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哈密之美
赤诚为民 大爱无言——哈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摘选写真
发布日期:2016-07-29

哈密木卡姆吴静摄影.jpg

哈密木卡姆    吴静/摄


置身在人民中间,就是置身在黄金摇篮。                                         ——维吾尔族谚语

多年来,哈密有一支不断壮大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群体,从他们细小而又感人的事迹和平凡而又博大的襟怀中,我们读到了他们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执的信念,感受到了他们带来的温暖和人格魅力。自1982年以来,哈密地区共有44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和自治区表彰。


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珍藏着一张46年前赴河南兰考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46年来,他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

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眼含热泪读完维文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到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成为当时阿布列林最大的心愿。“到兰考去,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两年之后,愿望实现。1968年初春,阿布列林和5名高中同学从上海返回哈密途经兰考,他们遇上马车坐马车,碰到拖拉机坐拖拉机,走遍了大半个兰考县。

“焦裕禄是什么样的书记?”一路上,阿布列林不断追问。

“焦裕禄带我们治风沙,同劳动,为了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生命。焦裕禄是好书记,俺们永远记得他!”在淳朴的当地老乡带领下,阿布列林看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改造的大片良田、栽植的一排排抵御风沙的泡桐树;也来到了焦裕禄糊纸当墙、冷得像冰窖的家

这是一次影响阿布列林一生的信仰追寻之旅。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收到从兰考寄来的3张照片——那是他们与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焦守云兄妹的合影。“几十年来,我们搬过8次家,我每次都会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平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焦裕禄,心中就产生一种力量。”

1969年,阿布列林响应号召,选择到条件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第二年,又被调到哈密地区农机厂。打地埂、割芦苇、当翻砂工面对一天10个小时的体力劳动,阿布列林不是没掉过眼泪。“难受时,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两年多时间,阿布列林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也以优异表现被组织调入哈密县检察院,后又转到哈密市法院。

在哈密市检察院的沙代提·牙合甫眼里,阿布列林是个十足的学习“狂人”: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冬夜,阿布列林办公室的灯执著地亮着。他废寝忘食地学汉语,如饥似渴“恶补”法律知识,即使生病住院,挂着吊瓶也要钻研那些晦涩的法律文书在哈密检察院、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两次荣获三等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检察系统优秀刑检干部”。


阿布列林讲述老照片 ()(9).jpg

阿布列林 · 阿不列孜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困难挡不住,灾害压不倒”今天,这首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阿布列林老人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唱得多了,自然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阿布列林说,焦裕禄精神始终是他人生路上的信条。

在阿布列林保存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 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阿布列林说,“焦裕禄一生两袖清风,我立志要像焦裕禄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1988年,年迈的父亲提出,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阿布列林是个孝子,可工资不高。有人提醒他,张张嘴就会有人送。可阿布列林摇摇头。果然,盖房时缺少椽子,一个盗窃犯的父亲找上门来:“把我儿子放了,你家的椽子我包了。”阿布列林黑下脸: “我是国家干部,绝不会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枉法。”来人碰了钉子,骂骂咧咧地走了。

1990年初,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要阿布列林想办法。阿列布林两手一摊:“姐,找我没用。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我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

1995年夏天,阿布列林审查一宗案卷时,发现疑点很多。办案人员重新调查后,免去对主犯提起诉讼。事后,阿布列林对办案人员说:“‘同意批捕’这四个字,字字重如山。作为检察官,一定要严格执法,绝不允许发生错捕、错诉案件。”

在同行们眼里,阿布列林还有一项“绝活”——熟背数以百计的法律条款,毫无差错。阿布列林的“徒弟”、哈密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阿不力米提·沙力颇有感触:“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到苛刻的地步,经手文书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翻阅哈密市检察院存放的档案资料,一份办案统计记录着:从1979年至1997年间,阿布列林办理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正确率均达100%。

