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着力推进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
发布日期:2017-05-17

56个民族学子迎向朝阳、拥抱未来.jpg

56个民族学子迎向朝阳、拥抱未来


中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综合性民族大学之一,始建于1951年;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3月更为现名。


2013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王正伟在中南民族大学视察.jpg

2013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前左二)在中南民族大学视察


2008年12月,中南民族大学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国家民委正确领导下,学校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建设:凝心聚智引航程


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获评“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1年荣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2012年获评湖北省“先进党委(党组)中心组”;2001-2012年连续六次获评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近年来,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

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减振器”和“发动机”。校党委从不断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入手,坚持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学习行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理论素养等方面,并注重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方法和载体,在增强学习实效性上下功夫。近年来,校党委每年平均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0次,有效带动了全校师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10年5月13日,校党委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别敦荣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纲要》精神解读与大学‘十二五’战略规划编制”的专题辅导报告,为该校制定“十二五”战略规划把脉问诊。作为理论学习创新形式之一,“请进来”为中心组成员开拓了新境界。2010年至今,该校先后邀请了郑永廷、骆郁廷、吴潜涛等多位知名学者来校作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专题讲座。

校党委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学校党建重要组成部分,把反腐倡廉工作同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总结、一起考核。近年来,该校每年都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政承诺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2012年10月,该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受到国家民委表彰。2013年1月,学校出台了《中共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细则》,从多个方面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2011年6月,该校荣获“2006-2010年全国民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该校学生开展藏文化展览活动.jpg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开展藏文化展示活动


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赴美巡演团上演精彩节目.jpg

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赴美巡演团上演精彩节目


学科建设:打造特色上水平


中南民族大学坚持学科兴校战略,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凝炼特色、加大投入、勇于创新、打造品牌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不断凝炼学科方向,建设学术团队,构筑学科基地,带动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学校现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1亿元。

学校实施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策略,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培养模式为抓手,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6月,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受到国家民委好评并被在民委系统推广。通过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措施,学校逐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3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618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80余人,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4%。2013年9月,学校管理学院郑军教授被授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1月,孙杰、张道洪、闫天灵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学科建设思路指导下,学校倾力打造特色学科。拥有民族高校中唯一的理工科一级硕士点和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化学学科,在能源催化材料、环境光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富集与分离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5年,该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发表SCI论文297篇。同时,以该学科为平台,学校还与武汉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教育部民族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等发展平台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对南方少数民族美学、中国濒危语言的理论研究和政策保护、汉文学的发展及其民族特征的形成与演变等方面研究打造了鲜明的特色。作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以神经工程为核心,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从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探索神经及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开发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及代偿装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8年以来,该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863”、“973”子课题以及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获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转让7项,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2013年7月,该校梅之南教授等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走近神奇的民族医药》视频,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官方网站正式上线播出;11月,该校田敏教授主持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喜获“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


民族浮雕墙彰显民族特色.jpg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内的民族浮雕墙彰显民族特色


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结硕果


学校明确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以提高学校综合科研实力和科学研究服务民族地区的能力为目标,以巩固现有特色优势、加速培育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为重点,以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和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增加投入、转变机制、科学管理为保障,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该校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近五年,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科基金项目申报的总立项数、年增长率方面均连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14位,在湖北高校中名列第4位;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立项数在民委系统高校中均排名第一位。2012年,学校在国家自科基金立项立项数达32项,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首次突破20项,创建校以来历史新高,在湖北省高校和国家民委系统院校中均位居前列。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国家民委课题立项数,SSCI论文发表数量均居全国民族高校前列。

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了《省部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科研组织奖评选办法(试行)》、《科研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研究管理,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2011年,由雷振扬教授、赵辉教授分别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中国文学谱系研究》先后中标,实现该校高级别项目申报的重大突破;2012年,以段超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项目,以彭修银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先后获批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2012年9月,以吴开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申报的《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经验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2013年,由李俊杰教授主持的《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许宪隆教授主持的《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稳定发展对策研究》两个项目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学校每年投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逾百万元,资助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技术攻关、工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及各类技术服务资质建设和平台建设。通过政策鼓励和与政府、企业密切联系,现已催生了一批诸如武汉市能源工程中心、湖北省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武汉光谷清洁生产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如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民族药物研发推广中心联手民族地区制药企业开发出民族医药产品40余种,大部分新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较大的经济价值。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协会”秘书长戴锦花向学校捐赠台湾原住民传统服饰1.jpg

