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我爱“彝”也爱“红”——歌剧《彝红》九人谈
发布日期:2016-11-18

摄影:闫珉20160817文艺会演-天桥艺术中心《彝红》760D-0213.jpg

四川省代表团·歌剧《彝红》剧照    闫珉/摄


民族歌剧《彝红》被认为是国内同类作品中的楷模,为中国的民族歌剧迎来了新的春天。刘伯承元帅次子、少将刘蒙说:我爱“彝”,也爱“红”,因为父亲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的原因,他从小就对彝族文化非常了解和热爱。每看一次《彝红》,都热泪盈眶,欣赏的同时更欣慰于本剧每一次的进步。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


看完《彝红》我非常感动。现在可看的剧目很多,但是看后让人动心的确实不多。在长征彝海结盟80周年之际,能有一部戏将长征的这段革命历史告诉后人,我觉得这太有必要了。这部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头到尾都是民族音调,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我不反对借鉴,也希望在艺术上中外结合、百花齐放,但是发展中国的歌剧事业,民族的东西不能丢,因为大众熟悉的音调更能牵动人的感情。看完《彝红》,我泪流满面,为“彝海结盟”,为汉、彝各族人民的流血牺牲,为那种感情所感动。

《彝红》的风格非常新颖、好看,既是歌剧又是歌舞剧的形式,里边编排了很多彝族风格的舞蹈,整部戏的色彩很丰富,不枯燥。主要演员的演唱、表演很到位,为这部戏增色不少。


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彝族诗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彝海结盟”是中外闻名、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这类红色题材、革命重大事件进行提炼和创作。以彝海结盟为主题的《彝红》在剧情的递进和起承转合上很有戏剧性,在音乐上吸收了很多彝族音乐元素,在表达上采用了丰富的彝族民歌形式。希望该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精品、典范,借此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那段历史,让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让优秀民族歌剧走得更远。


黄奇石(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一部革命题材的歌剧让很多观众看得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很了不起。这是彝族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将来写歌剧史的人应该会给它留一个位置。主创人员非常用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这是这部戏可以成为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故事的呈现上,编剧处理得很巧妙,没有正面地来写彝海结盟,而是通过写小红军天红和两位彝族青年的亲情、爱情、友情来展现这段历史。在音乐方面,这部民族音乐剧相当动听。我们不能用西洋歌剧的标准来评价,它就是彝族的一朵索玛花,是独一无二的。


摄影:闫珉20160817文艺会演-天桥艺术中心《彝红》760D-0220.jpg

四川省代表团·歌剧《彝红》剧照    闫珉/摄


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如果想要吸引观众,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还要强调民族性。《彝红》在创作时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了起来。比如音乐,不仅有民族唱腔,也有通俗唱法,现代化的处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

这部戏的音乐无论是对唱、清唱还是三重唱都很好听,而且歌剧里的大场面、舞蹈、经典元素也全有。一部歌剧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唱段和舞美。对于民族歌剧作品,用什么来衡量它的高度?不是舞美,不是故事,而是要看它有没有一两首能够直抵人心扉的经典音乐,这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在看《彝红》的时候,音乐和故事让我很感动,有些遗憾的是,里面的旋律没有都记住。音乐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决定这部歌剧的高度,所以在音乐创作上希望创作者更加精益求精,在动听之余,为观众留下一两首能传唱的作品。


王祖皆(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彝红》是汉族、彝族艺术家们团结一致、倾心合作的结晶,这部戏耐看、耐听,演绎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也颂扬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意义,给艺术界、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从主题立意、故事呈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看,这部戏很成功。编剧把换童裙、砍门槛、吟唱等民风民俗和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融入到剧中,使这个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此外,导演手法大气,营造了很多动人的场面。

《彝红》也是一部有特点的民族歌剧,展现了民族歌剧的魅力。我希望这部戏能边演边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它越来越完美,成为真正能够留下来、传得开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


陈蔚(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


《彝红》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凉山彝族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染力,值得其他的剧种和剧目学习。

这部戏的舞美、灯光、服化、表演等舞台呈现都非常完整,导演的二度创作手段丰富,舞台布景的变化、灯光的配合、场面的调度,每个环节都处理得非常合理得当。

这部戏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并没有说教的痕迹,相反,编剧将红色传奇故事与彝族文化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故事好看、生动,革命精神也得到很好地呈现。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民族歌剧,但还有一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这部戏稍显长了些,暗场也略多,希望可以优化一下,让戏更流畅。


张卓娅(原总政歌舞团作曲家)


《彝红》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剧本好。编剧将故事放在红军长征的大背景下,着重表现了三位主角的爱情、友情、民族情,不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还展现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值得提倡。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可听性强至关重要。这部戏的音乐旋律很好听,对地方民族音乐的应用恰到好处,流畅、抒情、大气,不是为了写歌剧而写,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而作。

在音响设计上,我提一个歌剧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晚会音响,而不是真正的歌剧音响。音响控制得好的话,能够烘托感情、推动剧情发展。《彝红》在音响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个别章节如吟唱者部分音响过大,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十年磨一戏”是歌剧创作的规律,很多戏经过打磨,才看得出来是块金子。我衷心希望《彝红》继续打磨下去,因为它值得。


摄影:闫珉20160817文艺会演-天桥艺术中心《彝红》760D-0108.jpg

四川省代表团·歌剧《彝红》剧照    闫珉/摄


尹晓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彝红》的故事曲折动人,这是歌剧剧本创作中最难的。它的文本构思巧妙,有思想深度,充满戏剧性。

歌剧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音乐,从《彝红》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追求。歌剧充分挖掘了民族音乐的语汇,在旋律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对彝族音调的充分运用。不仅有好的音乐,这部戏的演唱也相当精彩,每一个演员都特别出色。创排这部戏的凉山州歌舞团经过几十年的艺术积累,有一批出色的演员和编创人员,正是他们保证了这部戏的舞台呈现。


王道诚(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彝红》最打动我的,是它的当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彝红》里的《索玛花朵》、《枪声划过我的身体》唱响了美丽的中国梦,民族团结之花永开不败,革命的旗帜永远飘扬。这部戏采取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手法,巧妙的戏剧结构、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设置为作曲、舞美、服化等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严格来说,这部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爱情悲剧,但它又贯穿在红军长征这一重大事件之中,编剧的这种构思值得称赞。

敢于牺牲、勇于开创,我们今天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彝红》就是在引领我们进行这样的精神传承。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