回顾走了大半辈子的人生路,阿布列林最在意、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工作,“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欲做公仆先做人、既做公仆必做事、做好公仆当为民。”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对阿布列林影响至深。

来自甘肃的民工张宏奎,与阿布列林素不相识。1998年,在哈密给一家理发店搞装修的张宏奎,活儿已经干完好几个月,老板却赖账不见人。无奈之下,他起诉到哈密市法院。时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阿布列林亲自过问,很快追回了张宏奎的血汗钱。

在张宏奎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阿布列林一有空就去看看。得知他的两个孩子正上小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每年仅借读费就要支付2000元后,阿布列林按政策帮助两个孩子办理了哈密市农村户口,解决了一家人最大的困难。

哈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生于斯、长于斯,阿布列林从来都把生活在这里的36个民族的同胞当作兄弟姐妹。

任广颖,曾与阿布列林同在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1965年,任广颖的父亲蒙受不白之冤,被开除公职。直到1979年,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阿布列林挺身而出,利用业余时间陪任广颖调查走访。1981年6月,阿布列林利用去南疆看病途经乌鲁木齐的机会,到自治区党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反映情况,相关负责人对阿布列林说:“少数民族同志能为一个汉族干部落实政策反映情况信访到这里,还不多见。”

对法院干警,阿布列林更是当作自己的亲人,关怀备至。1998年,哈密市法院干部艾沙·古力买提来找他,说妻子患了尿毒症,手术需要十多万元。阿布列林和党组成员商量后,决定先借钱给艾沙,再动员党员干部捐款。他先捐了200元,大家纷纷响应,当场就捐了14000多元,艾沙感动得流下热泪。无数次踏雪访贫问苦,冒雨送救济粮款,关心孤寡老人、失学儿童46年来,阿布列林始终要求自己,像焦裕禄那样“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的事前头”。

4月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呼图壁县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像阿布列林老人一样学榜样、当榜样,都能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何愁群众不与我们心连心,何愁我们党的执政根基不牢固。

阿布列林在退休后仍然致力于法律宣讲,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先后被哈密市惠康园社区特聘为法律义务宣传员,被哈密市委任命为哈密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特聘为宣讲团副团长。

“是焦裕禄精神伴我一生成长进步!” 兰考一直是阿布列林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年6月17日,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再访兰考。在焦裕禄烈士陵园,阿布列林献上鲜花,像46年前一样,用维吾尔语高唱《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任追怀的热泪夺眶而出。

拱拜湾的“救命丫头”——刘玉莲

今年65岁的刘玉莲已经退休两年了,但她每天还是要去村里的卫生室做志愿者,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

1966年,梳着两条大辫子的17岁汉族丫头刘玉莲,在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当上了“赤脚医生”。这个被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称作“拱拜湾”的地方,有330多户人家1092口人,汉族仅有5户。 村里敲锣打鼓送刘玉莲到县里参加了半个月的脱产学习,又实习了半个月后,刘玉莲成了村里唯一的“医生”,乡亲们亲切地叫她“丫头”。为了学会诊疗技术,她常常彻夜看书学习,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诊治方法。1971年6月,已经当了5年“赤脚医生”的刘玉莲,终于有机会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医疗培训。为了学会针灸,她就在自己身上练。 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竟然神奇地治好了,不但支气管哮喘不犯了,脖子上的大疙瘩也慢慢变软,逐渐消失了。老人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哎!”

