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20)》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20-10-30

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20)》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塞尔维亚、泰国等8个国家的10位学者,以及国内20余位专家就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和热烈讨论。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出席会议并致辞。


1.jpg

会议现场 通讯员供图


王镭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消除贫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9年,中国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到2020年上半年,西藏、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实现区域内绝对贫困“清零”。民族地区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反贫困和小康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的减贫成效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对全球脱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且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近8亿人整体脱贫,即使在条件最为艰苦、脱贫难度极大的生态脆弱区、经济落后地区,也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让所有人的生活达到基本标准”的发展目标高度一致。而且,中国可以提前10年完成上述目标,为反贫困转入下一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反贫困取得的成绩尽管十分巨大,但也只是刚刚走完摆脱整体性贫困、“绝对贫困”的第一步,后面的工作尤其是相对贫困的治理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全世界还没有找到普遍有效、一劳永逸的治本之策。 


2.jpg

“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20)——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 通讯员供图


作为“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20)——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的主编,王延中所长介绍了皮书研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实践进程与成效的主要内容,分别总结了较为详尽的脱贫攻坚做法、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基于此在宏观政策、政府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延中所长将民族地区和“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主要归纳为: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明确且层层夯实责任,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效率;着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提质增效,财政投入和对口援助增速加快,全国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党建扶贫发力,各级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定点、驻村、结对认亲等帮扶措施多样,扶智与扶志相互融合,多方协同助力脱贫攻坚。该书也指出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及问题,主要包括: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防止返贫的相关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因地制宜确定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扶持政策的持续时间有很大难度;产业扶贫中优势特色产业占比有待提高,一些产业发展后劲乏力,自我发展能力还未真正养成;贫困人群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很难短时间扭转,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还需进一步努力。


他还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中国研究民族问题的专业机构,除研究民族理论政策问题及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等问题之外,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反贫困问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许多专家学者深入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田野调查研究,撰写了很多高质量研究报告。这些报告集中反映了各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效果,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本年度民族发展蓝皮书的出版发行,也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为主的专家学者,在认识中国实践、开展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产出的一个最新成果,是系统总结梳理中国民族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经验的一次尝试。 


3.jpg

会议现场 通讯员供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席编辑、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到会致辞。她代表出版社向民族发展蓝皮书的出版发布表示祝贺。她认为,本次发布的民族发展蓝皮书对扶贫攻坚事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作为学习案例指导其他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发挥积极的作用。 


西北民族大学马忠才教授基于长期在甘肃临夏州的扶贫实地调研在社科论坛中就“三区三州”中的临夏州深度贫困破解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地案例分享。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凌经球教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的国外参会专家结合对所在国家移民、少数族裔等群体贫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涉及少数人群保护和人类反贫困的实践案例。例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Ho Hon Leung从季节性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福利这一主题出发,介绍了美国流动人口的反贫困思路及措施。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世宝阐释了加拿大的贫困种族化问题及应对举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原校长Thock Kiah Wah教授则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作为多元民族国家平等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Zamir Awan介绍了巴基斯坦消除贫困的经验。亚洲科技大学曼谷分校经济学教授Asae Sayaka介绍了社会企业作为多元社会中少数民族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法的内容及其在泰国的实践。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人类学教授Vesna Vučinić Neškovi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了塞尔维亚无形贫困的识别及应对。来自瑞典的Bjorn Gustafsson教授和美国的徐曼博士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民族地区反贫困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的国内参会专家则在讲好中国反贫困故事和介绍反贫困经验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实教授介绍了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并对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檀学文研究员从术语和政策实践的视角,阐释了如何更加精准地讲好中国反贫困故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专职研究员贺胜年深入介绍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进展、经验及对国际社会的启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扶贫项目对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综合影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莉琴详细介绍了“三区三州”贫困户特征及脱贫攻坚效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宋媛研究员和青海社会科学院的杜清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云南怒江州和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赛音 宁亚芳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