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沙海变桑田 盛开团结花——宁夏中卫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20-12-04

当此次采访抵达沙坡头时,已近黄昏,黄河岸边依然游人众多。让人很难想象,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流传着“上了沙坡头,白骨无人收”的说法。“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1956年沙坡头治沙站成立,开始进行固沙造林。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1961年,中科院院士、地理学家竺可桢写下的这段话是对沙坡头防风治沙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中卫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向沙漠进军,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绿色方案。如今的沙坡头区,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的活力竞相迸发,从曾经“十年九旱”的不毛之地转变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塞上江南。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沙坡头的沧海桑田,正是中卫日新月异的缩影——


一幅泼墨,一幅工笔,左手妙造沙海,右手细绘人间。


1繁忙的枸杞收获季(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jpg

繁忙的枸杞收获季 中卫市委宣传部供图


杞乡一家亲 日子红胜火


宁夏是全国日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高温晴热是这里的气候名片,也造就了独特而丰富的物产。平均海拔1225米的中卫市更是拥有3000小时左右的年日照时长,出产的枸杞被称为宁夏五宝之一。盛夏时节,杞园珊瑚树树红,身着蓝色工装的采摘者穿梭园中。


以勤劳作保,中卫人与土地达成了信任,书写着“杞乡儿女一家亲”的和谐故事和“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奋斗誓言。被称为“中国枸杞之乡”的中宁县拥有大面积的枸杞产区,每一粒果实的品质都不辜负黄河岸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600余年的枸杞种植历史。20万亩枸杞旺盛生长,40多家枸杞深加工企业落地发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分享种植经验和加工技术,东西协作更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先进的水肥一体化和滴灌技术滋养着这里的生命和土壤,蓬勃的产业吸纳了许多周边县市的富余劳动力,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拥有1万亩枸杞种植基地的玺赞枸杞庄园就位于中宁县鸣沙镇小盐池滩,这里是全国首个“中国森林生态药材枸杞种植基地”、首批“宁夏枸杞优质基地”。从庄园南片区的观光台远眺,整个种植园就像被山岭沟壑环抱的珍宝。这里曾经人迹罕至,方圆30里都是荒地。2013年深秋,174名员工在小盐池滩开疆破土,“一班人抱成团”,建立民族团结班组,开展民族团结员工评比活动,仅半年的时间就开辟2000亩的枸杞种植园。


9月下旬采摘已接近尾声,员工们正在抓紧收获剩余的枸杞。日光将他们的皮肤均匀着色,脸颊上的纹路关乎岁月,更来自笑容。这里的务工人员大都来自中宁县鸣沙镇、白马乡、恩和镇等乡镇和吴忠市红寺堡区等周边地区。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寺堡区弘德村考察,寄语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这座生态移民村脱贫致富所依靠的正是劳务输出。劳务经纪人海正福每年都要组织弘德村的建档立卡户到玺赞庄园采摘枸杞,“六月份采摘头茬枸杞鲜果,每斤采摘费1.8元,每人每天都能挣到160元,两个月的枸杞盛产期每人能挣到9600元,300人就能挣到288万元,对我们村整体脱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工厂内有长期工和短期工,上下班有班车接送,公司为每一位员工都买了意外保险。在生活上,公司也非常尊重各族员工的风俗习惯。


弘德村劳务经纪人王福财讲述着自己和伙伴们的致富故事:每到枸杞收获的时节,他便带领村里300多位各族乡亲来到枸杞园务工。“现在我们每家都开上了小车,也有一些存款。”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欣喜与骄傲。


如今,这片种植基地兼具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文化展示的功能。个大味甜的枸杞能让一杯开水获得“高档”的口感,看似不起眼的枸杞苗成为了餐桌上的点睛之笔,散不尽的清香解去油腻,它承载着宁夏人的味觉眷恋,也常常问鼎游客们的美食榜单。游客们自八方而来,赏万亩枸杞,品特色菜肴。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中卫,传统农业正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


“拍张照吧”,记者提议。漫山遍野的绿意是自然对勤劳人们的赠予,熟透的枸杞星星点点,镜头里朴实的塞上儿女们托着枸杞枝,露出了酒窝。


3希望小镇产业帮扶中心里一对母子正在剪纸.JPG

希望小镇产业帮扶中心里一对母子正在剪纸 王怡凡/摄


扶志加扶智 沙海变桑田


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关桥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采访团到达华润希望小镇时正值中午,当地幼儿园的孩子正在童梦广场的游乐设施内玩耍。几百米之外,是一片“润心公益林”。目之所及皆生机盎然,给记者们的拍摄带来了些许“幸福的烦恼”——四处皆是景,拍照时置身绿野花丛中,一时“迷了双眼”。


花海远不能定义海原县的“海”。海原之“海”,是西海固名字的由来。很难想象,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属于曾经被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残酷荒原。多少年来,人们为西海固发出了“苦瘠甲天下”的叹息。时间到了2019年,关桥村人均收入达到8422元,283户建档立卡户中的279户已经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3%。今年1月,海原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同年3月4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扶志”与“扶智”并行,“输血”与“造血”并举,有实干者的地方不会缺少奇迹。


回绣与剪纸,成就了海原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推进海原华润希望小镇回绣剪纸产业升级,正是中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今年的工作要点之一。在镇政府举办的产业帮扶剪纸、回绣技能培训班中,妇女们正赶制今天的作品——条条鲤鱼跃出纸张,朵朵荷花渐次开放。面对记者的赞扬,女工们露出腼腆的微笑,道一句“喜欢就好”。即便到了午饭时间,生产车间中的工作依然忙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坐在醉心工作的母亲身旁,略显生疏地操作着比他手掌还要大的剪刀,不多时手里便开出一朵艳红的窗花。