刘玉莲从70年代就开始记录村民的健康状况,从最初的手写记录本到现在系统、正规的健康档案,村民的健康记录一目了然。村里的多数孩子都是刘玉莲亲手接生的。1986年4月,晚上12点多了,刘玉莲听到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一边敲门一边喊:“丫头,我老婆要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拿上手电筒就向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为省时间,她抄近道穿过一片刚收割过的高粱地,尖利的高粱茬子把她的脚脖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脚也被刺破了。刘玉莲赶到孕妇家,经过检测,孕妇玛丽亚木严重贫血,便劝他们到乡卫生院去生产。但毛沙·尼牙孜为难地说:“家里太穷,没有钱住院,就在家里生吧,上面那个孩子也是你在家里接生的,我们相信你。”当时孕妇的血压只有50/60,脉搏微弱,刘玉莲按照新法接生的三个规程操作了5个小时后,一个男婴降生了。孩子健康,产妇玛丽亚木却昏迷不醒,刘玉莲放下孩子抢救大人,经过急救,玛丽亚木终于苏醒了。刘玉莲亲手为玛丽亚木煮了一碗荷包蛋,放上红糖一口口地喂她,慢慢地,玛丽亚木的体温和血压正常了,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玛丽亚木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救命女神)!”

2000年8月8日,40多岁的维吾尔族汉子艾曼提·玉努斯挖坎儿井时从25米的高处坠下,腰腿骨折,躺在家里不能动弹。刘玉莲见他的腿肿得厉害,建议去大医院拍片子检查治疗,可是艾曼提的女儿刚刚遭受车祸,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刘玉莲便每天去艾曼提家出诊,步行、骑自行车两个多月,仅医药费就垫付了1500元。艾曼提至今说起这事还忍不住流泪:“我的命保住了,给丫头两个金疙瘩都不够。”

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刘玉莲对乡亲们生活的艰难感同身受。每次开药,刘玉莲一般只开两天的药量,为的是观察用药效果,不浪费;一般性的感冒,到大城市医院可能要花几十上百元,可在刘玉莲这儿,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块钱;如果是注射青霉素、先锋霉素,做过皮试后,她还会抽出一点在病人的肌肉上注射,直到确信没有过敏症状,才开始静脉输液。

从医40多年来,刘玉莲共接纳治疗患者30多万人次,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4万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因为将近30年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医生,2006年月工资才涨到350元。就是这样一位不计名利的汉族乡村医生,挑起了二堡村1000多口人横跨三代人的健康重担,“小病不出村”在这个村成为现实。

2007年,刘玉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赤诚为民的好法官                                               ——马合沙提·扎依甫

马合沙提·扎依甫1988年毕业于新疆政法学院法律专科,被分配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法院工作至今,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现任巴里坤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2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恪尽职守,参与审理3080件各类案件,判决处理158件,发回重审1件,改判1件,调解撤诉2922件,调撤率95%,调解民事纠纷案件达623件,无一超审限,无一违法违纪,无一缠诉上访。

2009年9月,辖区海子沿镇旧户西村的达胡阿提起诉红星牧场的叶尔克西,称自己拉小麦到叶尔克西的面粉厂加工,约定每月取面粉,后来被告叶尔克西违约,未能每月给原告面粉,原告达胡阿提多次催要未果,诉到法院。开庭时,马合沙提·扎依甫发现原告是位60多岁的老人,被告是年轻人。他通过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以及“诚实的劳动能赢得赞誉,卑鄙所得只会被人唾弃”的哈萨克传统伦理做调解工作,结果顺利地让叶尔克西给达胡阿提赔偿了面粉。

波汗与革命汗同是辖区大红柳峡乡红柳峡村的邻居,波汗请革命汗帮忙给一匹马打马掌,不小心革命汗的眼睛内飞进了马掌的碎铁片;革命汗住院治疗,但眼睛没有好转。革命汗诉至法院,向波汗索赔经济损失。经鉴定,革命汗眼睛伤残等级为7级。开庭调解时,马合沙提·扎依甫以哈萨克谚语“不足月的牲畜难长大,不和睦的人民难强大”、“狼一样的人互相残害,马一样的人相互关怀”等哈萨克谚语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波汗在规定的期限内,向革命汗偿付了12072.4元的经济损失。

