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哈密之美
共有一个家,同圆一个梦——哈密民生改善纪实
发布日期:2016-07-29

青年农牧民喜看瓜乡新变化.jpg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维吾尔族谚语

发展二、三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无论谁投资,都要注重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办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民生实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得到才说,说了就做到,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讲话摘录


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五位一体、五化同步、文化引领、改革驱动、人才支撑”二十字总战略总要求,哈密始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五化”同步发展;始终坚持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的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指数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充分释放科学发展的惠民效应,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爱哈密的正能量,打好民心、民安、民富这个长治久安的基础。


紧贴民生推进跨越式发展


哈密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统筹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基地“四大基地”,着力实现优势优先、率先发展。一幅壮美的画卷渐次展开:火热的建设图景,博大的开放图景,蓬勃的发展图景,和谐的生活图景。国家和自治区已将哈密提升为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新疆副中心城市、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在这片热土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大企业、大集团纷至沓来。目前,哈密已引入国内500强企业60余家,2014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2%,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高于全疆12.2个百分点,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44.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各民族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民生关系到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哈密地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积极实施惠民富民政策,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富裕、走向现代文明。

建立了民生建设支出刚性保障机制,确定每年地区财政民生建设投入不低于75%。2014年哈密地区共实施30类160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切实解决群众在就医、就业、就学、住房等方面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需求和利益问题。让一项项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让一件件惠民实事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长治之柱。哈密地区以促进各族群众高水平高质量稳定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支持群众自主创业,畅通劳动力外出就业渠道支持就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到乡镇基层办厂就地就近吸纳就业。仅2014年上半年,全地区城镇就实现新增就业1.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2013年哈密新世纪服装厂在五堡镇设立分厂,吸纳当地55名维吾尔族妇女就近转移就业,员工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后上岗,脱下长袍,穿上工作服,每天定时收看新闻、学习汉语,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生活方式向现代化靠近。七村的谢尔曼古丽·尕依提走出家门,成为服装厂的一名正式职工。她高兴地说,一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太好了,技术等级再提高一些,收入就更高了,我要动员身边更多的姐妹出来工作。聋哑青年乌斯曼是厂里唯一的男工,因为天资聪明,掌握技术快,现在他每月收入2000多元,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五堡镇服装厂扩建工程年初已开工,建成后将解决300人转移就业。

2013年全地区筛选扶持了36个民生工业项目,涉及服装加工、民族刺绣、特色食品加工、干鲜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民族特色保健品加工、奶制品加工、技能培训等行业,带动从业6000余人,人均年收入2.2万元,带动农户6000余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今年又确定重点支持11个民生工业项目,地区以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形式补助资金总额2415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解决当地农牧民就业6000人以上。

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补助,并在自治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生每年提高了250元,受益人数达4737人,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人数的91%。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今年9月起,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双语教育深入人心,到2018年将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比自治区确定的目标提前两年。哈密市五堡镇的芒力克·买买提有两个孩子没花一分钱分别在青岛、烟台上了内地初中班,高中毕业后又分别考上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芒力克·买买提很享受乡亲们羡慕的话语和眼神,他说:儿孙有知识,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希望。2013年五堡镇党委政府对考上大学的86名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奖励补助共24.6万元。

哈密农牧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人均筹资标准达到510元以上,为全疆最高。地区率先开展了新农合大病统筹和“一卡通”自治区、地、县(市)、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建立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开办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等多策并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让各族群众享受到高效、便捷、经济的诊疗服务。

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9500名“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014年,实施城乡低保提标工程,城市低保标准由目前的每人每月351元提高到3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目前的每人每年1504元提高到1600元,在春节、国庆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四个重要节日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专项补贴。

坚持一户一策一法,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2年、2013年地区整合各类资金9.56亿元,在3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新建富民安居房3721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整配套,大力扶持发展以食用菌种植、土鸡养殖、牛羊育肥为主的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2013年18个整村推进村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7500元,人均增收2200元,增幅达25%。贫困家庭实现了 “一户一技工”的目标。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牧民坎杰拜一家4 口人,妻子纳孜依是二级残疾,小儿子阿合卓力是一级残疾。光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靠种地、放牧所得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2007年坎杰拜和巴里坤县煤矿签订了劳动合同,坎杰拜一边学汉语一边跟班学采矿知识,在汉族技工的帮助下,他成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多了。坎杰拜说:“我不能忘了乡亲们,我把我的打工经历讲给仍然在下涝坝的亲戚和朋友,鼓励他们也能走出来改变自己家的生活,现在巴里坤的企业越来越多,机会多得很。”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海子沿村人口360户1871人,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99.68%,在册贫困人口255户1097人。地、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754.4万元,实施富民安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25个建设项目,集中打造了海子沿村食用菌种植和牲畜养殖两个产业园区。为帮助定居牧民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还成立了圣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了乌鲁木齐市客商作为合作社理事长。“每天在大棚里干8个小时,一个月挣2200多块钱,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务工挣钱,年底还分红,真是太好了”,古丽娜孜说。通过产业扶贫,240户828人低收入贫困农牧民实现了脱贫增收,当年脱贫率达94.12%,人均增收1997元。


