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壮族,文化厚重且极具特色。
仔细琢磨,那看似新鲜的事物之后都有一种细致的味道。
壮族的细致不像客家的精巧秀丽,也不像傣族的风情,更不似苗族的绚丽……它只是一种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或会心一笑的美。
五色糯米饭温软的米粒,劲道的味道是壮族人的最爱。晶莹的米粒总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最初糯米虽好却色彩单调,于是用植物的汁水将米粒染色:红黄紫黑白。天然的原料,植物的清新。
一点汁水便换了种感觉,韵味油然而生。
这种米饭,一般到了“三月三”才端上各家的餐桌。
“三月三”这一天,在我们那要数“竹杠舞”最为热闹。文人墨客歌颂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竹也是喜爱热闹的。
平时孤傲的竹子,此时心甘情愿躺在地上,伴随着一声声吆喝,一开一合的拍打着。竹杠舞巧妙地将清幽的竹子与热闹相结合,热闹的欢呼中,竹子也换了一种气质。
“三月三”上的对歌比赛是值得人期待的盛事。无论男女老幼,都迫不及待地一展歌喉。
仔细听,你会发现,那唱不衰的歌谣取材于无穷无尽的生活细节。精妙的歌词使平淡无奇的现象也充满了韵味:“什么水面打跟头咧,嘿了了啰……”一唱一和,壮家儿女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无不细致入微。
悠扬的歌声飘到那一个个飞天的绣球上,绣球的飞起伴随着人潮的欢呼:“喔!”金丝银线织就的小球太过精巧,若将它抛进10米高的圈里更需要技术。五彩斑斓的小球飞起,在天空画出美丽的弧线。谁说饰品只能装饰?心细手巧的壮族人就把它变成了欢乐的道具。
壮家儿女的灵巧是不显山露水的,这些玲珑的细致悄悄藏在各式事物中。只需要一点创意,只要一点添加,朴实变为精致,高傲变为亲和。
细致是壮族的美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