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清风吹绿塔里木河畔——新疆南疆四地州纪行之阿克苏地区
发布日期:2018-10-09

大棚采摘_副本.jpg

柯坪县农户在乡村合作社里采摘蔬菜


  夏收时节,天山以南,塔里木河畔的阿克苏地区,机器的隆隆声,仿佛一首仲夏奏鸣曲。男人们开着康拜因收割麦子,准备在麦收后复播玉米。女人们骑着电瓶车,换上白色制服,长发挽进工帽里,走进车间、工厂,昔日的家庭妇女成为今天的“上班族”。


  一朵棉花从田间到衣被天下,其间能创造多少价值?


  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长绒棉产区,阿克苏地区正是通过大力发展纺织和服装产业,带动了南疆30万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所在。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8年,新疆把“转移就业扶持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之首,把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集中聚焦22个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制定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通过疆内跨地区转移就业、有序扩大转移内地就业规模、转移兵团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城镇、企业、园区就业以及转移“卫星工厂”就业、小微创业带动就业等“六个一批”渠道,2018年上半年转移就业6.2万余人。


  脱贫攻坚,是数字和时间的比赛。


  2017年,阿克苏地区41个贫困村退出,10620户40976人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2018年,阿克苏地区要实现7986户33436人脱贫,59个贫困村退出。到2019年,乌什、柯坪两个深度贫困县要摘帽。


  2020年时未到,身已动。心灵手巧的阿克苏人已经在工厂车间、乡村田间种下了脱贫的种子,期待收获致富的“糖心”苹果。


产业发展  让农民变工人


  北京时间10点整,本是新疆的上班时间,却是纺织女工海丽切姆的下夜班时间。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华孚色纺有限公司门口,停满了女工们颜色鲜艳的电瓶车。海丽切姆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红色电瓶车,回到工业城另一侧的宿舍后,她打算洗个热水澡,简单收拾一下就返回来,她可不想错过工厂白天开设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辅导班。


  去年10月,海丽切姆在乌什县人社局劳保所看到华孚企业的招聘宣讲,就想走出家乡来城市看一看,家里人也支持她。“乌什县基本不种棉花,我们以前也不懂纺织,但是我很想看看在工厂工作是什么样子,就报名了。”


  刚进厂时,一切既新鲜又陌生。夏季炎热,车间有空调,宿舍有热水,有独立卫生间,这是海丽切姆从未想到过的生活。“工厂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和农村完全不一样。要从农民变成工人,一开始肯定不适应。改变自己,一定会痛,但我们陪着她们。”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孙瑛说。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人社局工作人员祁心向记者介绍,工业城始终坚持推进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以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从田间地头来到现代化生产线车间,紧张的生产节奏和规律的作息时间,让这些“转型”工人一时难以适应,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工人们上岗前,企业对他们进行了3个月的封闭式军事化训练,严格考勤制度,树立劳动纪律观念,养成集体生活和服从命令的习惯。


华孚纺织车间的女工_副本.jpg

华孚纺织车间的女工


  “我们的生产线是流水作业,要求员工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只要有一个岗位缺勤或操作不到位,整条生产线上百人的劳动就会变成无用功。”孙瑛说,很多学员经过培训和实践后,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一年前,25岁的布娜亚孜古丽还在乌什县打零工,除此之外,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如今,她已经能用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解释并条、精梳、粗纱等纺织专有名词的含义。“我以前在村里务农不会看手表,看太阳就行了,不太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现在做工人了,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布娜亚孜古丽聪明,一学就懂,进车间不到一年已经学会了三个纺纱工种技术。平时,经常会有小姐妹来找她请教,师傅也有心栽培她做车间小组长。


  语言是一道关,纺织专业的技术名词多,机器操作指令复杂,纺织工们很难用本民族语言表达清楚,而大多数工人的普通话水平还只会简单的日常交流。为了便于员工理解,纺织培训老师采取了“傻瓜”式教学:把操作流程编成数字序号,通过步骤演练,一遍遍耐心示范给学员,或分解成图片贴在工人们的工位上。第一次上机实操,布娜亚孜古丽紧张坏了,但她还是准确地完成了。“技术记住了,就不会忘了,但是语言一定要多学。”布娜亚孜古丽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更没想到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我们家是贫困户,以前种地一年才有一次收入,现在每个月都有,帮家里减轻了很多负担。每次寄钱回家,我都特别开心。”