简单的纸张和工具对孩子而言是艺术启蒙,对于希望小镇的家庭来说则是致富密码。质量过关的剪纸和刺绣作品都将通过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运营销售。2015年9月,海原县成立了宁夏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基地内已经成立12家回绣剪纸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企业化发展道路。妇女们放下镰刀,拿起剪刀,就是这样一双双粗糙又健壮的手掌,把控着刀尖的走向,拿捏着细致的针法。回绣在元代已经成型,伴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吸收了西域刺绣和中原刺绣的优点,兼备喜庆的寓意和缤纷的色彩。当地的剪纸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喜闻乐见的题材,早已成为“非遗+扶贫”的标志性项目。


“这些赋闲在家的妇女原来都没有收入。我们邀请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培训,培训之后她们在车间里加工制作,一个月能有千把块钱的收入。”当被问及如何提高乡亲们的参与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卫健委派驻关桥村驻村工作队的刘建成这样回答:“我们向妇女们宣传政策。以前的老百姓是等待脱贫,现在的老百姓是‘我要脱贫’。我们一动员,大家都愿意来。今年6月,我们还搞了烹饪培训,有150名村民参与。”截至6月,海原华润希望小镇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举办了10次培训,累计培训3005人次,全村每户建档立卡户家中至少有一人掌握了一门致富技能。


即便干旱将人们揉进这里的空气和土壤,想象力却代替了雨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脱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致富不能“单腿走路”。在闽宁协作推动下,闽宁纺织工业园在2017年7月落户海原县。这座年轻的工业园始终以“建设宁夏、服务海原”为己任,在不到3年时间里从只有1家工厂发展到落户3家产业链企业,并且在周边县镇成立了6个扶贫车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工业园接纳了500多人就业,其中少数民族职工260人,力争“不让任何一个民族的兄弟掉队”。


园区内卡立方智能科技公司三楼的生产车间里,马梅花正在忙碌。同她聊天你一定得打开思维的“快进键”,这位回族姑娘说话时语速很快,却能保证手中工作不停,一招一式都平稳有序。“家人都很支持我到这里工作。”每天有2万多件钥匙扣在马梅花的手中完成最后工序,每个月能为她带来2200元左右的收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的西海固早已告别了过去,亦不辜负前方。


6中宁四中象征着民族团结的泥塑娃娃.jpg

中宁四中象征着民族团结的泥塑娃娃 王怡凡/摄


广育石榴籽 团结花满园


《曹洼乡民族团结进步赋》展板伫立在海原县曹洼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的中央,两旁的公共阅读处整齐摆放着民族团结进步教材以及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征文活动的优秀学生作品。“一座断桥,只要有力量一定可以修复好;一盘散沙,只要有泥土和水,一定可以凝固起来;一个国家,只要有团结之心一定可以繁荣昌盛。”陈佳颖将这句话写进了这次的主题征文中。在孩子们的眼中,祖国是星空,各族人民是璀璨的繁星。


今年1月,中宁四中教育集团与大战场中学、徐套九年制学校组建了教育联盟,这两所学校所在的地区是中宁县最核心的金融扶贫地区。在教育联盟集团的帮助下,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徐套九年制学校明年中考成绩有望拿到第一名。”中宁四中的校长对孩子们满怀信心。八年级的陆建国老师曾参与到支援教育联盟学校的工作中,“正因为各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毕业生们才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


在中宁四中的民族团结示范校活动室里,56个民族的泥塑娃娃簇拥着一面五星红旗,这组泥塑凝聚了师生们3个月的努力。每周一和周五,活动室都会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活动,举行“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征文比赛。


徐佳颖在中宁四中教语文,她一直坚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行走在校园里,“亲学楼”与“切问楼”之间的绿荫前摆放着大型宣传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耳畔传来稚嫩的声音,朗读着中华古典诗词。


进校园是中卫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八进”的重要内容。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一步在全体师生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中卫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月”“社区邻里节”等活动,着力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共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文昌镇镇长马千笑的临时演讲未经准备,辖区内的民族团结故事太多,他的感触太深:黄河花园社区回族群众李明虎刚来中卫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但他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了一家馒头店。疫情期间,他主动担任志愿者帮扶救困,慰问社区的老党员。民族巷社区92岁的回族老人田兴发所在的小区有7栋楼,许多居民不理解拆除老旧炭房的举措,老人主动协助社区干部做工作,最终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完成。马千笑说,通过创建工作,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中卫是一座花的城市。


希望小镇产业帮扶培训班中有位勤劳细心的马兰大姐,闽宁纺织工业园有个朴实上进的梅花姑娘,海城街道办南苑社区的舞蹈队里有位看似严肃实则热心肠的兰花阿姨。


沙坡头区的金沙岛也有一片罗勒花海。今年9月24日中午,这里举办了中卫市首届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婚礼。身着中华民族传统婚服的9对新人穿过紫色的罗勒花田,在亲朋好友以及全国各地游客的见证和祝福中踏上红毯。


天气晴好,云物俱鲜,幸福如同花田一眼望不到边。新人们共赴婚姻之约,也就此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下,花期无限,幸福无限。



文:本刊见习记者 王怡凡

责编:刘雅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