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王有德
发布日期:2019-12-09

王有德,男,回族,1953年9月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40年来,王有德和职工们一起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5.jpg

        王有德在治沙一线          新华社  王鹏/摄


“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是让职工变富。”这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少年时,他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了窑洞,十几年里,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从那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他的心里。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 1985年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当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


“我们这个沙漠,养个娃容易,栽活一棵树难。今天你栽上的树,一场风就刮没了。今天撒下的种,如果不下雨就失败了。一遍又一遍点种,一遍又一遍栽树。要想成活,就得盯住这件事。一年三季抓造林,长年累月抓管护。”


王有德开始了和沙漠的斗争。夏天,他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针对林场经营单一、人心涣散、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王有德精简管理人员,压缩管理开支,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核算办法,动员、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闲季节种草养畜,发展柳编、运输等第三产业。他推行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招标承包,号召全体职工平均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家庭目标和集体目标衔接,职工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治沙造林积极性不断提高。


20多年前,王有德把自己和亲戚家的十几套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80多万元为职工建了新房。“当时建的房子解决了10对双职工的居住问题,搬进新家的当天,大家忍不住哭了。”王有德的举动让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尽管条件艰苦、风沙满天,一张嘴就进沙子,但大家铆足劲挖坑种树防沙治沙,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离开。


在实践中,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发展模式,即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围绕干渠、公路等建设大型骨干林带,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形成种草和养畜两项循环产业。“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实现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40年过去,沙漠绿了,职工富了。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将治沙造林速度由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两三万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听到这话时热泪盈眶,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王有德说,几十年防沙治沙,他一直按着这个路子在寻找希望。


通过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营,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7000亩种植经果林和苗圃,同时定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就业160多人。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果园成了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防沙治沙不仅仅把沙漠变成了绿洲,还让265名林场职工过上了美好生活。


“20多年前穷得差点婚都结不了,一辆170元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是王场长托人给我买的。”职工李桂琴回忆道。如今,李桂琴饲养了100多头奶牛,经营着40多亩果园苗圃,种植温棚2000多平方米,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成为白芨滩林场拔尖的致富户。李桂琴的经历,是全体林场职工在治沙中奋斗成长的缩影。


“从我七八岁时,看到他开始在我们家乡治沙,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所以我长大以后,在林场当了一名治沙工人。”治沙工人马立军说。在王有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治沙队伍,在沙漠中写下奋斗的音符。


2014年12月,王有德正式退休。来不及停下脚步休息,他又在银川河东机场东侧的马鞍山荒滩上承包了1万亩沙地,继续治沙造林。


今年国庆前夕,王有德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站在颁奖台上的一刻,王有德内心十分激动:“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属于每一个治沙人!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的心还在这里,只要生命不息,我防沙治沙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  江凌)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