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让特色经济助推民族乡村奔小康——访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厅长杨志英
发布日期:2016-12-08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共计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全省有19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8个、回族乡一个)、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564个民族村。从人口构成来看,福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畲族人口全国最多,共有36.55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58%,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5.87%;二是外省户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有24.19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0.36%以上;三是作为全国回族发祥地之一,回族人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的古阿拉伯、波斯人的后裔,全省共有11.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4.56%;四是有高山族423人,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55%。

近年来,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务厅认真践行“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理思路出政策,育精品创特色,抓重点讲感情,主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突出发展,注重创新,务实举措,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尤其是推进民族乡村发展上了新台阶。

最近,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厅长杨志英。

 

记者:您好!今年7月,福建召开全省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近年来全省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典型经验,以推动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提高,赶超全省平均发展水平。那么,作为有史以来福建第一个关于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专题会议,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召开的呢?

杨志英: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省民宗厅组织力量对全省民族乡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找到了经济发展滞后且差距不断扩大这一主要问题,研究提出通过促进民族乡村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2012年,省民族宗教厅党组确定在全省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作为贯彻落实省政府27号文件、推进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个会议,就是我们对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实施进展的一次总结和现场经验推介。

记者:据我们所知,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福建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

杨志英:调研的结果,既让我们感受到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也更进一步地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具体来看,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8779元,民族乡农民收入6479元,相差26.2个百分点,比1998年扩大近10个百分点。差距令人警醒,现状催人奋进啊!

记者:这也就是你们推出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的初衷吧?

杨志英:的确如此。为了尽快缩小收入差距,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省民宗厅在调研论证基础上,在全省组织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引导民族乡村发挥地域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培植高效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增产增收。

记者:在具体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省民宗厅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杨志英:作为倡导和组织者,我们积极帮助各地科学编制“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引导民族乡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此带动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快速提高。2012年,我厅集中1060万元民族经费,重点扶持106个民族村发展特色产业、产品,走“一乡—优势产业、一村—优势产品”适度规模的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省政府27号文件。想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吧?

杨志英:是啊!这个文件的全称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加快发展五条措施的通知》,于去年5月下发。这是省政府为更好发挥挂钩帮扶工作机制的作用,推动民族乡加快发展而出台的重大政策举措。它提出了五条措施,包括明确挂钩帮扶目标、加大挂钩帮扶力度、落实惠农民生政策、提高挂钩帮扶成效、强化挂钩帮扶责任等主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如下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省19个民族乡的社会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乡财政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总之,挂钩帮扶民族乡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改善民生,把民族乡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乡。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近几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等多项扶持民族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成效明显。而《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加快发展五条措施的通知》,则在全国开创了对民族乡加大扶持力度的先例,意义极其重大。

记者:那么,这个文件都推出了哪些“含金量”极高的优惠政策呢?

杨志英:省政府要求,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转移支付每个民族乡每年100万元;挂钩帮扶的19个省直单位和19个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每年筹措资金分别不少于100万元(列入预算);民族乡所在地的区市、县(市、区)分别安排配套资金各50万元,以上合计每年投入7600万元,每个乡400万元。2012年实际到位801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帮助民族乡发展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育“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文件还要求各挂钩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重点延伸到村,引导和推动民族乡发挥地域优势,培植特色高效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等等。同时,省政府文件明确,挂钩帮扶成效列入领导干部政绩和绩效考核。这些要求都非常具体而切实。

记者: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增产增收是实施这项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截至目前,这方面的具体成效如何?

杨志英:两年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民族部门、有关民族乡村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有序推进,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012年全省19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19.6亿元,增长18.9%;乡财政收入3.6亿元,增长29%;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56元,增长20.8%。民族乡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乡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历史上第一次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程的成效初步显现。

记者:我们从媒体上了解到,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实施以来,福建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积极推动实施,广大民族乡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这些典型和经验都各具特色,不乏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在您看来,哪些地方的做法尤其值得总结推广?

杨志英: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边实施、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统一思想、集中投入、强化协调、创新模式,创造出了立足乡情、理清思路,科学规划、科技引领,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示范带动、提升效益,争创品牌、拓展市场等一系列经验,通过依托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投入资金改善生产条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创了民族乡村发展的新天地。尤其是宁化县治平乡、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和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村等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集中人力物力精心培育优势产业,快速实现增产增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一跃而上进入全县前列,其做法和经验颇具推广价值。

宁化县的治平乡,曾经是全县距县城最远、海拔最高、发展速度最慢的民族乡。近年来,治平乡立足毛竹资源优势,坚持“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竹业强乡,魅力畲乡”为目标,重点发展毛竹特色产业。竹产业已成为治平乡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目前,全乡拥有竹林面积14.5万亩,人均11亩,毛竹蓄积量达2000万根,年产毛竹300万根、鲜笋4000吨、年产闽笋干220吨。2012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7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98元,比2011年净增1070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竹业收入占70%以上。而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则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发展茶产业,2012年人均拥有4亩茶园,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1000多元。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村以特色村寨为龙头,形成畲寨风情园、新农村示范园、生态休闲园,成为国家AA景区和省级四星乡村,村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此外,注重品牌带动,发展龙头企业,生产名优产品,从品牌中得到效益已成为民族乡村的共识。永安市青水乡近几年来已培育出“天宝岩”系列茶叶、“汀海”豆饼、“龙吴”蔬菜等一批特色品牌。其中,“天宝岩”系列茶叶被中茶协授予“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推荐品牌,远销十几个省市,每斤茶叶价格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效益凸显。顺昌县大历镇秀吴村注册开发了“畲家青草茶”,福安市穆云乡“溪塔刺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泉州市丰泽区大坪回族社区“大坪蔬菜”驰名泉州……

记者:您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全面系统总结经验的同时,还特别深入地分析了全省民族乡村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志英:总体而言,成绩很大,短板和薄弱环节也很突出。归纳起来,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民族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资金投入少,经济规模小;优势产业少,品牌意识差,产品竞争能力弱,有产无业、有品无牌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地理、自然等条件限制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既做不大也做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制约经济发展。

记者:那么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才能转变观念,务实举措,努力实现民族乡村赶超发展的目标呢?

杨志英:当前和今后的民族乡村工作,还是以促进民族乡村群众增收为核心,以改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和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通过不断深入地实施好扶持增收工程,实现民族乡村群众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

要有赶超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努力营造一种支持发展、加快发展、保护发展的宽松环境,走出一条适合本乡、本村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子;要用好用足政策,要发挥政策优势,学会运用政策去生成项目和争取资金。像福安市的康厝乡,仅2012年就争取到惠农民生政策资金320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农机直补202万元,一事一议118万元;要集中资金扶持,通过叠加效应,加大投入;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植壮大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产业产品的品质和加工、营销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培育品牌效益,从品牌入手,抓好市场开拓,扩大发展空间,争创产品品牌,让更多民族乡村特色产品出市、出省、出国;要创新经营理念,引导支持民族乡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销方式闯市场,拓展营销渠道。像清流县的高山族群众和嵩溪镇的畲族村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鲜花,建立“12580鲜花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国内最大的实体花店联盟,拥有8000多家连锁花店,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把偏远山区的鲜花卖到了全国;要健全村级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总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为民族乡村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福建民族乡村的明天更美好!

杨志英:也谢谢贵刊对福建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责编 吴迪)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