姚晓东是名退伍军人,在县城开了家摩托车经销部,开店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涉及到哈萨克族农牧民买主的索要欠款案,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马合沙提·扎依甫主办的,平均每年都帮助收回三万多元的长期欠款,他成了姚晓东非常信赖的“保护神”。而马合沙提·扎依甫却从未接受过姚晓东一分钱的现金和礼品,连一顿饭也不吃,姚晓东感动地到处对人说马合沙提·扎依甫法官真正是个“哈族包公”。

花园乡花庄子村畜产品经纪人何学平,经常与各乡镇、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往来。5年前,石人子乡哈萨克族生意人加得拉老婆住院生孩子,借走何学平1500元,后来又陆续借了3700元,一直拖着不还。何学平到法院起诉加得拉,马合沙提·扎依甫承接案件。被告和法官都是哈萨克族,何学平有些担心。马合沙提·扎依甫深知,唯有公正司法,才能促进团结和谐。他找到加得拉的一些亲戚朋友,叮嘱他们一旦见到加得拉,就及时告知。一天中午,马合沙提·扎依甫在一家饭馆里堵住了加得拉。加得拉无奈,在还款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

2009年6月马合沙提·扎依甫被评为第二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2010年11月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2010年1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2012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小巷总理”——吴承功

57岁的吴承功是哈密市资历最久的社区干部,先后在6个社区工作过。2012年,他又回到了老城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在社区工作36年,“管闲事”让他辛苦并快乐着。

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要念好这本经,吴承功别有一套。他是回族人,但他非常熟悉汉族的婚礼习俗,也了解汉族人的丧事办理程序。许多汉族人都请他操办婚事、为老人料理丧事。遇到回汉两个民族通婚、双方家人反对时,吴承功会义不容辞地到双方家中,讲民族政策,讲身边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老人尊重和支持年轻人的选择。

吴承功对待工作有热心、对待居民有耐心、对待弱势群体有爱心。多年来,他先后帮助、照顾孤寡老人160多人,帮教刑释人员12人,帮助待业青年、下岗职工76人。

在天山西路社区工作的时候,吴承功了解到,家住八一路24号院的周慧因为身体残疾、身材矮小而不愿出门甚至几度自杀。“出去一趟回来就哭一鼻子,她说她出门走到路上的回头率很高,受不了别人的那种眼神。”周慧的父亲周祥生说。不愿出门也罢,那就呆在家里,但是呆在家里的周慧却有了其他想法,想方设法“了断”自己的生命。割腕、喝农药,到最后找不到农药的时候,周慧盯上了父亲种在院子里的夹竹桃。了解这一情况后,吴承功有事没事都会去周慧家转一转,拉家常的时候顺带做点思想工作。 2002年,天山西路社区召开残疾人大会,吴承功第一时间到周慧家通知,开始的时候周慧还不想去,“去看一看吧,都是残疾人,你也没有啥自卑的,或许还能有共同语言,交几个朋友也说不定呢。”周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比我残疾厉害的人多着呢,他们都那么阳光,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为啥就不行呢,最主要的是我有了残疾人朋友,没有了孤单。”

前几年,在社区和家庭的支持下,周慧开起了商店,走上了自食其力的人生道路。有一次吴承功去周慧家走访,也许是周祥生感到自己已经年老,他对吴承功说:“吴主任,以后我们家花花(周慧小名)就托付给你了。” 吴承功觉得“人能被别人信任到这个份上,也就知足了。”

2007年4月,一位患癌症的居民吴彩霞去世了。她家的生活条件很差,吴承功从自己微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来对其帮扶并组织党员干部捐款,看望吴彩霞的家人,同时他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免去了丧葬费。这样自掏腰包的事很多,只要他看见谁家有困难,谁家的孩子上学又发愁了,他都会解囊相助,表示心意。贫困生刘琦就是吴承功经常联系的对象,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看望这位学生,给他买一些生活及学习用品,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薛建华是天山西路社区的居民,2006年吴承功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母亲时,发现下岗多年、吃低保的他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么多年在吴承功的帮助下,薛建华通过不断地拜师学艺,慢慢地成了哈密地区小有名气的画家。吴承功来到新的老城区后,看到小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比较多,就腾出场地成立了书画活动中心,薛建华成了中心的骨干。

