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这是库尔班·尼亚孜常常对师生们说的一句话。
库尔班·尼亚孜出生于1964年,维吾尔族,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8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库尔班·尼亚孜被评为“改革先锋——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他16年如一日,在祖国边疆地区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2003年5月,库尔班不顾家人的反对,投入60万元创办了新疆第一所民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在维吾尔族占99.5%的南疆农村,当时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有些群众的思想还比较封闭、保守。在这种大环境下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学校,困难可想而知。
“库尔班是个骗子,办学校是假的,等镇里无偿划拨的土地升值后,卖出去挣钱是真的。”“库尔班不爱自己的民族,全部请汉族老师用普通话授课,我们自己的语言被消灭了怎么办?”⋯⋯办学之初,库尔班遭到了嘲笑、责骂,甚至是人身攻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过得十分艰难。
然而,他办学的意念始终坚定。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16年来,他坚持请汉族老师授课,让他们始终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库尔班要求大家全天候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并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打快板等形式向学生们教授《三字经》。“《三字经》是一种文化,一种旋律。对这种旋律,孩子们很感兴趣。”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库尔班在学校开设国学堂,设立孔子像。国学堂的墙上挂着24张展板,每个展板展示一个朝代的故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爱国情怀,立志成为一个既熟悉本民族文化,又心胸开阔、目光远大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每逢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师生一起吃饺子、包粽子、吃月饼。老师也会给学生们讲授与节日相关的故事。除此之外,从小学三年级起,每晚学校都组织师生准时收看央视新闻联播,学习戏曲、秧歌等国学文化。
2016年,该校首批毕业生参加高考捷报频传。穆萨图尔贡更以701分的成绩成为阿克苏地区的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也成为了乌什县历史上第一位清华学子。截至2018年,该校共有九届557名学生参加考试,454名学生考取了内地初中班,录取率达到81.5%。
库尔班16年的坚守,使得新疆越来越多的学校受到鼓舞,为广大的维吾尔族青少年开辟了一条现代、文明、开放、包容的光明大道。
16年来,库尔班坚持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古典文化、建筑装饰文化“六个文化”进行全方位引领。除开设国学讲堂之外,还创立了少年宫活动中心,让孩子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京剧、二胡、古筝等传统文化。
“学校是改变人生的最好地方。16年,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特别是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走正确的道路。大家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库尔班在谈到学校教育时说。
2008年,库尔班将陕西的安塞腰鼓带到家乡。很快,学校680余名学生学会了打安塞腰鼓,那铿锵的鼓声、威武的阵势使每一位参观者都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很多村民也被腰鼓独特的风格所吸引,想要学习打腰鼓。库尔班随即成立了“库尔班中华文化推广中心”,把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带到了每一个家庭中,让周边更多的群众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掀起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16年来,库尔班的办学理念也在感染着每一位老师。在办学之初就招进来的语文教师申蕾,为照顾患病的母亲申请辞职时,库尔班为其保留了岗位并且照常发放工资。他认为:“必须要像一家人一样过日子,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老师有困难、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起来帮助。”
库尔班常说,团结就是力量。16年的办学经历让他更加体验到这句话的魅力和重要性。
这些年来,库尔班开展大规模宣讲近100场,让许多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接受了一次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教育。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金向德 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