2013年,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协会”向中南民族大学捐赠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人才培养:狠抓质量育英才


中南民族大学一直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为手段,努力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在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和科研促进教学等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涉及本科生重修、专业分流、教师教学规范、推荐免试读研、提前毕业等方面的规章,为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于2011年6月至8月组织专家分赴北京、西安、南京等教育发达城市及宁夏、甘肃、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民族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经验;2011年11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专题调研;2012年暑假,学校举行中心组扩大学习,专门深入探讨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学校每年投入500多万元支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学校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3门,形成了涵盖近50个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及100多个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2012年12月,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揭牌。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功入选“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为非“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也是民委系统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2006-2012年,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00多项。2013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荣获各级奖项1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奖项数量、等级均创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新高。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9年,该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从2014年开始面向港澳台招收本科生。建校6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1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举行首届“感动民大”颁奖典礼.jpg

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举行首届“感动民大”颁奖典礼


该校学生获得第7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特等奖.jpg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获得第7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


民族团结:和谐之花别样红


2013年7月12日,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郑慕雅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金桥社区接过人生第一份工作聘书——从那时起,她以武汉市洪山区华农西社区主任助理的身份将在社区挂职锻炼一个月。2013年暑期,该校与共青团洪山区委联手开展了高校优秀大学生进社区暑期挂职锻炼活动,引导挂职学生在社区传播民族文化,为社区建设做出创新性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该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学生,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凝聚学生,用“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校园精神感化学生,积极建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校报等校园媒体作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教育,通过墙报、橱窗、征文、文艺演出等形式,先后在校内开展了“民族团结校园行”民族政策宣传及“爱我中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该校积极拓展了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平台、党团组织活动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四类平台,通过开展“成才导航工程”、“共度大学好时光”等一系列体现专业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特色品牌活动,加强了各族学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发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精品课程的优势,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等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引导教育在校各民族大学生珍惜民族团结、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学校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相结合,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2011年6月,该校2007级藏族女生德吉群藏因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荣获2010“国家民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2年3月,该校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武汉市教育局开展“伴飞”计划,联手武汉市8所民族中小学,支持武汉市民族教育发展,该活动于2013年11月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9月,长期前往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的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马晓岸荣获“全国十佳支教老师”称号。2010年至今,该校先后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武汉市“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办实事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2012年被湖北省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左二)在武汉西藏中学调研.jpg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左二)在武汉西藏中学调研


该校师生在民族地区调研.jpg

中南民族大学师生在民族地区调研


服务民族地区:秉持宗旨不动摇


2013年8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风、世界行”实践团队来到张家界武陵源区,对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展开了调研。“希望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引起人们对特色民族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关注”,队长黄晓燕说。这样的调研活动,已成为学校面向民族地区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常态。秉持办学宗旨,通过深入民族地区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支教支农与科技服务等活动,搭建起一座座连接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的“连心桥”。

2012年8月,校长李金林带队赴湖北恩施州和宜昌市,与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就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讨,并对部分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2010年7月至8月,药学院梅之南教授率队先后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广西靖西地区和金秀瑶族自治县,对维药、壮药、瑶药等民族药的资源种类、临床应用、开发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2012年暑假,学校探索推行学术型暑期社会实践,组建了209支大学生学术型社会实践队伍,分赴武陵山区等民族地区开展学术实践调研;2013年暑假,学校组建239余支实践队、近2000余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汗水书写下美好的青春。

为落实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批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选派联络员的工作,2012年3月,学校选派12名联络员由副校长段超带队,奔赴武陵山地区挂职锻炼。他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立区域科学发展规划,并将项目落实为工作重点,积极指导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促进了当地经济、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2013年3月,学校派出第二批12名联络员开赴武陵山区,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2012年12月,中南民族大学依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致力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与提升武陵山区传统生物产业,推动新型生物产业发展,在针对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形成了“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合作特色。2012年,该校被评为“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