“社区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婆婆妈妈的小事,只要认真对待了就会获得百姓的认可。”吴承功说。

50年爱民情深——下马崖边防派出所

在哈密地区伊吾县下马崖乡,每年6月都有一个专属于这片绿洲的节日——清泉节,维吾尔语称“苏乃孜”。这个节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全下马崖的男女老少来到离村庄四公里的一块洼地,这是出清泉的地方。劳动是仪式的开始,青壮劳力清理泉眼的碎石、淤泥,妇女则忙着准备百家饭。这是一个露天的宴会,下马崖独有的麦西莱甫让洼地盛满了欢乐。这股泉水和地下的坎儿井水汇合成长18公里的水流,灌溉着下马崖乡2300亩耕地,是下马崖的生命之泉。

每年,在这个日子和下马崖的群众一起“清泉”,是下马崖边防派出所50年的“惯例”。50年,下马崖边防派出所在老百姓心中浇灌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下马崖有三个村,256户,798人,95%是维吾尔族。东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1964年,边防派出所正式成立。后院这些挺拔的白杨就像绿洲的卫士,不惧风沙,不惧严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派出所院内这眼挂着“爱民井”铜匾的水井曾经是下马崖唯一的饮水井。几百年来,下马崖人一直饮用泉水,泉水甘甜,但出水点离村庄较远,挑一次水最近要走8公里,到了枯水期,只能人畜共饮涝坝水。派出所经过多年的探测,找准了水源,奋战六十多天,在1988年7月挖出了这口水井,为附近的百姓饮用服务了15年,直到2003年下马崖乡完成了防病改水工程。

而50年来,派出所做的一件件好事、实事都像清泉一样滋润着下马崖百姓的心田。

吴婷,一个可爱的女孩,却有着不幸的童年。在她3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吴庆洋离家出走。婷婷和年过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却掏不起钱。一位警官在学校的栅栏边发现了眼巴巴地往里面张望的婷婷。从此,派出所官兵与这个不幸的家庭结了缘。资助婷婷上了学,送去100只鸡苗和20只种兔帮助吴奶奶发展庭院经济。吴奶奶搬进政府出资的富民安居新房后,派出所又送去一套“爱心家具”。为了帮助老人找回儿子,派出所官兵专门制作了一本《通信录》,这一找就是12年,2012年3月,在甘肃打工受伤的吴庆洋被派出所接回了家。

自2007年,派出所启动“关爱无助儿童”工程,先后帮助了34名无助儿童,资助了14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为方便老人报警求助,派出所出资15000余元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购买了50部手机,并协调移动公司将报警电话设置成“快速求助”单键拨号,让老人易学易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春种秋收,照顾孤寡老人,发放“爱心奶牛”、“爱心树苗”,开办“爱心馕店”等,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爱民才能固边,民之所忧、民之所想就是派出所的工作导向。下马崖地处戈壁腹地,没有天然生态屏障,派出所开垦70多亩地,栽起了一片守护绿洲的“公安边防林”。 2007年派出所将当地的野生洋葱送到专业机构检验,发现其前列腺素A含量较普通洋葱高出200%,具有很好的降血脂、降血压功能,发展洋葱种植产业有很好的前景。派出所筹措资金1.1万元,设计印刷了包装盒,免费发放给种植户。50多户群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了洋葱,当年就创收十多万元。如今下马崖野生洋葱已成为致富的品牌产业。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对派出所推广的项目也就有了更大的热情。派出所还利用村里的党员电教室开办致富夜校,教维吾尔族村民学汉语、学法律,聘请专门人员进行厨师技能、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授课,协调驻地3家企业建立联动帮扶机制,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村里的“懒姑娘”再帕尔古丽·阿希尔在派出所一再动员下学会了刺绣,现在成了有名的“巧手绣娘”,绣出了一家人的新生活。

