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从现实出发,保护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6-05-04

_71K8950雅江沟谷.jpg

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    邢雅琴/摄


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最艰巨的挑战,无疑是如何既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科技等各个方面保持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保护好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并确保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得到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在这二者之间无法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那么我们不但无法享受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好处,相反它们将成为一种削弱民族文化传统、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和激发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负能量。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破坏各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并以各民族独有之精神文明的丧失为代价,那么它一定是不成功的,也势必会给这个民族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们在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也都已经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一方面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速度之快史无前例,整个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我们也日益感受到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感觉到我们的内在精神、文化传统随着外部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而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文化生活受到了外来文化、外来观念的强烈冲击和挑战,我们不但已经开始追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青山绿荫和小桥流水人家,而且也开始怀念曾经推崇过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我们目前正在忍受的遍及全国的雾霾和经历的种种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都在告诉我们:现在必须要花大力气来治理已经直接影响到所有中国人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来弘扬、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近年来,国人对国学的复兴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显然这是我们热切地希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集中表现。

在现代化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平衡无疑十分重要,但这同样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有过很多失败的先例和十分痛苦的教训。即使是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传承和十多亿人口的汉族,今天我们尚且不得不担心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西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丧失殆尽,而这对于那些人口、地域规模均无法与汉族相比较的少数民族而言,要保持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则一定是难上加难。今天全球的少数民族均处在强势语言、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之中,处在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的统治之下。他们很容易会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之中失去其民族赖以存在下去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并最终失去其民族的认同,以致引发出他们强烈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应该是国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Nipic_10384968_20120628130623159000.jpg




谈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自然也会想起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保护西藏的文化遗产、维持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继承和发扬西藏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西藏高原不但拥有奇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滋养中华大地的两条大河的源头,而且还拥有独步于世界文明之林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密教传统是藏族人民为世界精神文明所贡献的最独特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藏族文化吸收了古代印度和汉地两大文明传统之精华,具有十分悠久和光辉的历史;在雪域高原上,藏族先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它们是藏族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对它们予以保护和光大,我们义不容辞。近年来,藏传佛教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播,具有世界性的影响。西藏生态和人文的任何变化都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注意力,维护好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对于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国际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如何维护好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这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不但需要我们从物质、资金、技术方面积极地投入,而且更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正确地处理好发展、进步和维护传统这一对难解的矛盾,否则难免顾此失彼,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毋容置疑,今日的西藏和藏传佛教都早已不再与现代世界和现代化绝缘,早已卷入了时代的大潮之中,同全世界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进步与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之间维持必要平衡这一严峻的挑战。受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所限,从外在的物质条件来看,迄今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广大藏族聚居区,依然是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很落后,广大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与其它民族比较而言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西藏自治区和其它藏族地区开展现代化建设,改善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有人乐于假设信仰藏传佛教、更关注精神解脱的藏族同胞并没有利用高科技等现代化手段来建设自己家园的要求,认为他们最关心的是来世的解脱,而并没有要改善自己今生的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后现代人的一厢情愿,是不切合西藏实际的。藏族人民理所当然应该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有权利享受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有必要大幅度地改善其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相信在西藏进行持续有序的现代化建设是符合广大藏族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

事实上,当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所有中国人开始集体反思自己落后挨打近百年的痛苦历史,急切地希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无论藏族还是汉族,都有很多人认为是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宗教太愚昧、太顽固、太落后,以至严重地阻碍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他们激烈地批判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天真地以为只有摆脱传统文化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或者彻底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张开双臂拥抱“蔚蓝色的大海”,民族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国家才能有所发展。否则,如果我们固守自己的传统,不经受欧风美雨的滋润,我们面临的将是被“开除球籍”的噩运。令人感叹的是,这种矫枉过正的反思很快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的突飞猛进而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即对失落了的过去的怀恋和美化,传统文化很快就不再是我们曾经弃之如敝帚的累赘,而是不分良莠都成了我们的最爱。

在这个让人有点看不明白、难以捉摸的遽变背后,起作用的无疑就是来势汹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大潮。饶有兴趣的是,当有人还在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看成是导致自己的民族愚昧落后的根本原因时,西方世界包括已经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的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开始了他们神话化西藏文化传统、神话化藏族佛教的过程。在这个愈演愈烈的运动中,某种程度上藏族同胞被型塑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非物质的精神人类。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被认为是拒绝现代化、拒绝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甚至是拒绝进入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特殊人类。在全世界都在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而积极努力的时代,却独独要求西藏同胞停留在前现代,专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专注于今世的觉悟和来世的解脱,这显然有失厚道。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是追求精神解脱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可以坐在四季如春的客厅里思想智慧和慈悲、实践精神的超越时,为何我们如此肯定,且必然认定藏族人非得在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实现超越这个世界之苦难的觉悟呢?


