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圣山护佑的苗寨——湖南省保靖县吕洞山镇吕洞村记
发布日期:2017-01-11

俯瞰吕洞村全貌.jpg
俯瞰吕洞村


  “云里头,天边边,有座高高的吕洞山。它是苗家敬奉的神,它是苗家祈福的仙。千年说,万年传,美丽的故事在人间……”

  吕洞村,这个荡漾着山歌、流淌着米酒醇香的苗家寨子,就在美丽神秘的吕洞山下。

  吕洞山取第十二代俚东苗王谐音而得名,因传说为阿公阿婆这对苗族先祖所化而被视为苗祖圣山。山脚下的吕洞山镇原名夯沙乡,“夯沙”是苗话,意为“飘满歌声的山谷”。在这片被圣山护佑的山谷里,座落着“金、木、水、火、土”五个“化石级”的古苗寨,吕洞村就是其中的水寨。

  清明时节的烟雨笼罩下,汽车驶过盘山公路的最后一道弯,距吉首城区仅21公里的吕洞苗寨终于出现在我眼前。云雾青山,排排整齐的青瓦屋舍被翠绿的农田与潺潺的溪流簇拥。

  吕洞山镇的苗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却因为诸多原因而长期贫困。其中,吕洞、夯沙、梯子三个村更是湘西州扶贫攻坚的重点。在吕洞村担任过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队员易尊刚告诉记者,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800元,通向山外的道路只有两米宽的泥巴路,从村里到吉首市要花费一整天,去保靖县城更是需要两天时间。如今,全长5.7公里的通村公路已实现路面硬化,村里连接格重、新田、雀儿三个自然寨的“团结桥”也顺利竣工……


一对母子走在村内整洁的石板路上.jpg
吕洞村的石板路上


  今年4月,我随同国家民委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保靖县副县长何山一起走进了吕洞村。 

“精准扶贫,我们先行”


  初见龙海成时,他正在养殖基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穿着帆布衣裤和胶鞋,个头不高,笑容真诚,不停地搓着手上的泥土。这副模样,让我很难将他和那个将生意做到了上海、浙江、广州等地的“养蛇大王”联系起来。

  简单寒暄过后,龙海成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建设中的特种养殖基地。去年,作为村里的养蛇能人和大户,龙海成积极响应政府“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号召,带动村里30多户农户组成合作社,集资建设了特种养殖基地。“村里难得有这么一片没有开发的山谷,依山傍河,别看入口不宽阔,里面的空间大着呢!基地建成后不光能养蛇,还能养稻田鱼、养蛙、养龟。”虽然刚平整土地,但基地建成后红红火火的场景早已装在龙海成心中。

  2007年,龙海成离开吕洞村到浙江打工,第一次接触养蛇技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面前出现了两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已工作了几年的浙江建厂,还是回家乡从头开始创业?2013年回乡探亲时,他第一次向扶贫工作队透露了自己想回乡建厂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工作队的鼓励下,我最终决定回来。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龙海成欣慰地说。

  养蛇具有占地面积小、无污染、低人力投入、高回报等特点,技术熟练的养殖户每人每年能养5000条左右,创收十分可观。由于一些野生蛇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防止有人借养殖的名义贩卖野生蛇,养蛇所需的特种养殖证件受国家严格管控。最终,工作队帮助他办好了证件,龙海成的事业得以顺利起步。

  如今,龙海成已是吕洞村乃至周边村镇养蛇产业的带头人,还在县政协会议上作出承诺:全县想学养蛇技术的村民他全部免费教授。这样做,源于他经历的一次诚信危机。“建厂后,一位长沙的固定客户在我这里购买蛇。有一次因为调配不善,我现有的蛇不够合约规定的数量,为不失信于客户,我只能以高于售价的价格从吉首的厂家进货,那笔买卖既赔了差价又赔了运费。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个体户养蛇精力有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抗风险能力太差。目前市场上蛇供不应求,应该带动大家一起把产业做大。”