  带队干部是连接企业、职工和开发区管委会的桥梁。而在女工眼里,乌什县驻纺织工业城的带队干部杨晓莉就是她们的“娘家人”。车间工作三班倒,男女工人都是8小时工作制。杨晓莉和同事要帮助员工们解决生活上、工作上的大事小事,“两个带队干部负责700人,非常忙。”开发区人社局局长支俊杰说,从农村转移来的职工因风俗习惯、语言、思想观念等因素带来的一些不适应问题,需要带队干部进行引导和解决。“就业转移是为了让劳动力脱贫。为此,我们为每个贫困户员工建立档案,发工资、交社保卡都有记录,服务精准扶贫是我们的主要职责。” 今年上半年,阿克苏地区采取“订单式培训、整建制输出、干部带队住厂”模式,统筹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


  在扶贫政策推动下,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100万锭色纺纱生产线,目前已投产63万锭,吸纳乌什、拜城、温宿等县近600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达1075人。


  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阿克苏地区解决就业的“吸纳器”。纺织工业城的纺织服装企业达92家,今年上半年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50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2692人。阿克苏地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以稳定就业带动扶贫”,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密集型优势,坚持把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一城四园”的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年多来,在厂方和带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员工就业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去年招工最终留下的占70%,今年新招工进厂的员工,目前95%能留下了。”孙瑛说。至今,纺织工业城全部产业工人已达到3.07万人,今年还将从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转移就业1.2万人。为了更好地保障员工的长期就业,华孚在园区内建设了住房,企业优惠价1200元/平方米,已有员工报名购买,准备在阿克苏安置新家。


“卫星工厂”就在家门口


   扶贫车间建起的一条条生产线让农村女性走出家门,成为了“上班族”。对有家务和子女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的女性来说,建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无疑给她们带来了就业福音。


阿克苏武汉纺织车间_副本.jpg

柯坪县的服装扶贫车间


  无论周边多嘈杂,只要坐在缝纫机前,她就不会分神,仿佛全世界都安静了。阿依古丽·艾买提最喜欢听缝纫机带有节奏感的声响,她聚精会神,手眼一线,脚踩踏板,对齐布料接缝处,一阵密集的针脚声后,两块红布麻利地穿过缝纫机针眼,最后一个口袋就做好了——这是阿依古丽·艾买提今天完成的第100件石油工作服。来自武汉的女厂长于爱喜一直认为自己没看错人,阿依古丽·艾买提确实是个做裁缝的好手。


  贫困家庭中不能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以女性居多。2016年1月,中石化西北局对口扶贫柯坪县,与为企业生产劳动服装的武汉天鸣集团合作,在柯坪投资建设了一家服装订单生产厂,并且专为当地贫困户家庭的妇女开办了一个扶贫车间。阿依古丽·艾买提就是最早来上岗的女工之一。通过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和专业合作社,不少阿克苏当地农村女性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扶贫车间开办一年来,为56名维吾尔族女工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低保户38人。


  于爱喜坦言,与内地女工相比,新疆的女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效率上,都有较大差距,“第一次招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这种缝纫机。我就手把手地教她们。”最初,女工们因为普通话说不好,不敢说也不敢做,“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于厂长脾气急,但人很好,我就看着学、跟着做,从裁剪报纸、空踩缝纫机开始练手。”阿依古丽·艾买提说。


  每月平均至少1200元的工资,已让女工们感到很满意。重要的是,一年多来,她们转变了女性不能出门打工的旧观念,树立了劳动脱贫致富的信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记者看到,车间的墙上挂着两张工厂连续两年拍的“全家福”。同一地点,同一批人,但已是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这是2016年,我们女工们在服装厂门口的合影,你瞧,女孩子们都怯生生的。一年后就变样了,挺胸抬头,带耳环、穿短裙,还化妆啦。”于爱喜的眼中满是骄傲。


  能帮助这些贫困户家的女孩,经理张涛觉得很值得。“我们总公司老板说,经济效益在哪里都能有,但是能为南疆群众创造一些社会效益,这个意义更大。”


