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弘扬中华舞蹈文化 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
发布日期:2023-09-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人类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情感紧密相连。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中国舞蹈艺术,更是如此。舞者,当为时代尽兴起舞,当为人民充分展现形象美、技艺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202308122855198a.jpg

舞剧《昭君出塞》剧照   中新社 彭寰/摄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舞蹈艺术如何高举中华美学精神旗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用中国人独特的肢体语汇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创作更多既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事,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


      记者:冯主席好!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舞蹈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双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变化有两个最大亮点,一是凝神聚气,塑造新时代的舞蹈新形象;二是齐心发力,构建新时代的舞蹈新格局。具体而言,就是众多杰出的舞蹈家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舞蹈作品,完成了党和国家的大型文艺晚会演出等重要任务,向观众交出了一份份用心用力用情写就的优异答卷,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塑造了众多令人眼前一亮、前所未见的舞蹈艺术新形象。例如,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第一部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抒写了党的地下工作者爱与信仰的永恒;第一部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骑兵部队题材舞剧《骑兵》,讴歌了与战马同生共死的英雄。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第一部大工业题材舞剧《红旗》,反映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一部石油战线题材舞剧《铁人》展现了王进喜的英雄事迹;第一部青藏铁路题材舞剧《天路》,讲述了三代筑路人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的故事;第一部文物工作题材芭蕾舞剧《敦煌》,激荡起了古老文明与时代的回响。还有,舞剧《鹤魂》中人与大自然的心灵呼应;舞剧《朱鹮》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少儿舞蹈《爸妈我想你》中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群舞《春会来》里逆行战“疫”的最美天使;群舞《村里来了新书记》中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村官……都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一批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人形象首次出现在舞台,王昭君、孔子、关公、李白、杜甫、苏东坡、秋瑾、朱自清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被当代舞者倾情演绎。

      我们还欣慰地看到,舞蹈艺术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和2022年连续两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中各有3部舞剧摘得大奖;《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舞剧票房不断刷新纪录,“电波迷”“青绿粉”追着演出到各城市“二刷”“三刷”甚至“N刷”,形成现象级的观演热;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和文华大奖双料奖;江苏大剧院的原创舞剧《红楼梦》以当下的视角审视经典传统故事,赢得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舞剧《绝对考验》则从革命烈士的真实故事中提炼精彩细节演绎非凡女性的坚韧和忠诚。同时,各种新的传媒纷纷开掘舞蹈魅力,舞蹈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舞千年》《这!就是街舞》被网络刷屏强势“圈粉”;《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系列作品掀起“国潮热”,形成“破圈”话题;街舞遍地开花、广场舞如火如荼、线上舞蹈方兴未艾……多维共进、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舞出了蔚为大观的新时代中国舞蹈新面貌!

20230409538338fa.jpg

音舞诗画《千年之约·梦幻龟兹》剧照   中新社 刘新/摄

      记者: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您怎样看待舞台上如此众多的“第一次”以及舞蹈新形象?

      冯双白:这些“第一次”和全新的舞蹈形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呼唤的最好回应,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局面的艺术折射,展现了当代舞者在新时代迸发出来的巨大艺术激情和创造力量。

      首先,这些舞蹈新形象的精神层面更加丰满而深邃。比如,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暗夜里高擎熠熠生辉的火炬,英雄在枪林弹雨中挺身而出……此类舞蹈作品不仅赞颂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者,更高扬了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

      其次,这些舞蹈新形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比如,藏族青年男女在《打阿嘎》里欢快地投身家乡建设,蒙古族老人在《爷爷们》里开心地用手机“打卡”,维吾尔族小伙子在《阳光下的麦盖提》里和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努力奔小康……破除了假大空式的概念符号的束缚,各民族群众成为舞台表现的主角,现实生活厚实的底色使作品更有分量、更有质感,也更深入人心。

      再次,这些舞蹈新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少儿舞蹈创作中来自童话世界的《哈哈,龟兔赛跑》,源自纳西族儿童梦想的《白云红太阳》,发自幼儿园孩子内心成长愿望的《向前冲》……舞蹈创作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关系得到了更好的协同,艺术形象的底片上显影出百花齐放,反映出这个时代的蓬勃生机。


      记者:如果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维度中观察,无疑可以清晰看出推动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巨变的最宝贵的历史动力。请您简要描绘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

