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甜蜜“柿”业 硕果满枝——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
发布日期:2023-11-21

      若无闲“柿”挂枝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秋十月,八桂大地风景如画,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月柿迎来大丰收。黄澄澄、红艳艳的柿子如灯笼挂满枝头;而经过加工的柿子饼,表面那层“柿霜”银白如月。

      月圆、柿圆、人团圆。秋日的“甜蜜”来自这小小的一方风物。广西,是全国柿子的最大产地,差不多全国每3个柿子就有1个来自广西。而富有“中国月柿之乡”美名的恭城,柿子种植历史已有1500多年。汉代把柿树视作奇花异木,南北朝时期柿子已成为美味佳果,唐朝年间柿子可以代粮度荒,明清之际的老百姓在房前屋后栽种柿树,民国时期广西柿饼行销港澳地区。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演进和当地各民族的精心栽培,如今恭城早已形成以月柿种植为主体的林粮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培育出了驰名中外的“恭城月柿”。柿子,成了恭城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2017年,“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以其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独特靓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农业文明与民俗风情相互交织的文化魅力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恭城月柿栽培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恭城月柿”入选农业农村部“农遗良品”十佳品牌,系广西唯一入选品牌。2023年,“恭城月柿”入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排名56位。

      那么,被寄予“柿柿如意”“心想‘柿’成”等美好心愿的恭城月柿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小柿子又如何发展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就此,本刊对话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林清。

微信图片_20211129165015.png


      记者:我国是最早栽培柿树的国家,柿子的原产地位于长江和黄河流域。距今约2000多年前,古都长安便已开始种植柿树。中原的宫廷珍果如何成为岭南山区的特产?为何说恭城“月柿之乡”的美誉蕴含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

      林清:恭城,有着1400多年置县史。它北望三湘、南接粤梧,自古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咽喉要道。如今县域内居住着汉、瑶、壮、蒙古等12个民族30多万人,其中瑶族人口约占60%。唐朝初年,瑶族先民迁居到此,至明清时期从河南、广东等地迁来的瑶族移民人数达到顶峰。

      恭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足,茶江河贯穿县境,直流纵横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适宜树种栽培。初来乍到的古代瑶族先民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山坡林地间生长着很多野生柿树。于是,恭城先民平日里开荒垦殖、辛勤耕作,入冬后就上山采摘柿子,把柿子晒干后做成柿饼保存下来当零食,有时也会挑到临近的集市售卖。慢慢地,恭城许多人家开始在房前屋后移栽野生柿树。多栽果树、勤攒粮食的传统,也由此一代代传承下来。

      直到如今,恭城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柿树还有500多棵,每年依然硕果累累。历经岁月沧桑的月柿古树,也成为了恭城变迁发展的见证。

      随着中原地区移民的不断到来,中原农耕文化与岭南农业文化不断融合,恭城将本土野柿与引进的其他品种嫁接,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品种:恭城月柿。据《广西外经贸志恭城瑶族自治县分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自福建诏安引进柿树与本地品种结合,进行改良栽培,并开始加工柿饼,至今已有500年以上历史。恭城柿子个大、皮薄、肉厚,清香脆甜,且营养丰富。柿子去皮后,晒成柿饼,质软透明,表皮有糖汁渗出并结晶形成一层白霜,形如明月,因此取名“月柿”,恭城也渐渐有了“月柿之乡”的美誉。

      除了恭城月柿,国内知名的柿子还有陕西泾阳的鸡心黄柿、富平的尖柿,河北的莲花柿,山东菏泽的镜面柿,浙江杭州的方柿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恭城早已实现了园种百果,来自各国各地的优良柿种逐渐与本地柿种融合提质,让恭城月柿日益声名鹊起。民国年间《恭城县志》记载:“恭城土产最盛者莫如黄糖、生油、茶油、木油、月柿、黄豆、红瓜子七种行销境外。”“月柿三千担,值银四万元以上。”明清时期,恭城月柿便走出国门,行销到东南亚。如今,作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恭城,更是在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亮出“恭城月柿”的金字招牌。

      溯古观今,从传统农业技艺的交流互鉴,到海内外经贸往来的互联互通,恭城月柿栽培系统展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积极吸收各地区各民族先进农业技术以优化本土月柿栽培系统,创造出具有独特味道的“恭城月柿”品牌。

恭城县嘉会镇泗安村全景图.jpg

恭城县嘉会镇泗安村远眺


      记者:如您所言,作为“农遗良品”的恭城月柿早已实现产业化发展转型,逐渐走出国门。那么,恭城是如何传承发展好这个甜蜜“柿”业的?