  入股龙海成合作社的农户中,不乏贫困户。新的养殖基地建成后,加入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4000元的扶贫资金将作为股本直接投入合作社。“这样一来,贫困户变成了股东,我们成为给他们打工的了。”龙海成笑着说。“基地建成后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能带动100户贫困户。”此外,他还承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优先到合作社上班。

  目前,龙海成的蛇厂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除了销售肉蛇和蛇苗,厂里出产的蛇油、蛇皮、蛇酒、蛇骨饰品等深加工产品也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几年前刚回村的时候,他身上只有8万元存款,如今他成了吕洞村第一个盖起山庄的大户。“我创业的模式完全可以复制,核心就是专业技术。”让父老乡亲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是龙海成的心愿。“采用无冬眠养殖技术,只需要一些很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大大缩短蛇的生长周期。一条蛇一年能产生100元的利润,乡亲们离发家致富的梦想已经不远了。”


龙海成和他的特种养殖基地.jpg
龙海成和他的特种养殖基地


  龙海成曾将自家的院落命名为“特蛇山庄”,取“湘西特色蛇文化”之意。我们交谈时,何山提了个新的建议:“‘特蛇’听起来有些拗口,不如改成‘神龙山庄’。蛇,小龙也。神秘湘西,有龙则灵。”

  “还是文化人起的名字好!”得知何山是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龙海成十分佩服,不禁感慨:“果然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贫困户要脱贫,缺乏的是发展产业的资金和技术,迫切需要政府和能人大户来引导。我们有技术,加上精准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家致富就可以少走弯路。精准扶贫,我们先行!” 

“美丽风景,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在吕洞村采访期间,我们住在村秘书龙春早经营的农家乐里。苗族风情的木楼是新修的,内设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厨房、洗手间等设施完善,可同时接待十多位游客。目前,这样的农家乐在全村共有7家,由县旅游局授以“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招牌,统一规范收费标准,早饭10元/人,午、晚饭20元/人,住宿30元/晚,堪称实惠。

  吕洞山片区的精准扶贫,正是从改善旅游环境入手的。自2013年吕洞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保靖县投入20万元用于改变苗乡人世代猪厕不分家、使用独木桥式厕所的状况,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建设石板路、民居修旧如旧、挖掘民俗文化、组建民间技艺表演队等。

  村容村貌的改变,吸引了人们的眼光。2014年春节,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吕洞村”专题节目连续七天连线报道,将迷人的吕洞山风情和苗寨神秘的年俗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使旅游业赢来了“井喷”式发展。据统计,吕洞山景区当年共接待游客41.76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8921.63万元,同比增长66%。2015年,吕洞、夯沙、梯子三个村共实施近30个旅游项目,形成种植、旅游、服务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建成以苗家酸鱼、酸肉、百虫宴、百家饭为主的特色农家乐。

  旅游成为村民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乡村游”也成了吕洞村的“热词”。

  我们住的农家乐隔壁,也建起了一栋崭新的吊脚楼。这是村民石元祖在政府帮助下建起的新家。去年,石元祖被工作队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领到了特色民居改造补助金1万余元。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五口居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尽管每年农闲时他都会外出打工,但年收入仅6000元左右,生活十分拮据。

  等石元祖忙完茶园里的农活,我们拜访了他的新家。

  房间内还弥漫着新木头的气味,湘西民居特有的火塘占据了客厅最中心的位置,靠近门边的竹躺椅是石元祖的专座,每天傍晚靠在躺椅上等着三个孩子放学,这能缓解他在田地里忙碌一天的辛劳。“我没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不用外出打工,跟家人在一起。”

  黄金茶是吕洞山的传统产业,素有“吕洞神山一仙葩,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近两年,随着“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发展模式的推广,吕洞村新增黄金茶种植面积近千亩,建立了黄金茶产品展销中心,形成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合发展路径,平均每亩茶增收5000元左右。