      冯双白:如果以1979年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和1980年全国首届舞蹈比赛上男子独舞《希望》《海浪》的出现作为变革的标志性起点,那么纵览改革开放以来至2012年的30多年间,中国当代舞蹈的潮起潮涌,大体经历了如下阶段:1980年代的经典舞蹈舞剧作品复排风潮、仿古乐舞大潮、风情舞蹈浪潮以及传统古典舞风格的探索与突破;19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变轨与突破;新世纪中国现代舞超越模仿西方的觉醒与自我身份辨析、中国芭蕾学派的自我认知与量身定制等重要变革。

      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样态的文艺思潮不断涌入,呈现出叠加性的交互作用,转折时期的文艺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浮躁之风影响下,有的作品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唯票房、追流量;有的作品单纯搞笑、玩噱头,“娱乐至死”;更有作品扭曲历史、消解正义,在追名逐利中丧失了文艺最宝贵的灵魂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当代舞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无比精彩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上述种种舞蹈腾飞现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激发出当代舞者无穷的创造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强国建设的美好蓝图成为舞蹈艺术的指路明灯,各方齐心发力共同构建着新时代的舞蹈新格局。


      记者: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从观众角度,大家普遍强烈感受到新时代的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迅猛、节节向好。您认为这种舞蹈新格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冯双白:在新时代新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高质量的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长期以来,舞蹈界曾囿于舞蹈擅抒情而拙叙事的“规则”,因此现实题材创作一度被视为“老大难”。进入新时代,“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战略部署,舞蹈界深受鼓舞、动力倍增。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战疫抗疫、中国式现代化等伟大事业,更是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极其宝贵的现实素材。像群舞《远山不远》《第一书记》、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以及“荷花奖”作品《春会来》等,都属于在艺术观念和手法上颇有创新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舞蹈律动里彰显的是“人民至上”“中国必胜”的家国情怀,表达了舞蹈界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关切和艺术关怀。

      新格局的第二个突出现象,是中国式现代舞创作大潮涌现,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芭蕾舞形成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曾几何时,西方现代艺术中的非理性主义、抽象主义等思潮对中国舞蹈创作实践造成不小影响,既催生了一些新作品也导致了“个人呻吟”“杯水风波”“满地打滚”等食“洋”不化的困窘之态。随着国家飞速发展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上述舞蹈创作现象及艺术倾向被强力反拨,众多舞者纷纷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式现代舞作品的创作。《看不见的墙》《命运》《不眠夜》《生命演奏家》等便是在此背景下,将艺术触觉深入当代社会生活,用充满意味的肢体动作勾勒出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像中国现代舞开拓者之一的高艳津子,连续推出现代舞剧场作品《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十二生肖》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转写入现代艺术作品,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舞蹈艺术翩翩然融汇一堂。尤其难得的是,中国现代舞作品开始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艺术观照。如男子独舞《背面》的创作思路就来自一张在国际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叙利亚难民照片,中国现代舞者用舞蹈演绎生命悲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境界与担当。

      新格局的第三个突出现象,就是以“新文艺群体”名义涌现的一批舞蹈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新身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例如,凭借原创民族舞剧《孔雀公主》《雀之灵》而享有盛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相继推出歌舞剧《云南印象》、舞剧《孔雀》及《十面埋伏》《春之祭》《孔雀之冬》等剧目,完成舞者向编导的转变并成为一名真正的舞剧创作家,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传奇。

舞剧《孔雀》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全剧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故事围绕“生命”和“爱”两个主题展开。___中新社记者_佟郁_摄___.jpg

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2022版舞剧《孔雀》剧照   中新社 佟郁/摄

      而诸多新文艺群体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就勇立潮头,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格局的青春活力。继2012年赵梁的《幻茶谜经》后,各种新创作层出不穷。史晶歆在《双城》中通过肢体语言书写上海、北京的变迁;“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推出舞剧《青衣》……“舞蹈剧场”的观念与实践也日益兴盛,在网络上火爆“出圈”的青年舞蹈家唐诗逸以诗入舞、以舞化人;华宵一的《一刻》以当代舞方式传达出“刹那即永恒,一刻换一生”的理念;青年舞蹈家胡沈员上演《流浪》,用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和既有民族特色又现代意味浓郁的舞蹈语汇探讨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黎星工作室推出《大饭店》《火车站》,叙述当代人的所思所悟,描摹城市空间里的人性故事。此外,在全新的舞蹈编排方式和演出探索中,我们还见到了青年舞者朱凤伟的《25㎡狂想曲》、“陶身体剧场”“谢欣舞蹈剧场”,等等。