照片 1844.jpg

西藏羊卓雍湖畔    邢雅琴/摄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近年来的现代化速度十分惊人。虽然原来的经济基础较差,社会发展的进程也较其它地区缓慢,但它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巨额的经济投入,各兄弟省市给予了大力的援助,所以西藏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和生态面貌日新月异。在这种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来维护好西藏的文化遗产、延续藏族传统文化,便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所需要面对的一个特别严峻的考验。

西藏的文化遗产和藏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渗透力,不但至今影响着藏族百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构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基础,而且近几十年间它又风靡世界,成为世界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块非常醒目的招牌。因此,如何在西藏本土延续这样一种既古老而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新生的文化传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但要求我们对这种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本身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而且也要求我们对藏传佛教对于形成藏族社会、文化传统及其精神气质的重要意义,乃至它对世界精神文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有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发自肺腑地尊敬和欣赏藏族传统文化,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好藏族传统文化对于藏族人之日常生活,对于西藏的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进而从西藏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促使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如前所述,藏族传统文化也曾一度被人认为是阻碍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包袱。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对藏传佛教就有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偏见,认为它是一种十分落后、愚昧,甚至邪恶的宗教形式。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认为藏传佛教根本就不是正统、正经的佛教,而是喇嘛教,是相当于迷信、萨满一类的十分原始的民间宗教。这无疑是十分错误的认识。伴随着这种误解,人们不但对藏传佛教何以于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大惑不解,而且每每将它当作一种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应该被扬弃了的旧传统。无疑,从根本上破除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树立对藏传佛教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能够保护和延续藏传佛教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前提。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一样,是现存大乘佛教最全面、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传承之一,它更以其密乘佛教的传承独步于佛教世界,是业已消失了七八百年的印度佛教的最完整和最直接的继承。在其形成、发展的1300余年的历史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其源头深受汉传佛教的影响,而且其密乘佛教的传统也曾在汉传佛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藏佛教曾处于交融状态之中。有鉴于此,我们理所应当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文化传统,敬仰和推崇藏族文化和精神文明。这既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之宝贵财富的珍重,也是我们保护好藏族文化遗产,保证藏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不因为高速现代化而丧失,并确保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培育汉藏两个民族间在宗教和文化上的亲和关系,促进团结、友好和和谐的重要前提。 

至于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藏族传统文化,使得藏族物质、精神文化遗产不遭受严重损失,这不但需要我们付出积极的努力,而且也需要我们借鉴世界人民的集体智慧,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无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当我们在西藏地区开展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维护好现存的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对曾经遭受严重损坏的藏传佛教寺院进行妥善的重建和维修。任何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的开展,应该以不破坏西藏原有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设施为前提。保护好西藏的神山圣水,保护好藏传佛教的圣地和胜迹,这是对于我们在实现西藏的现代化过程中确保藏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延续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而且更需要精神的延续。诸如藏传佛教,除了修复和重建佛教寺院、保护好物质文化遗存以外,我们也需要培养有正信、有抱负的青年学僧,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宁和平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修习和研究藏传佛教之甚深义理,将藏传佛教文化的精神特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对于藏传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信众举办和开展有传统可依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宗教活动应该予支持,以保证这类宗教仪轨和传统能够继续延传下去。再次,应当积极地发掘和拯救现存的大量珍本藏文佛教文献,及时地将它们整理、出版,使它们能为广大读者利用,并将它们永久地保存下去。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界充分利用这些文献,对藏传佛教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努力提高中国藏学研究的水准。总而言之,藏传佛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如寺院的重建和修复这样的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应该从传承精神文明、精神遗产这样的高度出发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Nipic_10384968_20120627125903730000.jpg




值得指出的是,近代以来,西藏日渐被人尤其西方人当作寄托自己梦想的人间净土,藏传佛教文化也被神话化为一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乃至西藏成了一个西方帝国主义时代创造出来的乌托邦——“香格里拉”的代名词。

这无疑妨碍了我们对现实西藏和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也给我们建设新西藏、保护西藏传统文化的努力制造了新的难题和障碍。毋容置疑,我们必须为保护西藏文化遗产做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我们绝不应该把实现一个莫须有的乌托邦理想当作我们今天建设新西藏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的奋斗目标。我们绝不应该把藏传佛教简单化为专为后现代人设计和创造的心灵鸡汤,将其演绎成为后现代人渴求的精神超市。只有根据西藏现实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来设计现代化西藏的图景,才能保证西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其民族和文化之根,保证其独特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不被今日弥漫于世界的“香格里拉”神话吞噬和取代。

当今西方理想化的西藏形象将往昔西藏描述成了一个绿色环保的桃花源,一个与物质世界绝缘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人平等、富足的人间乐土,这无疑只是一个后现代理想中的乌托邦。这样的一个精神化的西藏不仅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它也不可能在将来的西藏出现。我们理想中的西藏当然不应该是一个只可供人观赏的主题公园,而是要将本来生活条件十分严酷的西藏,建设成为能够使藏族百姓安居乐业的一块乐土。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脱离实际的过高期待,不但丝毫无助于我们实现现代化西藏和保持西藏传统文化的理想,而且势将成为我们应对和处理西藏现实问题的障碍。对待西藏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不应该采取不加区别、全盘照收的态度,甚至一概地将它们理想化、浪漫化,相反,我们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我们积极地吸收、继承和光大藏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与现实西藏,或者与这个全球化了的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采取批判和扬弃的态度。例如,西藏传统中的政教合一制度显然早已不符合现实西藏的发展要求,也与欧洲中世纪以后国际社会所坚持的政教分离原则背道而驰。对待这样的传统,完全没有必要非将它们固守下去了。另外,我们今天对藏传佛教的尊重和对藏传佛教传统的维护,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时代人为地再造藏传佛教的繁荣,再造一个人人向佛、一心觉悟的“菩萨化土”或者“喇嘛王国”,更不意味着非要全体藏族百姓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物质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藏传佛教的信仰和实践之中。

总之,将日趋现代化的现实西藏拉回到莫须有的精神的“香格里拉”,这无疑是不现实、不公平的非分之想。而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才是西藏的光明未来。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