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六个聚焦”打造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看黔南
发布日期:2021-0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州426万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小康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黔南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4年至2019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54万人,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4.12%降至0.68%。


37.jpg

贵州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重点项目——黔南州惠水县惠民小学 裴家琪/摄


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助力“生态美、百姓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各种资源要素聚集,持续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的工作机制,培育壮大了茶叶、蔬菜、刺梨、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七长”负责制和“五四”控辍保学措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失学辍学。2014年以来,全州共投入资金359.11亿元,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教育精准资助,发放资金1.6亿元。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加强医疗保障,全力阻断因病致贫返贫。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加大住房安全保障,让贫困户住上放心房安心房。全州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39万户,惠及约60万人。农村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作全面完成,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63630户,实现人人有安全住房保障;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州24.73万人从生态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迁入城镇,实现了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的双赢局面。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让群众喝上“稳定水”“安全水”。全州349.22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全部达到脱贫退出饮水安全保障标准。


38.jpg

黔南州平塘县马鞍社区生态移民安置区全貌


聚焦“四个不摘”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坚持脱贫不摘责任。严格按照在脱贫攻坚中构建的“五主五包”责任落实和“四级联动”指挥体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将“乡村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推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坚持脱贫不摘政策。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稳定机制,持续抓好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等“六大脱贫巩固提升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切实做到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坚持脱贫不摘帮扶。进一步明晰、压实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责任,选派驻村工作队698个、第一书记698人、驻村工作队员3490人和干部下沉驻点46920名。同时,各部门深入帮扶点驻村轮战,州县部门1786名班子成员到村开展轮战,既“督”又“战”,帮助基层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脱贫不摘监管。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15个部门数据,重点对86.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8万返贫致贫风险边缘人口的“3+1”保障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做到动态清零。同时将全州349.22万农村人口纳入平台管理,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实现脱贫攻坚精准指挥、精准分析、精准调度。


聚焦稳定脱贫质量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全面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紧扣民生抓发展,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短板,全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州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聚焦发展第一要务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18.04亿元,同比增长7.9%,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1%、11.1%,分别排全省第五位和第一位。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茶叶、刺梨、蔬菜、水果、中药材等12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总产值达364.7亿元,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加快发展庭院经济,创建示范村160个、示范户2.27万户,完成率分别为133%、189%;深入推广“校农结合”“农超对接”模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黔南配送中心建成运营;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强化“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双千工程”,启动“千企改造”,2019年工业总产值达1129.3亿元,完成税收73亿元;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2019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至447家,营业收入增长9.2%;旅游业持续井喷,国内过夜游客900万人次、增长20%,入境过夜游客2.3万人次、增长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0%;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8%,网络零售额增长60%。


39.JPG

产业扶贫——黔南州都匀毛尖茶瓮安茶海基地


聚焦创新发展先行示范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引领和推动黔南发展、解决黔南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以创建工作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结提炼出“四个五”创建模式。2018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互联网+民族团结”云平台项目建设,使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管理更加高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截至2020年6月,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个、模范个人6人;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7个、模范个人36人;共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127个,数量居全省前列。民族团结和睦指数连续多年保持100%。


努力摘掉贫困标签,即将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黔南州426万各族干部群众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将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



文:中共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唐德智

中共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 吴胜华

责编:江凌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