      林清:霜降至,柿子红。霜降节气过后,恭城的柿子就进入了持续5个月的收获期。漫山遍野的柿子被一车车运出果园,送往一个个加工作坊,制作成鲜柿、柿饼等产品,并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2022年,恭城柿子的产量超过了70万吨,约占全国市场的五分之一。

      恭城人开始大规模种植柿子树并起步产业化发展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依靠传统的水稻、红薯等农作物,已经无法满足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于是,恭城人开始探索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以水果种植为重点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尤其是老百姓充分发挥良种资源,积极发展恭城月柿产业,引发了恭城月柿生产质的飞跃,开始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阶段,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尝到“养殖+沼气+种植”发展模式的甜头,恭城又进一步创新探索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在莲花镇、西岭镇、嘉会镇等恭城月柿集中种植的乡镇逐步建设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通过栽培标准化和行业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月柿的产量和品质,恭城月柿产业带逐步形成。

      2015年,恭城月柿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恭城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恭城月柿”入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排名56位。如今,“月柿”已成为恭城响当当的“摇钱树”和“金字招牌”,柿农人均年收入也从曾经的不足800元,增长到2.2万元以上。

      近年来,恭城县农业部门从世界各地选择优良柿子品种进行试种,选择最适合恭城本地环境、气候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在提高月柿栽培量的同时,注重引导农民在质量上提升,先后引进次郎、太秋、富有、花御所、晚御所等多个品种的甜柿。通过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月柿产业的提质增效以及果农的致富增收。

动车从月柿园内穿过.jpg

动车从恭城乡村的柿林穿过  李茂香/摄


      记者:红红火火的甜蜜“柿”业成为了恭城人的致富密码,让县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小小柿子踏上了“跨国之旅”,新一代的新农人建起了全新产业格局。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林清:随着这些年电商直播带货以及市场服务、交通、物流、合作社等快速发展,恭城月柿大量销往海内外市场。恭城县成立了柿子产业协会、电商协会,将全县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主体联结起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头、柿农参与的全产业链格局,极大优化了恭城月柿的产业布局。目前,恭城已成功创建恭城月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还建成了中国柿子博览园和中国月柿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了恭城月柿品牌和影响力,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柿产业功能和全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月柿产业。

      种植技术的革新,品种的迭代升级,产业链的延伸,让恭城人愈发有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底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家加大对农产品扶持力度,恭城县各级政府为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等,助推国际贸易发展。目前,恭城县拥有柿子出口资质的企业已经增至12家。2022年,全县超过20万吨柿子出口到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超过7000万元。

      如今,恭城全县月柿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创造70亿元的综合产值,月柿实现了商品化、品牌化,销售实现了规模化、国际化。

月柿之歌(恭城县委宣传部资料图片).jpg

恭城乡村人家晾晒柿饼


      记者:每年金秋十月,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都会相聚恭城,同庆“恭城月柿文化节”。请问,古老的恭城月柿是如何借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

      林清:自然景观独特、山清水秀的恭城,长期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汇聚融合,孕育出了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月柿文化,其中的“傩舞”“同乐舞”“竹竿舞”“油茶歌”等独具魅力。

      柿林环抱,莲花河从村庄缓缓穿过,青砖琉璃瓦、仿古路灯、小格栅窗,一栋栋民居风情浓郁,水泥硬化路连接着村庄的每家每户,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徐徐展开。这是恭城依托月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随着恭城月柿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恭城,看月柿如海,闻山果飘香,过农家生活,享山野情趣。秋风吹拂,数十万亩柿子树层林尽染,前来红岩村瑶韵柿乡田园综合体的游客纷至沓来。这里既是风景观赏区,也是生产生活体验区,属于活态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村民和游客都乐在其中。

月柿园.jpg

恭城乡村的月柿园  李茂香/摄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恭城月柿产业发展带动了众多村民致富,也带火了文旅产业。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契机,恭城县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依托当地绮丽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生态富民产业,“恭城月柿节”以“品瑶乡月柿、赏柿园风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态家园”为特色,对全县700多个村屯进行整体规划,逐步打造了莲花镇(中国)月柿特色小镇、国家现代(柿子)产业园、恭城月柿特优区、柿韵瑶乡田园综合体、柿子博览园等品牌项目,拓展红岩4A级景区空间,推进恭城月柿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恭城月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精品线路,旅游人数超150万人次/年,年收入超1.59亿元,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瑶族姑娘在制作柿饼.jpg

恭城乡村柿园的丰收时节

      农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促融。至今,恭城县已成功举办19届“恭城月柿文化节”。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益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古老又现代的恭城月柿正在焕发新的无限生机,续写甜蜜“柿”业新的传奇。

月柿节_(2).jpg

第十九届桂林恭城月柿节开幕式  李茂香/摄


      记者:感谢您带我们走进“月柿之乡”,品尝甜在心头的滋味,感受恭城月柿人家的幸福生活。祝福恭城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0期

受访者: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林清

采访者:本刊通讯员 梁晴 黄云 何宗威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恭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刘雅 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