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迎难而上 补齐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日期:2020-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预期的要好,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加快补上,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我们要迎难而上、一鼓作气,进一步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一、抓重点解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取得关键进展

  

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4方面补短板任务要求,持续加力、精准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取得关键进展。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就业、消费等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广泛参与机制,有力推进定点帮扶等工作。截至2019年底,累计支持73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5万个、住房260余万套,可安置947万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808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进度达97%,贫困县摘帽344个,摘帽目标进度达94%,贫困发生率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脱贫攻坚带来的严峻考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扶贫车间、农村饮水安全、以工代赈等项目开工复工,积极挖掘公益岗位潜力,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城返岗和外出务工,对因疫情返贫致贫人员及时落实帮扶措施,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有力推进。


1.webp.jpg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西藏昌都市是西藏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成本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域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通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昌都市实现全市11个县(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预期目标。左图为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夏里乡吉热村村民在安置点楼前;右图为八宿县乃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2020年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速发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成效日益显现,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典范。201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地表水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74.9%,劣V类水体比例降至3.4%,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累计下降23.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累计减少11.5%、11.9%、22.5%、16.3%,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截至2019年底,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净增长的25%。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3%、4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减少40.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近87%;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顺利启动,排污许可制度加快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国家节水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有序开展。

  

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深入推进。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教育短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对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9年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顺利完成。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稳步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深化。截至2019年底,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育幼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规范托育机构设置和管理,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完善推进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价格普惠、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社会保障兜底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9.68亿人,参保率超过89%,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从3%提高到3.5%。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全面推开,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54亿人,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更趋完善,医疗保障扶贫扎实推进。强化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帮扶,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向115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552亿元,惠及职工7290万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逾1000亿元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461.2万失业人员领取到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稳步推进,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持续完善,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去年城镇棚户区改造开工316万套。


2.webp.jp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经过艰苦卓绝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连年持续缩减,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典范。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通过治沙造林,昔日区域内的裸露土地全面绿化,呈现出一派“塞上森林城”的美景。图为2020年5月24日拍摄的榆林市河滨公园。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他各项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持续有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文化软实力建设扎实推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目前看,“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5项主要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已提前实现,大部分指标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经过不懈努力,预计到今年年底,部分指标可以超额完成,部分指标可以全面完成,极少数可以基本完成。

  

二、保持战略定力,正确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企业运行困难较多,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仍较突出,重点领域改革仍需加力,重点领域风险有所集聚,社会民生领域面临较大挑战。这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考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重点群体稳就业难度加大。受疫情影响,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少增10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为6.0%。企业用工需求大幅下降,一些地方稳岗压力上升,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加大。疫情过后出门求职人数增多和外出务工意愿上升,中西部劳务输出地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今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叠加放大。

  

脱贫攻坚面临“加试题”。剩余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2707个未出列贫困村和551万未脱贫人口,虽然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三保障”还面临不少挑战。受疫情影响,部分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困难,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无法正常开展,部分扶贫项目未能按计划推进,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明显“缩水”。不仅未脱贫人口脱贫难度增加,已脱贫人口中也可能有部分群众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部分群众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

  

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凸显。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短板比较明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不足,县乡(镇)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重要物资国家储备体系尚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冲击是短期的、暂时的、总体可控的。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化危为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三、勇于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后冲刺和收官阶段。我们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3.webp.jpg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多方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2020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2020年高校毕业生百日攻坚现场招聘会”首场招聘会,4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271个就业岗位。图为参加招聘会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才E站服务区”查询岗位信息。 中新社发 丁根厚/摄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如期实现。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对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务工。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进度,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当地就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组织好产销对接,解决因疫情等造成的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允许地方今年酌情调整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政策,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奖补力度。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等脱贫攻坚“扫尾”工程开复工和建设,细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补齐大型安置区配套教育、医疗设施等领域短板。扩大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因疫致贫问题。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深化定点扶贫。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效,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共同富裕。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保障就业关键是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渠道。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的援企稳岗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充分用好失业保险等就业援助机制,强化与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扩招计划,推动国有企业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实施规模。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网和隔离墙。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制保障,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力争各省都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构建以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和呼吸科等为骨干、其他医疗机构为预备队的动员机制,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抓好源头防控,注重精准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在保证群众取暖的基础上,构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长效机制,扩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规模,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大铁路专用线建设力度,持续推进货运“公转铁”。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推动实施一批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编制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支持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垃圾处置和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研究治理快递包装污染及商品过度包装,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扎实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多措并举保障基本民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实施救助。做好重点农产品、重点时段价格调控和稳产保供,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来源:《求是》2020/11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