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西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20-11-22

2017年7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正式公布,西北民族大学马忠仁教授率领的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科研创新团队赫然在列,成功入选。西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始建于2000年,先后获批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多年来,该团队建立了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动物细胞工程、西部动物种资源细胞库和人兽共患病研究等技术平台,形成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成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内循环新布局的重要组成力量。


83.jpg

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科研方向特色鲜明,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我的家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片净土。”在马忠仁的童年记忆中,每到冬季,瘦弱的他都会拉着架子车,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艰难地寻找作燃料的干柴。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也立下了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家乡面貌的志向。


正是因为这份志向,1984年马忠仁从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兽医系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从事兽医技术推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一干就是11年。


在与牧民的朝夕相处中,马忠仁发现,单靠做基础的畜牧防治防疫工作无法彻底拔除家乡的穷根。为找寻破解之法,1995年马忠仁又回到了母校,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希望能通过教书育人与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家乡。


高校的科研平台,让马忠仁科技兴农的理想如虎添翼。经过多年研究,他带领的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逐步形成了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面)、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人畜共患病研究等研究方向。


“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向)”方向主要开展动物细胞悬浮驯化、生物反应器规模化悬浮培养和微载体培养平台建设、细胞代谢研究、个性化培养基设计与开发。在此方向,创新团队近几年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校企合作项目等共11项,研究经费总计1300多万元,其中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实现了转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2014年,马忠仁主持的“MDCK细胞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临床前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项目经费支持。


“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方向重在建立我国西部省区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细胞库,为教学、科研和疫苗生产提供服务。近几年来,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子项目、“973”项目子项目等,保存有藏獒、天祝白牦牛、阿拉善双峰驼、兰州大尾羊、静宁鸡和藏猪等西部24种特有动物种、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细胞22000多支。同时,团队引进32种传代细胞,驯化3株细胞,为疫苗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方向主要是利用西部地区大量的动物脏器、软骨、跟腱、血液、皮肤等资源,研制开发小牛凝乳酶、胰蛋白酶、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和生物制药材料。近年来,团队承担了甘肃省科技支撑、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共计10项,开发了产品12种。


“人畜共患病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戊型肝炎、乙型脑炎、脑心肌炎等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毒株病原生物学研究。近几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项目等共计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3项。


聚焦国家和地方需求,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多年来,团队扎根西部地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动物血清研发与产业化、攻克疫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


2000年9月,创新团队创办了甘肃省战略新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并生产胎牛血清、新生牛血清、鸡血清等六大类近50种血清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现已成为国内技术领先的血清生产企业,直接促进农牧民年增收3亿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动物血清富民产业的发展,助力“三区三州”群众脱贫致富,有效推动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是口蹄疫疫苗生产和消费大国。团队经过多年的科技研发,攻克了生产用细胞株悬浮培养多项核心技术,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反应器无血清全悬浮生产口蹄疫疫苗的工艺,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在创新团队的努力下,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分别转化给国内知名上市企业,取得了15个生产批文,年产疫苗超过10亿头份、年利润达3.6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鸡胚生产禽流感疫苗,工艺落后、原料不足、产能有限,生产企业一直在寻找可替代的技术路径。创新团队利用自身核心技术,研发了国内唯一的采用生MDCK细胞基质无血清全悬浮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新工艺,实现了代替鸡胚生产禽流感疫苗零的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转化给国内某生物技术企业,实现了反应器单罐培养国内第一,体积达6000升,实现年销售2.57亿元,年利润0.76亿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团队成员先后在Cell子刊、 《柳叶刀》、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新冠病毒研究成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科技支撑。


注重内涵发展,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创新团队已从最初的两三人逐步发展成30人的科研队伍,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后)21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西北民族大学地处祖国大西北,创新团队的多数成员都来自本土,他们热爱家乡这片沃土,能扎根于此,尽心尽力、甘于奉献。对家乡深沉的爱,让这个科研创新团队不断走向辉煌:2011年获得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奖励, 2013年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4年和2017年两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马忠仁本人,也成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和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也帮助孵化出一系列新的科研平台,如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生物制药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等。


创新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按照“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的建设需求,代表国家承接了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中方项目”,团队与马来西亚在食品检测、加工技术、生物材料研发以及建立认证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高水平联合研发、技术示范、青年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等科研合作,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在科技领域的融合,共同迎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造福中国和东盟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创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流新模式。


扎根西部,献身科研,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最终实现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团队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支撑生物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更好地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济内循环布局。



文:本刊记者 许鑫

责编:龙慧蕊

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