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红军不怕远征难:毛泽东长征诗篇赏析
发布日期:2017-01-17

根据目前正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来看,毛泽东计有6首专门描写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情景的诗篇。这在他近70篇公开发表的诗作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思想及艺术境界十分深远、开阔,是对红军长征真实生动的历史写照,可谓篇篇珠玑。


十六字令三首(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篇《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长征诗篇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集中描写了行军路上所经过的群山险峻的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共中央及红军主力决定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但转移之初的湘江战役,因当时红军领导层的指挥失误,红军由8万人锐减至3万人。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说服中央军委放弃原计划,改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进入贵州,攻克黎平县城。在黎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接受毛泽东进军贵州的建议,红军进行了整编。黎平会议,为其后的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红军由此也采取了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这三首小令是专门咏山的,词中之山,可理解为对所经诸山典型特征的艺术概括。三首均以“山”字开头,相互衔接,是一篇完整的组诗。在作者眼中,山既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活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红军的生存空间。三首小令,各有重点地描写了山的不同形态,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

第一首以山的“高”为重点,突出红军履险如夷,飞越关山的英雄气概;第二首写山势的雄浑浩瀚,突出红军扭转乾坤的磅礴气势;第三首借山峰之势,比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举。组诗咏物言志地表达了红军及作者本人的胸怀和抱负。

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因蒋介石调集黔滇川桂湘反动军队的40万大军封锁长江,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遂原路返回贵州,再渡赤水,重取遵义,在娄山关一举歼敌一个整编师。时近黄昏,红军乘胜追击,夜战遵义,又歼敌一个师。这是毛泽东指挥红军后,赢得的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本词记述的就是红军攻克娄山关一天中的军事行动。

词的上阕说明了红军过关前的行动及时间;下阕则抒发了红军攻克娄山关的喜悦心情。全词选用战场环境中的典型特征来描绘景物,通过绘声和绘色两方面,来展示风声、雁声、马蹄声、喇叭声等听觉形象和寒霜、冷月、西风、雁飞等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红军行军、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场景。下阕的头两句,既含有对困难的藐视,又艺术地表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精神面貌的崭新变化。

山色的深黑与夕阳的殷红,在明暗的对比中,反衬的是面积的大小变化,虽然有浓丽的色调与开阔雄浑的气象铺垫,但仍透出几许苍凉的境味。

对得意之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者自述:“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到娄山关时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此诗还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此类诸篇(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编者注),都反映了这种心情。”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通篇都集中表现红军两万五千里壮丽又艰险征程的著名诗篇。写于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是毛泽东长征诗篇中最为经典的一篇。

本诗第一句是全诗的主题,次句是对首句的重申和强调。全诗以红军的实际战斗历程为序,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如“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红军长征途中几次重要战役的标志性地名,借以展示红军战士既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又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从而最终克敌致胜的光辉形象。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以一条木船强渡大渡河安顺场渡口,为红军先头部队沿河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29日,红军以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冲猛打,最终夺占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逶迤”、“磅礴”之于“细浪”、“泥丸”,扬抑之间,洋溢着红军的冲天豪气。“云崖暖”、“铁索寒”既是生理感受,又是心理感受,描述的是红军的实际战斗历程。“更喜”和“尽开颜”与“不怕”、“只等闲”相呼应,全诗精炼概括,形象逼真,充分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氛围,展现了长征雄伟壮丽的历史性画卷。

另据老红军刘英在《党史资料征集通讯》上回忆:1935年10月,长征中红军在甘肃西部的通渭召开了干部会。在长征即将到达陕北的时刻,毛泽东在讲话时诗兴大发,即席吟诵了《七律·长征》。1937年初,美国记者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完成了《红星照耀着中国》报道集,并于当年10月在英国出版。在书中他全文引用了《七律·长征》。从此,这首诗就随着这本书的畅销而走向世界。

念奴娇

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东三省。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并于1935年6月与日寇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欲将整个华北也拱手相让。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此时,长征即将结束,新的抗战局面即将开始。作者将生平理想与登岷山时的独特感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终将胜利的憧憬。

全诗上实下虚,咏物言志,借景抒情,将自然与现实联系起来,开掘了诗词的表现范围。

作者曾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南部。六盘山是红军长征所经过的最后一座高山,在长征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击退堵截的敌骑兵团,一鼓作气乘胜前进,于当天下午翻越了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此词正是毛泽东对这一历史时刻的咏怀之作。

词的上阕“天高云淡”,准确地描绘了陇东高原明丽的秋色,清新隽永,表达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登上高山,即将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望断南飞雁”,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此时作者笔锋陡转,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借指红军及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里的“屈指”从容淡定,借喻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与毛泽东的另一首诗《七律 ·长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的下阕,作者以鲜明的色彩,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红军将士满怀激情,向着胜利前进的壮丽图画。在六盘山上高高飘扬的红旗,预示着革命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后,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最后的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作者看着眼前这支百折不挠的革命队伍,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最终“缚住苍龙”即战胜一切敌人、掌握自己命运的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边界的腊子口。中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9月17日,红军陕甘支队突破腊子口天险进入甘肃,10月1 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次日,反动军阀马鸿逵、马鸿宾不甘心在六盘山一战的失败,以5个团的骑兵尾随而来,妄图报复并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会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人商议后,决定“砍掉这个尾巴”,痛歼马家骑兵,“给陕北的红军兄弟一个见面礼”。当晚,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击退敌军,俘敌官兵700余人,缴获战马百余匹。此役可谓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为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诗即在这个期间所作。

战斗中,毛泽东曾亲临观战。战后以喜悦的心情,写下这首诗送给彭德怀。而谦虚的彭德怀又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送还毛泽东。

诗的首句描写了吴起镇所在陕北高原的地理环境,但红军长征中原有电文为“山高路险沟深”,作者改“险”为“远”,改“沟”为“坑”,则有回顾长征全程之意,而非仅指陕北地貌。次句写红军长征一路而来的迅猛,万水千山不在话下的豪情,衬托出红军的英雄气概。

第三句实为雷霆万钧的诘问,描绘出大将军叱咤风云、威武刚劲的英雄形象。末句体现出作者对彭德怀军事指挥才能的信赖及称赞,同时也是对他在红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正面肯定。

红军不怕远征难。80年后的今天,中国革命的历史又开启了新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红军的长征精神,将不断激励着中国各族人民吟诵着毛泽东的长征诗篇奋勇向前!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