安享晚年.jpg

安享晚年


送文化下乡1.蔡增乐摄.jpg

送文化下乡


五堡镇少数民族妇女就近就业(张有生摄)DSC_3065.jpg

五堡镇少数民族妇女就近就业    张有生/摄


把对口援疆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


“迈开大步,我去援疆。身后是父老乡亲的嘱托,面前是向我招手的胡杨。”这是河南援疆干部罗军来哈密时写的一首诗。

2010年,根据中央安排,河南省由对口支援阿克苏转为哈密地区、兵团第十三师,2批次共选派655名干部人才来哈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大业,提出了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对援疆干部提出要求:视哈密为第二故乡,把各族人民当亲人,学少数民族语言、歌曲、舞蹈,交少数民族朋友。

2011年2015年河南实施安居富民、干部人才培养等“十大援疆工程”,援疆资金17.64亿元,“五年任务、四年完成”。已实施援疆项目128项,到位援疆资金14.27亿元,占五年资金总量的80.9%。实施省辖市“市—县—乡”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开展技术帮扶、装备支持等合作项目200余项,形成全新援建模式,辉县市、卫辉市派出16名援疆干部直接服务于边境乡镇,在各省市援疆工作中属首创。

河南援疆体现了“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实施的援疆项目中民生项目占90%。新建幼儿园 25所,基本实现了“一乡(镇)一园”,学前两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入园率提高到98%,双语教学班由284个增加到552个,双语学校的覆盖率由34%提高至82%。新建12个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覆盖率提高到100%。望海水库等水利援疆工程,有效解决了1.63万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在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建设中,较好借鉴河南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显著改善了2.5万户8万农牧民群众居住条件。

在哈密市石城子光伏产业园,由郑州弗光投资4亿元建设的中国最大的聚光光伏发电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通过援疆干部牵线搭桥,河南煤化工集团、河南许继集团等一批企业落户东天山脚下。截止2013年底,有 16个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已完成投资53亿元。

2012年6月15日,河南旅游援疆“万人游哈密”活动启动仪式暨旅游专列首发式在郑州火车站举行。6月17日15时,河南首列“援疆号”顺利抵达哈密。现已开行旅游援疆专列25列,开行往返旅游援疆专厢200多个,带动自驾游4000多台次,通过航空、铁路、自驾等途径组织赴疆游客8万多人次,河南已成为新疆的重要客源地。

此外,河南智力援疆力度空前。援疆活动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等16位院士专家被聘为哈密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 通过援疆渠道柔性引进1600名急需紧缺人才;启动“中原名医、名师哈密行”活动,15所河南“三甲”医院与哈密相关医院结对协作,十余所河南高校与哈密相关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有力地带动了哈密医疗、教育水平和服务理念的提升。与河南新乡医学院联合开办82名医疗卫生硕士研究生班,促成郑州大学在哈密开办远程教育本科班,实施“青年科技英才赴豫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捐建哈密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开展了“优质教学资源进教室”、“豫哈教师优质课‘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观摩”等项目,填补了哈密教育信息化空白,成为全国首家跨省份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

2011年5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伊吾建立试验站。2012年,下马崖红枣示范基地600亩红枣嫁接成功,成活率达85%。当年9月,看着挂果的枣树,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说:“第一年种了个干棒棒,怕了;第二年又嫁接了个干棒棒,完了;现在看着熟了的大枣,服了。” 2013年,下马崖红枣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800亩,成为下马崖乡农民新的增收产业。

一个个援疆项目,一段段援疆故事和深厚情谊,已化作河南、哈密人民联系的桥梁。

刘锁超是河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2010年12月作为河南第一批援疆干部到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工作,挂职党委委员、副院长职务。三年援疆期间,共诊疗各族患者14000余人次,救治疑难病人200余人次。刘锁超被评选为“最美新疆人”,并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哈密地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

援疆干部罗军援疆三年选择了巴里坤县奎苏镇南湾村的一户哈萨克族家庭作为帮扶对象。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哈勒木拜克,一家四口,有一个7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哈勒木拜克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他7岁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扶贫先治病,罗军立即联系了后方给予支援。不久,一支由河南专家组成的专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医疗队开进哈密,对全地区先心病儿童进行排查,包括哈勒木拜克女儿在内的16名患儿得到免费手术治疗,全部成功治愈。罗军又请援疆医生治疗哈勒木拜克的风湿病,请援疆专家指导他科学养羊。如今,哈勒木拜克总会用汉语说:“援疆好,河南好。”