  石元祖告诉我,随着黄金茶产业的整体发展,去年他家的收入达到3万元,除去家用和孩子上学的费用,首次有了结余。“工作队帮我硬化了院子,铺好门口的石板路。下一步我计划经营农家乐和品茶馆,在院子里修个亭子,再种上观赏树木。我要用自己种的优质茶叶留住游客的心,把农家乐做出口碑。”

  吕洞村是时任湘西州长郭建群的扶贫联系村,她十分认可该村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吕洞村这样的山村在湘西还有很多,只要选对了产业,美丽风景与良好生态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她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只有加大产业扶贫的规模和执行力,才能让好政策真正落地。

  当我问起还有什么困难希望政府帮助解决时,石元祖的回答让人颇感意外:希望村里能修个文化娱乐广场。“今天给我10块钱,明天不给我就会产生惰性、依赖性。所以一家富不如各家富,一家漂亮不如全村漂亮。村里的面貌、氛围改善了,劳动的村民晚上回来能放松、能缓解心里的压力,做事情会更有动力。”

  吕洞山镇的85后镇长金敏是土生土长的吕洞山人,谈起家乡近年的发展,他说变化最大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老百姓对发展的自信和自觉。“过去由于落后,村民们长期缺乏自信,在县城里甚至不敢讲苗话。如今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对发展有自觉,不等、不靠、不要。”金敏认为,这种变化与吕洞村发展黄金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所取得的成效分不开。

  夜幕降临,吕洞村响起了整齐有力的鼓声。村委会楼前的平台上,十几位妇女一边打着鼓点,一边轻快地绕着鼓架舞蹈。她们都是村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团的成员。最年轻的队员石娟,结束农活后匆匆梳洗一番便赶来跟老师学习传统苗鼓,有些潮湿的发丝贴在额头上。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打苗鼓既是休闲娱乐,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想向游客展示我们的风采。”石娟告诉我。 

“扶贫不做‘ 盆景 ’”


  在吕洞村采访时,我们多次遇到匆匆忙忙的易尊刚。他所在的州政府办、州畜牧局驻吕洞山镇扶贫工作队在保靖县委常委丁思清的带领下,统一负责片区吕洞、夯沙、梯子三个村的扶贫。2013年,他就到吕洞村担任第一书记。去年,他又到梯子村任第一书记。“转来转去都在吕洞山脚下,进了寨门我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对吕洞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易尊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条路是2013年工作队进驻以后铺设的。”他指着村里平整的石板路说道。“由于吕洞村离县城较远,无法接收到保靖台的电视信号,村民连保靖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不认识。现在一个小小的无线广播发射塔就能覆盖全村,老百姓能看到70多个台。”民生事业应保尽保——这是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准则之一。

  随易尊刚走访入户,我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门口都贴有结对帮扶公示牌,上面标明了户主姓名、帮扶干部的联系方式和帮扶措施等信息。据介绍,政府要求帮扶干部一个季度至少入户一次,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工作队年中会进行跟踪管理,年底还要进行考核评比。村民杨东根家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水果、油茶”。常年在外务工的他去年回村,与易尊刚结为帮扶对子,并在其帮助下承包了村集体的蔬菜大棚,将外出打工时掌握的牛奶西瓜种植技术带回村里。从事扶贫工作多年,易尊刚深谙农民的软肋:“很多村民身怀技术,但缺致富的启动资金。”有了帮扶措施的推动,杨东根的西瓜事业顺利启航,还带动了邻近的七八户村民,产量已初具规模。