下马崖,这片小小的绿洲几十年来不断涌现先进模范,而他们每个人的进步都与派出所这个开放式的“思想熔炉”紧密相关。自治区级拥军模范、今年67岁的阿迪·尕力常会满含深情地诉说起发生在4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是1974年7月1日深夜,阿迪·尕力在农机站加班进行机车维护,在往油箱加油时,不慎引发火灾,大面积烧伤,是边防官兵们紧急营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阿迪·尕力硬朗的身体内流淌着的是子弟兵输给他的鲜血。

派出所还主动融入下马崖乡、村党建工作,与辖区3个村的党支部多年坚持“两个班子一起建、两个支部一堂课、两条战线一盘棋”,开展以“在巩固基层政权上联手;在增收富民、建设新农村、爱民固边模范村上联建;在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边防上联动;在互利共赢、创先争优、整体推动上联创”为主题的“四联”共建活动,并与乡、村组织携手,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直通民心的工作载体,利用各种资源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知识,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上个世纪80年代,下马崖乡没有邮递所、没有长明电,更没有广播、电视,群众听不到党的声音,不了解外界的信息,宗教氛围比较浓厚。派出所官兵当起了义务“邮递员”,20多年风雨无阻,定期将报刊送到群众手中,将党的政策、文化知识传递给他们。下马崖乡90%的群众没有全家福,派出所为每户义务拍摄一张有责任区警官在内的全家福照片,用木框装裱覆膜,下方印有“五好家庭”评比标准和边境法规常识。2007年,派出所争取资金新建了能容纳700多人的农民文化广场,配套建设了图书室、活动室、篮球场等,开办了“爱民之声”广播;2012年又资助建设了中心村文体活动中心,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筑起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坚固思想防线。派出所在2012年冬季在下马崖乡建了网络室,方便群众看新闻、查资料,也能网上购物。今年6月,下马崖边防派出所又开通了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实现随时随地与群众互动、沟通、交流。

下马崖边防派出所的每一项工作,都紧紧围绕着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来展开,一茬又一茬干部战士把青春的价值写在边关,把对家的情感植入边防,把自己牢牢定格在爱民固边上,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地久天长,每个年轮上都深深镌刻着“为人民服务”,50年熠熠生辉。下马崖边防派出所现任所长巴哈德尔·卡特尔被称为“边三代”,60年前,爷爷哈斯木·萨吾提从县委下派到下马崖乡,当了4年的区长;40年前,父亲卡德尔·哈斯木和大伯阿尤普·买买提尼亚孜都在下崖边防派出所工作过;2005年,巴哈德尔来到下马崖边防派出所,从一名普通警官成长为第二十四任派出所所长,先后荣获新疆 “十大杰出青年”、“青少年民族团结十大标兵”、“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光荣称号。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就成了派出所的“千里眼”、“顺风耳”。2002年2月21日,一外地走私团伙带着4辆满载酒精的车辆,企图经下马崖向蒙古走私,尽管他们精心策划,昼伏夜出,还是在刚进入下马崖就被护边员木久甫·阿力发现并及时报告了派出所,当场缴获准备走私出境的16吨酒精。2004年4月的一天,一位外乡农民乘夜色来到下马崖,将反动宣传品偷偷塞到14户群众家中,妄图蛊惑群众,却没想到天刚亮,14封反动宣传品就先后被群众交到派出所。下马崖4780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连续34年无刑事案件、连续49年无内潜外逃事件、无一起暴恐案件发生,无一人参加暴恐活动。下马崖,如今当之无愧地成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团结“示范地”。

赢得了民心,也就赢得了不朽的荣誉,这荣誉就是党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1990年以来,下马崖边防派出所先后76次受到表彰。下马崖边防派出所的示范效应也在不断延展,现在已被确立为哈密地区“国防教育基地”、“边境党建文化带示范点”,成为红色教育的课堂。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