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雅江之源的荣光——日喀则市仲巴县亚热乡里孜村掠影
发布日期:2020-12-17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啊,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啰”。


发源于仲巴县中尼边境的雅鲁藏布江,被誉为“万水之源”,


其源头杰马央宗冰川海拔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江河源。


自西向东奔流的雅鲁藏布江,滋养着雪域高原各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家园。


57.jpg

亚热乡里孜村新建的小康安居房


结束了阿里地区札达县和普兰县的采访后,记者沿219国道进入地处日喀则市最西端的仲巴县。告别阿里雄浑壮丽的土林和勃勃生机的河谷,呈现在眼前的是广袤的高原草场。作为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野牦牛的故乡,仲巴县地域辽阔,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辖1镇12乡,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人口2万多人。


皑皑雪山在高原深处延展,山的对面便是尼泊尔。


高原炽烈的阳光下,通往县城的宽阔道路两侧,太阳能路灯架上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仲巴高寒缺氧、地广人稀,曾经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匮乏。在这样特殊艰苦环境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创造出了“老仲巴精神”。如今,伴随脱贫奔小康的时代步伐,从牧区到城镇处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边境小康村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设日益现代化,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意红红火火。


记者抵达仲巴县城的当天下午,一场“野牦牛杯”足球赛在县体育馆展开,由县直各单位干部职工组成的几支足球队激烈竞技。同样是在这天,日喀则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教育局)受自治区语委办委托,对仲巴县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及县城一条示范街,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估并正式通过验收。目前,仲巴县城已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的阶段性目标。


仲巴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打击边境地区叛乱分子,上级党委在这里成立了扎东特委。如今,距县城约22公里的扎东特委旧址,依然保留着当年部队营房及战马圈养场等。近年来,全县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爱国、红色史实史料,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目前,在野牦牛的故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幸福生活喜洋洋


58.jpg

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扶持下经营茶馆的扎西


里孜,藏语为“指尖、尖峰”之意。地处仲巴县南部的亚热乡里孜村,距县城35公里,边境线长24公里,有3个通外山口。去年,县城通往里孜村的边境公路建成通车,极大方便了当地牧民群众出行。沿着崭新的沥青公路前行,草原辽阔,雪山连绵,山峰顶端的白云犹如洁白的哈达铺展在天地之间。


来到里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排列的边境小康安居房,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在风中招展。这是村里123户牧民的新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工人正对房前屋后的道路及下水管道进行最后施工,村民不久即可入住。新房安全而舒适,其中1到4人家庭的小户型60平米,5人以上家庭的大户型90平米,每家都有庭院、仓库和阳光暖房。不远处,新落成的里孜村小学和幼儿园已开班。


宽阔的村主干道两侧,是村民经营的商店、茶馆等。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推进以来,村里的工程项目接续不断,加之这里是乡政府所在地,外来办事人员较多,当地干部群众看准机会,在村里建起了一个个店面。


38岁的村民扎西就是兴边富民行动的直接受益者。去年,村里将扶贫便民商店转租给建档立卡户扎西一家经营。今年,他又将店面改造成茶馆,生意也更加红火,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我平时在村里工地上打工,每天能挣200多元。家里养了80多只绵羊、山羊,在养殖合作社每年定期有分红。加上边民补助、草场补助以及边贸市场做买卖的收益,一年差不多有七八万元。”扎西开心地说。


同样,28岁的嘎玛扎西和妻子次仁拉姆经营的茶馆,也属于村里的扶贫项目。在夫妻俩共同努力下,他们一家早已脱贫。当地群众喜欢刷抖音视频,这小两口更是经常拍摄自家的日常场景上传,晒一晒全家人的甜蜜新生活和家乡的发展变化。


作为边境高寒牧业村,里孜村现有150户604人,辖比比、加布、藏玛、卡庆4个作业组,草场总面积约76万亩。去年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41人已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以来,通过整合兴边富民行动和边境小康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村民们告别了原来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住上了安居房,安全饮水、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全部覆盖,两不愁三保障都有了,从乡镇到牧场的面貌变化都非常大,老百姓得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县委统战部的同志介绍说。


61.JPG

里孜村党支部副书记旦巴西热(中)与牧民在秋季牧场


为让村民的小康日子越来越殷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新生活,里孜村不断壮大牧民创业合作社规模。亚热乡党委书记尼玛珍玛毕业于西藏大学英语专业,考取公务员后主动申请回家乡仲巴县工作,是县里目前唯一的女乡党委书记。她介绍,牧民创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经营范围不断拓展,目前主要包括养殖、餐饮、编织及边贸等。同时,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深入推进,包括里孜村在内的3个村合资成立了临时取料场,不仅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而且经济效益可观,仅去年就收益320万元左右。通过4:3:3制分红,即40%用于建档立卡户,30%用于产业贷款还款,其余用于非建档立卡户,为全村群众带来不小的实惠。