  今年,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张涛还为厂子找到了一个新家,“这里毕竟不是标准厂房,工厂要扩大规模了,要招更多的人,所以就需要更大的空间。”新工厂产能提高到了20万件/年,届时企业有望达到用工100人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


  阿依古丽·艾买提每个月能挣2300元,是车间里工资拿得最高的女工。她说:“做服装不光养活了自己,还有我的婆婆和儿子。多劳多得,所以我上班也不偷懒。我想帮助家里年底就脱贫。”


  自阿克苏兴科服饰有限公司落户以来,柯坪县又先后引进包括诺顿服饰、弘景服饰等公司在内的5个纺织服装企业,为当地1100余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建在家门口的企业,让不能离家脱贫的贫困户有了出路。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共建成各类扶贫车间、卫星工厂64个,人均月增收达1000元左右,年内计划新建141个,为2522名贫困家庭中无法外出的劳动力解决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十仓百企”工程,实现633名贫困人员农业内部转移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红色标语挂在车间。每次干活累了,阿依古丽·艾买提就会抬起头,看看这8个字,“我学会了这8个字。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浙江援疆带来创业新风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援疆风搅动了阿克苏的一池春水。浙江省援建以来,开发区里出现了青砖黛瓦建筑,多浪河边有了潺潺流水人家,友谊路上种上了法国梧桐,阿克苏有了江南水乡的风韵,也充满了商业气息。


  阿依库勒镇的巴扎,由于靠近阿克苏市区,当然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商机。


  托万买里村的女老板布赫丽切姆,把服装合作社生产的衣服摆到星期天的巴扎集市去卖。虽然款式不同,但上衣胸前都绣着一朵红色玫瑰,这是布赫丽切姆自己的创意。来巴扎上逛的人,看的多,买的少。布赫丽切姆也不着急,她说这些衣服就是在巴扎上展示,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去她的合作社。


  2015年,布赫丽切姆获得阿依库勒镇服饰制作大赛二等奖。也是那年,她做起了服装生意,不到一年就脱了贫。去年4月,她想在村里办服装合作社,带动更多妇女一起脱贫,得到了驻村工作队的支持。浙江省诸暨市扶贫项目的刺绣机,成了她服装合作社的宝贝。


  布赫丽切姆招募了4个同村妇女一起经营,其中两个是贫困户。“去年我们挣了2万元。女工们每月收入在800—1000元。虽然目前生意不算太好,但我们会多做一些漂亮的衣服,帮助姐妹们脱贫,大家一起富起来。”布赫丽切姆说。


  聚沙成山,聚心成园。去年以来,浙江援疆指挥部推出“百村千厂”产业援疆项目,湖州市投入近600万元援疆资金,让“百村千厂”在柯坪县落地生根。两家浙江省诸暨市的织袜企业也于2017年5月初在柯坪县正式投产,400台袜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解决232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吸纳了89名贫困户就业。


织袜工厂_副本.jpg

女工在织袜纺织车间工作


  织袜车间小组长如仙古丽每天都要盯着10台机器,棉线一旦断裂,她就要立即接线。因技术要求高,车间工人每月有2000—3000元的工资;缝合车间负责手工翻袜、缝合的女工,保底工资最少也有1000元。她们每天平均生产5万双袜子,从新疆出口到巴基斯坦和印度。


  今年上半年,阿克苏地区已引进46家“百村千厂”企业,投资总额达9.59亿元,解决近4000人的就业。到2020年底,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阿拉尔市100个左右的中心乡(镇)、村(社区),将建成1000座标准厂房(车间) ,实现新增2万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柯坪县玉尔其乡阿热阿依玛克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刘新友说: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勤劳的人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只有激发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有创意,更需要有手艺。为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有效化解就业结构矛盾,阿克苏地区根据《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培训促进机会(2018-2020)》精神,出台了《2018年阿克苏地区万人就业扶贫实施方案》和《阿克苏地区2018年职业培训促进就业脱贫计划实施方案》。地区针对柯坪、乌什两个深度贫困县和其他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掌握一两项就业技能。今年,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已达到12086人次。


  盛夏的阿克苏,正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转移就业如同一股清风,徐徐吹拂着夏日的城市和乡村,激发着各族群众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勇气。找准产业优势,拓宽脱贫路径,阿克苏下足“绣花”功夫,正在一针一线之间,织出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