2011年7月,援疆医生张大明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病危”。他准备请假回家时,恰遇几例急诊手术,手术做完了,却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妻子在家照顾要高考的女儿,张大明带着母亲又踏上了援疆路。


共有一个家,同圆一个梦


哈萨克族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巴里坤草原大,骏马要换九付铁掌才能跑到边,萨尔乔克高,雄鹰要歇九次翅膀才能盘到顶峰,共产党给哈萨克带来的幸福,比草原大,比山高。”这首歌,唱出了巴里坤各族人民的心声。

在巴里坤草原上有一个流传了60多年的“四十顶黑毡房”的故事。新中国建立前,巴里坤各族人民饱受战祸之害,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就更加悲惨,为躲避战火和生存,数度迁徒四处流浪。在县城周边曾出现这样一幅景象,部分贫困的哈萨克人散居在城外,靠乞讨或打柴度日。这些人中就包括后来在党的培养下成为县级领导干部的赛明和杰里甫斯等人。党和政府为了使这些牧民有个安稳的生活,在剿匪和平息战乱的同时,将这些在县城周边流浪的牧民迁到苏吉草原居住。40户赤贫的哈萨克人大部分只能勉强用几根木杆顶着几片破毡片搭建栖身之所,因此在苏吉草原上建起的新村落,被称为“柯日克哈喇拉什克”,汉语的意思就是“四十顶黑毡房”。县委还派去汉族干部带领哈萨克牧民兴修水利、垦荒种田、发展牧业。

1954年10月1日,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日子,巴里坤掀开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崭新一页,成为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60年沧桑巨变,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柏油公路结束了古老沉重的万驼之旅,一座座浪花飞扬的水库塘坝汇集了幸福生活的源泉,一排排矗立戈壁的风塔井架抒发着工业富县的豪情,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商楼民居透射出万家共享的和美。在千年雪峰的凝视中,巴里坤这个昔日满目苍痍、百业俱废的穷乡僻壤处处藏春、生机勃勃。2013年末,全县6408户27800名哈萨克族牧民实现了定居,分别占牧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87.3%和89.4%。县域生产总值是1984年的102倍,二、三产业比重达79%,较1984年增长47%。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举行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的优秀阿肯(即兴弹唱的民间歌手)齐聚巴里坤草原,同声歌颂党的政策,赞美幸福生活。

60年的巨大成就也是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2011年制定颁布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湿地保护条例》,是全国唯一县级湿地保护条例。根据《条例》,巴里坤严格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对18万余亩湿地草场进行了围栏保护,夏季禁牧湿地面积达30余万亩,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巴里坤草原天然与内在的和谐之美让来访者赞叹不已。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资源。哈密地区始终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按照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心力上强的“四强”干部标准,对经过实践检验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培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完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地区累计培训少数民族干部10013人次,占培训干部总数的41.2%。从2011年起,哈密地区累计选派两批次779名高校全日制少数民族学生赴河南定向培训,目前第一批12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已完成培训赴乡镇上岗工作。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哈密地区制定专门规划,大力实施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程、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和现代农业少数民族人才扶持工程,确定到2020年,培养造就500名以上少数民族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00名以上中青年少数民族科技骨干、150名以上少数民族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100名以上农业领域的优秀少数民族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优秀生产经营人才,提升少数民族人才总量和综合素养。2014年在少数民族人才中选拔优秀技术骨干110人纳入青年科技英才计划、天山英才计划、清华大学哈密硕士班、河南新乡医学院哈密硕士班等进行重点培养。

今年46岁的阿依先木·依不拉音是哈密市林业管理工作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国家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科普带头人。她说:“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人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她一年有一半多的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进行枣树嫁接,从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手把手传授,使越来越多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而由这些“土专家”管理的大枣科技示范园,比普通枣园每亩多增收千元以上。100多“土专家”又组成了10支“哈密大枣技术农民服务队”。在阿依先木·依不拉音心里有一个梦想:要把哈密33万亩大枣全都变成“科技林”、“摇钱树”,把论文写在这片土地上。

哈密市玉丰工贸有限公司副厂长艾尼娃·也提干是一名从锅炉工成长起来的高级技工。烧锅炉他认真细致,业余时间跟着汉族师傅钻研机电维修业务。三个月后,他毛遂自荐处理了一起机械故障,当上了维修工。凭借全面过硬的操作技能,逐渐成长为公司机电维修车间核心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他发现,一些维吾尔族职工在冶炼及维修技术上还不能完全胜任工作,他就主动帮助他们学习,遇到不好理解和解释的专业技术术语,就虚心向汉族职工请教,自己理解后再向少数民族同志传授。任机电维修车间主任后,他带着技术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节省了百万元成本。2013年5月,艾尼娃·也提干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每年国庆节在哈密时代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时,艾尼娃·也提干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他说,团结在国旗下,每个人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河南万人游哈密。蔡增乐摄.jpg

河南万人游哈密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