63.jpg

帕羊镇聂康村的汉白玉加工厂


“现在自家的羊放在合作社统一养殖,出栏率更高,收益也来得更快了!”对于里孜村乃至全县来说,畜牧产业无疑在巩固当地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着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作用。为解决合作社牲畜销售问题,日喀则市积极推进各县区与市农牧企业百亚成公司的合作,重点把老弱畜、非生产畜作为收购标准。今年,乡里开始在里孜村建设扩繁场,进行圈舍饲养、短期育肥羊。不久后还将在里孜村建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燃料加工厂,既有效解决冬季草料问题,也使得牧民过冬取暖更加环保。


合作社的科学养殖管理,促进村里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创业合作社随之成立了环保公司和转移就业公司,设置生态岗位,如草原监督员、养路员、水资源保护员等。同时,组织开展厨师、驾驶、理发、宾馆及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并积极与县市单位及周边工地对接。目前,全村就业务工87人。


“乡乡有扩繁场、村村有合作社、联户有技术人员”,仲巴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长效常态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群众参与”的运营模式,全县5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入股合作社5个百分百(村“两委”班子100%入社、党员100%入社、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入社、残疾人100%入社、边缘户100%入社)。


62.jpg

里孜村编织合作社工作的妇女


在距离里孜村委会约20多公里的秋季牧场,牧民旦巴西热的妻子正放养家里的60多头牦牛。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旦巴西热,开着自己的皮卡车到公路沿线迎接记者一行到来。高原牧场风大,但帐篷里很温暖。曾经的油灯早就不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电灯。他家的两个孩子,目前正分别在上海和福建就读职业技术学校。


“党的政策好,公路、水井、电力也都修到了牧场,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喝着香甜的奶茶,旦巴西热兴奋地说,以前放牧靠骑马,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或皮卡车。由于当地草场丰茂,出产的畜产品质量自然好,一头牦牛能卖到1万多元。对旦巴西热来说,每年仅牦牛收入就有七八万元。


“成年母牦牛每两年生一只崽,小牛犊长到成牛要4年,维持草畜平衡,每年都要有牲畜出栏。”旦巴西热介绍,为保护好生态环境,自治区实施草场承包责任制以来,全村严格执行草蓄平衡政策,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


前不久,中央召开了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除了积极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政策宣讲,牧民群众还主动地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手机等学习会议精神。“放牧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大事,党的政策懂得越多越好。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祖国边疆!”旦巴西热坚定地说。


榜样就在身边


64.jpg

仲巴县帕羊镇岗久村老巡边员、宣讲员边究老人(右)与家人


由于里孜村的安居新房到年底才能入住,很多牧民暂时还住在秋季牧场。2016年率先为全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造的小康安居房已经有牧民搬进来了,部分群众也在生态管护员、巡边员的岗位上工作着。


圆圆的脸庞、身材略显瘦小,现为里孜村妇女主任的小王,看上去和蔼而干练。对于里孜村乃至对面尼泊尔村庄的边民来说,提到小王,大家都倍感亲切。今年53岁的小王,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藏族阿妈。她不仅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巾帼能手”,还是收养孤儿的“爱心妈妈”,先后获全区妇联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及仲巴县“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


关于小王阿妈名字的来由,据说是由于她家当时居住在边防哨所旁,“小王”是她出生时边防官兵给起的名字。也有人说,是当时援藏干部到她家时起的。


记者在里孜村采访期间,从村委会到合作社,从牧民家到边境口岸,小王阿妈都一直陪着。这位一心希望大家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的阿妈,任村支书期间筹措资金在村街道两侧建起门面房,帮助群众经商致富。2015年,她又凭借从小学会的编织手艺,在县民政局的帮助下,成立了里孜村编织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妇女15人,主要生产卡垫、毯子、藏包、藏式腰带等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用品。除了供村里群众购买使用,民政局还帮着收购销往其他牧区。


合作社里,妇女们坐在编织机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虽然小王阿妈上了年纪,但操作编织机械的动作依然熟稔。31岁的桑姆一边照看5岁的女儿,一边穿梭引线。她以前在工地打工,合作社成立后,便和其他妇女一起跟小王阿妈学习编织手艺。虽然现在每月只有1500元左右收入,但能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对她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样让人们点赞的,还有小王阿妈收养5名孤儿的故事。2001年,她把4个父母去世的孩子领回家,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着他们。驻地的边防官兵也经常把一些衣物、罐头等生活用品送给小王补贴家用。就这样,小王阿妈把4个孤儿养育成人,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后来,小王阿妈又收养了一名失去亲人的女孩索朗拉姆,如今她正在日喀则市读高中。


