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宁夏吴忠市弘德村
发布日期:2020-07-14

6月的塞上江南,正是瓜果飘香时节。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听取宁夏以及弘德村脱贫攻坚情况介绍,看望村扶贫车间的务工群众,了解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随后,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来到回族村民刘克瑞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和刘克瑞一家聊家常。


追随总书记的脚步,6月11日,本刊记者第一时间回访了弘德村。


2.jpg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一角(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 王鹏/摄


(一)


走进刘克瑞的家里,干净简洁的陈设让人眼前一亮。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记者饶有兴趣地听刘克瑞讲述他们一家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


3.jpg

刘克福一家全家福     杨义/摄


“总书记详细问了我们生活、吃水、上学、务工等情况,真正把咱老百姓放在了心上!”回忆起4天前总书记来家里的情景,47岁的刘克瑞仍然十分激动。


沙发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他家的全家福,照片中坐在前排的刘克瑞显得格外年轻、精神。“这是2013年儿子结婚时照的,已经7年了。”刘克瑞笑着对记者说,这些年家里、村里的变化都非常大。刘克瑞一家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不宽裕。2017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推进,刘克瑞一家摘掉了“贫困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今年小女儿也出嫁了,老两口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安享晚年了。


刘克瑞告诉记者,如今家里4亩地全部流转了,每年有2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他还加入了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去年分红8000元,今年至少可以分红2万元。儿子、儿媳都在村里的工业园区纺织厂务工,两人加起来每月工资大致六千多元。因为5年前出了车祸,刘克瑞的腿有些残疾,村支两委安排他管护村里的蓄水池,每月有1000元收入。妻子马建花料理家务之外,也能就近打零工赚钱。“算下来,我们全家年收入能有10万元左右。”刘克瑞说,这一切都让他非常满足和感恩。


刘克瑞的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属于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2012年7月,刘克瑞和村民们一起,作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到了弘德村。当时,政府为每家建好了一间54平方米的房子,还配有一个小院子,水、电、路都通到了家里,每户只需交纳1.28万元的搬迁费。


“在老家是靠天吃饭,雨水好就有收入。如果碰上暴雨冰雹,连冲带打,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孩子读书的地方离得远,下雨天也不敢让孩子上学。现在喝水有自来水,孩子上学村里就近有幼儿园和寄宿小学,看病有卫生院,买东西有市场,比在老家方便多了!”对比往昔的日子,刘克瑞觉得如今的生活格外甜蜜。


弘德村所在的红寺堡区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受益于扬黄工程,黄河水被引到附近的水厂,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农田灌溉用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人畜用水。


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红寺堡区累计开发耕地70万亩,易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个县的移民23.3万人。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红寺堡区像刘克瑞一家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共同心声,也是党和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在宁夏各族人民心中铸就的一座丰碑。


(二)


弘德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列入“十二五”规划的生态移民村,2012年由吴忠市同心县、固原市原州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而建村。全村现辖6个片区,常住人口1522户6444人。2014年,弘德村被确定为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1036户4497人。


48岁的村支部书记任军,是弘德村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村里脱贫奔小康的致富带头人。搬迁前,他是所在村村委会的会计,2017年当选弘德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任军带头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养殖合作社。今年,他又将村里的15个养殖合作社组成了联合社。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弘德村时,任军作为村干部代表为总书记做了“向导”。


“得知总书记要来我们村,我又激动又紧张。等到和总书记一说上话,心里一下子就轻松了。”任军回忆,总书记在考察村里的扶贫车间时,总共在4个地方停下了脚步,询问了“务工群众搬迁过来后过得怎么样,收入和身体状况如何”等问题。“习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得特别详细。”任军对总书记考察的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对总书记的叮嘱更是铭记在心头。


采访期间,任军带记者来到了总书记到过的村扶贫车间。这是一个占地3300平方米的纸箱厂,每天约有60多人来上工,90%是本村村民。车间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岗位固定的年轻人月收入3000元左右,年迈些的村民以打零工为主,月收入从几百元到千余元不等。


45岁的魏招娃、52岁的马翠平正在扶贫车间里忙碌着。对她们而言,在这里工作不仅交到了更多朋友,也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有奔头。午休时间,她们还能赶回家给老人小孩做饭,挣到的工资供孩子们上学或者学手艺等,“日子比在老家好多了!”


67岁的郑耀明和55岁的赵淑梅是夫妇,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人正忙着给牛奶纸箱安装塑料把手,工作十分细致认真。扶贫车间里,像这样的老年人不少。他们每天做工5个小时,一周休息2天,一个月下来每人可以挣到700元工资。老两口曾在穷山沟里待了大半辈子,如今自己挣钱花,还能享受国家给的低保和养老金。“托党的好政策的福,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郑耀明激动地说。


这几天最让郑耀明开心的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扶贫车间时曾和他“唠家常”。“总书记问我家里有几间房,我说3间。他又问我多大年纪,我说67岁。总书记马上就说‘你和我同岁’。”总书记的亲切,令郑耀明感到温暖,他当时就回答:“谢谢总书记的关心,您辛苦了!”