  工作队还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养鸡场,租赁给吉首乾城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并与村民合作社达成协议: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回收出产的种苗和鸡蛋。易尊刚算了一笔帐:“引进企业来实现委托帮扶,贫困户不仅通过养殖获得收入,还能优先到养鸡场工作赚取劳务。按照合约,养鸡场的租金为第一年5万元、第二年10万元、第三年15万元……这些收入都将被用于后续的扶贫工作,这是帮扶措施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自2015年起,湘西州实行省、州、县(市)、乡(镇)联动,采取“一次性布点、一加一帮扶”的方式,共组织1052个单位、抽调2331名干部组建690个驻村扶贫工作组,对1200个重点贫困村实行全履盖驻村扶贫,为全州精准扶贫搭建了高效运转的工作平台。截至今年6月,已直接投入资金13426.8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5779万元,引进各类扶贫项目20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505期,培训人数达17038人次。同时,湘西州共组织1439个单位、12352名党员干部,集中直接帮扶资金2352元,结对精准帮扶1200个村、44个社区、28967户贫困群众。

  在州政府办信息中心工作的杨辉,今年3月刚加入吕洞山镇扶贫工作队。到任以来,他随保靖县精准识别“回头看”行动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迅速掌握了所负责片区的准确情况。

  杨辉告诉我们,他肩负着特殊的任务。今年起,扶贫工作队联合湘西州智慧办在吕洞、梯子、夯沙三个村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致力打造农村电商示范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精准扶贫”路径。

  作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杨辉对“互联网+精准扶贫”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吕洞村已接入宽带,并基本实现移动语音和4G网络覆盖,发展农村电商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已能通过盘古电商运营的“湘西馆”登陆淘宝、苏宁、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然而,发展农村电商的瓶颈并非没有销售平台,而是缺乏高品质、成规模、应需求的优质产品。“村里生产的蔬菜和茶叶等农产品目前都还是初级品,我们正在进行品牌包装设计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着力引进农产品开发企业,预计到今年下半年就能形成统一品牌包装的成熟产品链。”

  在吕洞村委会,我看到了村里设立的实体电商服务中心。两台电脑前分别围坐着正在上网的村民,几排货架上展示着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服务中心既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电商枢纽,又是农产品线下展示、旅游购物的网点,还是为村民提供物流配送、小额信贷、代收代办等服务的综合体。小小的房间里,人来人往。

  “扶贫不做‘盆景’”,这句话成了易尊刚和杨辉的口头禅。“这是我们工作的准则。”他们解释道,“郭建群州长高度重视吕洞村的扶贫,要求工作队‘抓点带面’作示范,撬动片区共同发展。”“抓点带面”指的是扶贫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到哪里老百姓都可以操作。要做到这一点,扶贫项目的选取至关重要。例如,工作队听取长沙青年致富协会的建议,引导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结对干部为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五六个蜂箱,并由工作队统一组织村民到长沙学习养蜂技术。养蜂劳动力投入很小,平均每个蜂箱一年可产40斤蜂蜜,按照市价,可实现增收2万元左右。

  “村民们学习热情很高,经常在我们村的微信群里讨论,还发来了在长沙学习时拍的照片。”易尊刚点开微信:“现在全村的氛围非常团结向上。你看,照片下面,很多村民都在加油‘点赞’。”

  如今,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龙明山前几年一直四处打工,家里生活很困顿:“老人身体不好,孩子才三岁,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我每年都要回来几次,因此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今年,在村委和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和同村的三位青年一起办起了合作社,将自家原有的茶园和稻田统一管理,发展林下养鸡和稻田养鱼产业。在他家屋后的山坡上,碧绿的茶树掩映着合作社刚建好的鸡舍。“以前我们缺乏养殖技术,现在村里送我们去长沙培训,我们就有勇气创业了。”目前几个合伙人正在长沙参加培训,仅留他一人照管刚刚起步的合作社,龙明山直言自己忙坏了。

  “清明本来就是采茶的季节,还要插秧、养鱼、建鸡舍。这辈子从没这么忙过!”虽然这么说,但龙明山的脸上却满是笑容。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