扎西是小王阿妈收养的5个孩子中的老四,今年23岁,在乡里当环保工人,爱人在乡邮政局工作。2016年,扎西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先期搬入边境小康安居房。平日里,扎西经常去看小王阿妈,深深感激阿妈的养育之恩。他也一直按照阿妈教导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工作,服务家乡发展,守护好祖国边疆。


59.jpg

小王阿妈和她收养的孩子


央宗今年55岁,4个孩子都已成家,有的在本地开商店,有的搞运输。爱人去世后,她和自己的孙子生活在一起。后来,在小王师傅的帮助下,央宗加入村里的编织合作社,不仅收入增加了,人的精气神也更好了。“党的政策很好,吃住都不用担心,学校有‘三包政策’,生活越来越美满。”央宗由衷地说。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演讲比赛、产业发展大赛、农牧民运动会……挖典型、树标杆,仲巴县持续拓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凝聚起各族群众一心向党、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大动力。


边贸口岸的新希望


56.jpg

巍峨的边贸口岸国门


里孜口岸作为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陆路通商口岸之一,见证着中尼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合作。


里孜边贸市场历史悠久,居住在边境线两侧的中尼边民每年6月和9月定期在此开市两次,每次10天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曾经的帐篷边贸市场规模逐年增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多,交易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牲畜、百货、银器、珠宝首饰、建材、电器、虫草等。目前,仲巴县有包括里孜边贸市场在内的5个民间边贸互市点,2019年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约2.5亿元,其中出口额约2亿元,进口额4178.9万元,活畜出口100404只,百货吞吐量2506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规范边境贸易,特别是抓住中尼双方共同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契机,投资近7亿元的国家二类口岸——里孜口岸即将在里孜村建成。早在2012年,中尼双方就在加德满都签订关于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协定,明确将里孜口岸确定为双边性口岸,2017年纳入双边批复的公路口岸之一。2019年11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里孜口岸对外开放。


“东有茶马古道,西有盐羊古道”。里孜口岸距仲巴县城50公里。记者来到这里时,只见国门高耸,包括联检楼、动植物检疫、入境货物检验、海关应急保障中心、商业街、一站式服务平台等配套项目已基本完工,周边道路交通也日臻完善。飘扬的五星红旗、国门正上方高悬的国徽,在草原、雪山、白云之间熠熠生辉。


在里孜口岸的边境线执勤卡点,来自移民管理局、公安、医护、联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疫情防控。除了里孜村的联防队员每月轮换两次,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每月一轮换。执勤的孙源是四川人,当兵已5年,今年初刚到仲巴县。“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已经适应了。而且,边疆发展越来越好,各方面都有保障。”孙源如是说。同时,执勤卡点还成立了国门党小组。“我在祖国边境,为祖国站岗,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站在界碑前,执勤工作人员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60.jpg

里孜口岸边境线执勤卡点的联防队员


露天摆摊、帐篷里买卖,曾经是边贸市场传统的交易方式。每到口岸开市,里孜村及周边乡村的牧民群众,便会骑摩托或开车携家带口,载着牛羊或用于交易的日用品前往互市点。大山对面尼泊尔木斯塘县的边民,也带着当地产的虫草、手工品等前来交易,有的还临时开起尼泊尔餐馆。里孜口岸即将开放,届时,帐篷边贸市场的历史便会终结,新机遇新发展新梦想也正呈现在里孜村及全县各族群众眼前。


围绕产业打造,特别是边贸市场发展,仲巴县深化同尼泊尔贸易、旅游、投资等方面合作,积极推进“口岸+电商+牧户”一体化建设,利用“口岸+边贸”双向互动的农牧区电商网络服务平台,将全县农畜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同时,积极融入日喀则市旅游发展战略和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探索开发“盐羊古道”旅游线路,着力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景观,并探索建立中尼旅游示范区——里孜店,开发里孜口岸跨境一日游等。


65.jpg

本刊记者牛志男(左)与日喀则市民委、仲巴县委统战部和民宗局的同志及边究老人(左二)一起登上海拔5800多米的雅江源


在里孜口岸旁边,一排排崭新的边境小康安居房已经落成,又一批牧民群众即将入住。里孜村也计划着在口岸附近建个牧家乐园,同时还打算以合作社的名义建商品房,让牧民在口岸附近开店搞经营……更美好的新生活也是靠奋斗得来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仲巴县长梅普琼对几代仲巴人精心培育、大力倡导的“老仲巴精神”做了如上概括。让我们为“老仲巴精神”点赞!



文·图:本刊记者 牛志男

责编:张昀竹

制作:王怡凡 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