      记者:确实,新时代中国舞蹈发展新格局产生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和众多高质量的作品,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尤其在攀登创作高峰的道路上,舞蹈界的成绩单很突出、很抢眼。您认为这样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冯双白:正是得益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舞蹈艺术事业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中宣部、中国文联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舞蹈界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工作理念和品牌活动。广大舞蹈工作者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更加注重投入真感情、将自己与各族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尊重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虚心向民间和历史学习,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创新力量、努力找寻新的创作灵感。从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青海到北京、上海、广东等,从乡村牧场到博物馆、考古遗址、都市社区、建设工地等,系列采风创作活动已然在舞蹈界产生了巨大感召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

      同时,新时代的舞蹈新格局与新的行业推动机制密切相关。在各种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国家艺术基金和各地政府青年扶持基金的资助以及各种投融资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多种创作机制如合伙人制、独立制作人制、体制内外结合制等,多种机制协同、多种力量共生,才有了新舞蹈所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20230805721383ta.jpg

舞剧《醒·狮》   中新社 刘新/摄

      记者:这些年来舞蹈界佳作频出、好戏连台,特别是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骑兵》等广受赞誉、持续火爆,还有近期您参与创作的舞剧《咏春》也深受观众喜爱。您如何看待这些作品?

      冯双白: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创作产生了许多品质上乘并深受市场欢迎的优秀作品,这的确令人深受鼓舞。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就是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增强的文化自信,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剧烈动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不可挡,这些作品为大众提供了情感表达的艺术出口、载体,在精神层面呼应了时代。

      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于上海解放前夕革命英烈奋不顾身英勇献身的真实故事,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在舞剧空间处理、艺术审美想象、动作编排出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五星出东方》源于对被誉为“20 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的汉代织锦护臂文物的艺术想象,诠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的重大主题。

      在同样获得文华大奖殊荣的《只此青绿》中,女子群舞“青绿”超越舞剧艺术司空见惯的审美窠臼,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东方女神形象。那种柔美澄静、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气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反思自我、超越功利、笃行不怠等精神追求的需要。

      而在我有幸参与创作的《咏春》中,最受观众喜爱的场景是叶问每一次打通关后与武林高手之间的行礼,每每掌声如雷。为什么?我以为,那个右手握拳、左掌覆盖的肢体动作,那个源自周代的极其简单的中国揖礼,象征着彼此尊重、取长补短、包容天下,代表着自强自尊但不卑不亢、实力充盈而谦逊涵养,蕴含着中华文化信仰的强大力量。同样,《咏春》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与武林英雄心灵相契、同频共振的美好平台。

      总之,“国潮”“国风”大潮涌动,离不开当代舞蹈界的踔厉奋进,更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进步。舞蹈艺术领域“国舞”的盛况空前,必定伴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宏大张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蓬勃态势。


      记者:您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应该怎样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更多舞蹈艺术精品力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冯双白:躬逢盛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勇毅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以优秀舞蹈作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用舞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这些突出特性,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和精神世界,编织成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心灵空间,发挥出无与伦比的磅礴伟力。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信仰的新时代内涵和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中华文化信仰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美学精神,倡导文以载道,强调意境为艺术之最高境界,讲究在立意为先、以形写神、内外兼修、情景相生、气韵生动等创作法则中获取艺术与人生至高至纯的审美享受。

      为新时代新使命而起舞,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起舞,是当代舞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时刻铭记“国之大者”,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努力创造不断激发优秀作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创作出更多更新更打动人心的舞蹈形象。要通过舞蹈艺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文化更加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更加枝繁叶茂,助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舞蹈文化,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让更多舞蹈作品“叫好”又“叫座”。要更好地担当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使命,让更多中国舞蹈优秀作品“走出去”,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舞蹈界的更大贡献。要持续推进“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顶尖舞者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推动中国街舞等舞蹈新艺术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舞蹈普及与中华美育工作相结合,大力促进以百姓健康为目标的广场舞以及青少年舞蹈、中老年舞蹈的开展,持续推进“小荷风采”全国舞蹈展演、“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等。


      记者:礼赞新时代,舞韵续华章。感谢您接受采访,让我们领略新时代中华舞蹈文化之美,感受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澎湃气象。期待中国舞蹈永攀高峰、再创辉煌!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8期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王孺杰

责编: 张红彬 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