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上山下乡抓脱贫 齐心携手奔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看甘南
发布日期:2021-0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甘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抢抓国家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政策机遇,紧扣目标任务,贯彻精准方略,上山下乡抓脱贫、齐心携手奔小康。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20.61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0.28万,贫困发生率从36.75 %下降至零。


71.jpg

甘南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帐篷城景区 新华社 陈斌/摄


以精准施策为总抓手 着力强化措施补齐短板


在扶贫举措上,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建立健全州级领导干部包县监督协调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加快推动人、财、物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在扶贫投入上,2013—2019年全州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39亿元,落实脱贫攻坚建设项目资金65.85亿元,着力破解水、电、路、房等突出问题,全州农牧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消除农牧村危房9.98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550户19710人,建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在托底保障上,全州实现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和体系建设,行政村医疗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救助等补助标准,一、二类低保对象年补助分别提高到4020元、3816元。在社会帮扶上,2013年以来累计争取到位天津市以及中组部、中海油、中建集团、中国作协和省内“七市九企”等帮扶资金21.38亿元。省州县乡950个单位、20139名干部参与帮扶,选派1096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以“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烈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扶贫干部。


以环境治理为切入点 着力转变群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州委、州政府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提振群众脱贫信心的一个切入点,制定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深度聚焦城市、乡村、景区、公路、江河、市场、工地、厂矿、学校、医院等,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各级力量,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开展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向各类城乡环境的顽疾和陋习宣战,集中整治脏、乱、差,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全州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全面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转型发展的“穷、弱、难”问题,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成为涉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新载体 着力提升农牧村振兴基础


深入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以自然村为单元,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的目标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六化七改三治两分离”为目标,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项目,大力建设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惠及群众10.9万户48.9万人,全面提升了农牧村发展水平,彻底改变农牧村贫穷落后面貌,最大限度地惠及农牧民群众,为全省乃至全国涉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借鉴。


72.jpg

甘南州青稞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新华社供图


以两大产业为增长极 着力促进经济提质和群众增收


加速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产业,全面推动经济提速发展。201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18.33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37元,近年来年均增长10.6%。现代农牧业方面,加快发展牦牛藏羊繁育、育肥、奶牛养殖等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高原夏菜、杂交油菜、优质青稞、优质饲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想方设法把贫困户嵌入现代特色农牧产业链,提高农牧业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全州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全覆盖,2019年带动全州14702户群众分红1000多万元。加大劳务输转和培训力度,每年完成劳务输转12万人次以上,17697名贫困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建成扶贫车间15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5213人。文化旅游业方面,全力推进冶力关、拉卜楞、扎尕那等重点景区建设,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处,精心举办一系列节庆赛事活动,“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实施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建成旅游专业村157个,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个,扶持农(牧)家乐1449户,3.8万农牧民群众实现就近旅游增收。2019年,全州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447万人次、74亿元,分别增长15%、16%。甘南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地区。


73.jpg

甘南州迭部县电尕镇谢协村集体经营管理的一处农家乐 新华社 陈斌/摄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底线 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牢牢把握甘南在全国全省生态安全大局中的特殊战略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生态牌、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1.4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1018万亩草原鼠害、130多万亩沙化退化草场、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治理。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义务植树、禁牧休牧,森林面积逐年扩大,天然草原平均覆盖率达96.87%。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13年以来共实施污染防治项目214个。2019年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群众直接获得收入3.05亿元,惠及12万户,户均收入2540元;选聘生态管护员10907人,人均增收8000元。全州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道路越走越广阔。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统揽 着力夯实发展稳定根基


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州团结、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两个共同”为主题,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八进”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17年,甘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近5年来,已有7个县(市)、2个村、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全国创建命名率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受国家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个、模范个人5人,命名教育基地2个;省级表彰的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49人、示范(区)单位68个,命名教育基地5个,示范家庭33个;州、县两级累计命名示范区(单位)、家庭和个人约1100个。始终保持反分裂反渗透高压态势,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等“六大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运用团结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全力解决各类不稳定隐患。依法加强宗教活动管理,全面推行“群众管理群众、僧人管理僧人”的基层维稳模式和“十户联防”工作机制。着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当前,甘南州各族干部群众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高效精准的举措、更超常规的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努力奋斗。



文: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俞成辉

责编:王孺杰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