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推动脱贫攻坚与示范创建双融合双促进——云南镇沅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0-12-09

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两山一江”(哀牢山、无量山与澜沧江)之间,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22个民族21.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14%。


2005年,镇沅县开启以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为重点的拉祜族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实践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帮扶模式,为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镇沅县坚持推进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双融合双促进,下派干部驻镇驻村帮扶,开展“干部回家”活动,实施“一会三卡”乡村自治模式,在全国率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除陋习、增技能、促就业,走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底线,以压实干部责任为保障的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摘帽之路。2018年该县脱贫摘帽,被评为云南省“2019年扶贫先进单位”。


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创建经费,将创建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配备,全县各级领导班子中均有不少于2名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少数民族干部,全县参与扶贫驻村的少数民族干部529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80%;参与挂包帮的少数民族干部1694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75%。拉祜族副县长王迎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建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每个乡(镇)配备1名民族宗教专兼职干部,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民族宗教网格员。新建71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成县乡村121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初心驿站”。


989A607E13F24A385BAEAE98D2C826DC.jpg

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民族团结进步新高地


率先建设“学习强县”平台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持续加强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宣讲宣传,年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30期4361人次。


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带头实践“手拉手、亲串亲,人帮人、户帮户”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探索实行“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民族团结“宾弄赛嗨”模式。2019年选派172名各族干部到景东、墨江等8个县开展脱贫攻坚互帮互助,镇沅县推动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的举措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依托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歌舞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部队、进村组“八进”创建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珍视民族团结。市县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5个、机关39个、村(社区)40个、学校19个、企业2个、宗教活动场所1个。


B11D45AFCCDF1F5A29B4B618BC811EE8.jpg

实干富民奔小康,建档立卡户在采摘沃柑


聚焦扶贫惠民双融双创 推进民族民生福祉新跨越


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781公里、村组公路硬化1900多公里,村组砂石路建设2500公里,农户串户路硬化1391公里。投入5.99亿元,建设3座水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290件,建设小水窖4615口,受益11.51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过去最偏远贫穷的民族村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素质全面提升促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在全省率先创办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坚持智志双扶、内外兼修,采取“军事化管理除掉陋习、启发式教育增强自信、体验式观摩开阔眼界、针对性培训补齐短板、推荐性就业搭建平台”的培训方式,培育脱贫动能、激活致富本能,让“懒汉”变成“好汉”。


以产业创新发展促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创新“1361”产业发展模式,制定“5+1”产业扶持政策,筑牢农户、村集体和企业之间“带养、带种”“跟养、跟种”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建立前端有农户、中间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后端有市场营销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帮扶,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5506元增长到2019年12168元。


以民生事业改善促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稳步推进“一村一幼”建设,新开办镇村幼儿园15所,建成县民族中学,实现普高教育全部集中在城区办学。制定非义务教育阶段“238”补助政策,全县无因贫辍学情况,教学质量连年名列全市前三名。健全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109个村卫生室达省级标准。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机制,设立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基金,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18811F67C62B8EEA215BD01C95919195.jpg

乡镇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民族团结知识


聚焦弘扬民族文化 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活力


突出民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个村按照“八个一”要求,建成1个村民文化活动室、1个村民业余文艺演出队、1个农家书屋、1个文化宣传栏、1个“文化晒场”、1个文化戏台、1套体育器材、1套广播器材。建成“苦聪博物馆”“镇沅博物馆”和“镇沅民族文化馆”。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培育。组织开展以民族文化共融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老乌山茶叶开采节”,以哈尼族文化为特色的“十月年节”,以拉祜族文化为特色的“哀牢山美食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四届“茶王杯”陀王争霸赛。搜集整理出版《普洱文化•镇沅》等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书籍40余册,傣族青年作家李司平的中篇小说《猪嗷嗷叫》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小说一等奖”“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


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运用。围绕“干净、宜居、特色”,对新城区进行打造,形成了“青瓦白墙蓝腰带,斜厦花窗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县城哀牢小镇被国家住建部列为首批全国八大宜居小区。


聚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标杆


“一会三卡”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提出“一会三卡”乡村治理模式,建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评审委员会”,建立“积分”制度,对农户实行“积分卡”管理,采取以劳动(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的方式,激励群众讲究卫生、文明生活、热爱集体;建立“学习”制度,对农户实行“学习卡”管理,督促农户加强学习;建立“入户”制度,对干部实行“入户卡”管理,督促干部定期入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作风、联系群众,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六治五化”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制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六治融合”机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制订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实行县级领导接访制度,把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近年来,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7%。自治县成立30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七改三清”筑牢民族地区生态屏障。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行动,建成村组垃圾池2000余个、公厕1806个,雨污分流设施149个。两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建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个、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5所。实施绿色经济创建项目7个,营造林5万亩,义务植树40万株,森林覆盖率保持72.52%。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江凌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