦公司团队还研发了“金壮锦”“壮太锦”“古麦蒙”“金绣球”等多种自主品牌。其中,“壮太锦”是广西传统壮锦和台湾花莲太鲁阁锦融合的结晶,是金壮锦公司除“桂绣”外倾力打造的另一个品牌,蕴含着一份独特的两岸情缘。2017年,一匹长达8米、用时3年织成的精美秀丽的“壮太锦”亮相“桂花与壮太——壮锦太鲁阁锦历史文化展”,让广西壮锦和台湾太鲁阁锦紧紧相连,成就了一场始于7年前的美丽约定。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带着壮锦去厦门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发现台湾花莲太鲁阁展区的一幅幅太鲁阁锦与广西壮锦的质地、图案十分相似。随后,他带着这份好奇邀请了太鲁阁锦传承人连美慧来广西,与时任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的贺卡共同比较研究两地的织锦。


随后的3年时间里,连美惠、贺卡走进了广西60多个村落,总共找到7个相似度高达99%的图案。为了把这些相似的图案传承下来,她们共同决定,把壮锦和太鲁阁锦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壮太锦”。


9.jpg

金壮锦公司团队与意大利设计师开展合作


去年,桂台“壮太”织绣研究生产基地在南宁挂牌,与此同时,台湾花莲太鲁阁也成立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双方还会定期赴对方的织锦基地交流学习。眼下,“壮太锦”的图案也被创新应用在服饰、背包、围巾等文创产品上,销往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两岸织娘织就了一个新的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希望把‘壮太锦’打造成为中国第五大名锦,祖先的智慧和技艺也将继续传承下去。”贺卡对“壮太锦”的前景信心满满。


眼下,贺卡又在为建立“欧洲广西民族文化推广中心”而奔忙。该项目于去年启动,第一批设计稿的50个单品已完成,计划通过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以及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让世界了解广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把广西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每每被问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传承发展壮锦这项耗时又费力的工作时,贺卡总是轻描淡写:“我就是为了壮锦而生的!”


文:本刊记者 王孺杰      受访者供图

责编:刘娴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