吴忠市扶贫办主任蒋文军告诉记者,扶贫车间是市里摸索出来的两大精准扶贫模式之一,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一般通过政府筹建、企业自建、闽宁帮扶、包村单位援建等不同方式,根据村里的产业特点建立。目前,全市有扶贫车间58家,用工人数达到41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40%,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


“弘德村的老年人在扶贫车间打工,除了增加收入,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通过打工,老年人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经济负担,还能给孙辈们买点小礼物,或者补贴家用。这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独立自信,活得更有尊严。”蒋文军表示。


(三)


从扶贫车间出来,任军又带记者走访了村里的卫生院、文化广场和商贸市场。卫生院外墙上,“闽宁协作”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卫生院规模较大,完全能满足全村群众寻医问药的需求。


位于广场一旁的晋江商贸市场,是2013年由福建省晋江市援建的闽宁协作项目。市场外部是餐饮、五金、粮油、药品等商铺门面,从早到晚都是人来人往,拥挤热闹。走进市场,可以听到乡音十足的叫卖声:“买凉皮子来!买甜胚子来!”售卖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服饰衣物的摊位各有特色,应有尽有。“快递可以送到市场,短信通知村里人来取就行。”任军介绍。


“这一家是村里比较能干的。”任军带记者走进市场门口一家名为“开心五金百货”的小商铺,里面的货物摆放得满满当当,唯一的空闲地还坐着不少人休息聊天,显得人气很旺。


32岁的回族女店主锁伏蓉精明干练,她告诉记者,搬新家后,一家人就开了这家五金店,想着省心、安全,足不出户就能养家糊口。过去,锁伏蓉的丈夫跑长途运输,东奔西跑是常事,她免不了牵肠挂肚。自从开了店,夫妻俩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店面从市里进货,薄利多销,挣的钱足够家用。今年初,丈夫加入了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店面主要交由锁伏蓉一人打理。


今昔对比,锁伏蓉坦言,新村生活比老家方便许多,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任军笑着告诉记者,这样规模的小店,年收入一二十万元并不是难事。


在党和政府富民惠农政策支持下,乡亲们从老家移民搬迁,不仅家家户户都有了新气象,整个弘德村的变化更是巨大——


6742.7亩土地全部流转,全年流转创收357万余元。从2016年起,村两委带领群众以反租倒包模式将2460.28亩土地转包于110户群众进行管护,平均每户承包22亩,每亩年收益超过1000元,户均年纯收益达到2.2万元以上。


2018年,通过园区、农业企业以及劳务经纪人的引领,弘德村共输出劳动力1669人,以农业企业季节性用工为主,实现扩大就业增收脱贫。针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劳动能力弱、无技术等剩余劳动力,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都有扶贫车间作保障。


今年3月,村里15个合作社联合成立了红寺堡区鲁家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动了全村520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5户。目前,联合社养殖肉牛2000多头,今年底预计养殖量可达到3500头以上。


去年底,弘德村正式摘掉了“贫困帽”,脱贫1016户4447人,仅剩20户50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9.8%下降到0.78%,人均年收入由1800元增加到8435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催人奋进。弘德村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团结一心,用勤劳双手奋斗出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成为宁夏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四)


跟随任军,记者又走访了村里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贺东花一家。家中只有母子二人,母亲贺东花已经70岁,其子今年47岁,有精神残疾。任军介绍,像这样的家庭,国家低保兜底每人每个月有380元,贺东花另有养老金每月200元,儿子有残疾津贴每月280元,家里还有土地流转金1378元。这样算下来,一户平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已经超过了今年的脱贫标准。


“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这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也是弘德村对剩余20户尚未脱贫人口的承诺。


“对于三四级残疾人员,病情好转或有一定劳动能力者,可以让他们加入养殖合作社,或安排公益性岗位增加其收入。对于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依靠国家政策兜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任军介绍到。


事实上,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弘德村已经超出了国家脱贫标准,而如何高质量脱贫,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进一步增强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过上小康生活,村支两委仍在不断努力。


当前,弘德村村民早已饱暖无虞。在安全住房上,村里每家每户住的都是国家统建房,且绝大多数房屋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例如刘克瑞一家就在原来54平方米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一间住房。“到6月底,全市432套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后,农村的危房就全部实现清零了。”蒋文军介绍。


在教育扶贫方面,弘德村按吴忠市的统一标准享受优惠政策: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就读,乃至就业都有全程支持:幼儿园一年有2400元补助;初中为九年义务教育;上职高免学费,每年另补3000元生活费;考上大学者,每年发放4000元燕宝慈善基金;大学毕业后,享受创业就业扶持贷款;对于初高中毕业,又不愿意上职高的,鼓励在职业学校培训专门技术,补贴6000元。同时,在健康扶贫方面,村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由原来的130元增加到了今年的280元。此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住院,自付合规费用不超过10%。


“习近平总书记临走时问村民生活过得好不好,大家都说好。总书记说,你们发自内心地说好,是真正过得好。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每每回想起总书记来村里的那天,任军心里就感觉更踏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既是对全村乡亲们的承诺和期许,更是弘德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们要有想法、有作为,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编  龙慧蕊)


流程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